文/郭晶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圖書館之“型”與“行”
文/郭晶
智慧圖書館的出現,標志著人們開始將“數字基礎架構”與“物理基礎設施”相互融合,以一種超越純技術層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懷的理念,來重新認識和建設圖書館。

2009 年初,IBM 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一經提出即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 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此后“智慧”思想迅速擴散至全球,“智慧國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園”及“智慧圖書館”的理念及建設也開始風生水起。
所謂智慧圖書館(Smarter Library),就是以一種更智能、更聰明的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變用戶和圖書館設施、系統及信息資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智慧圖書館的出現,也標志著人們開始將“數字基礎架構”與“物理基礎設施”相互融合,以一種超越純技術層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懷的理念,來重新認識和建設圖書館。
智慧圖書館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科技發展具備了相應條件后自然形成的結果。目前人類已經具備更透徹的感應和度量技術,各種各樣的感應科技被嵌入到各類設備及設施當中。這些晶體管和感應器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的運轉,使之能真切地看到究竟發生了什么,并能夠準確量化。2011年,互聯網用戶達到20億人,并且以史無前例的方式與各種設備物件連接起來。未來互聯網將會變成物聯網,使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成為現實。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和不斷發展,人們可以使用大規模計算機集群及云計算,去加工、建模、預測、分析和共享海量的數據,從而也將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資源,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因此更快、更好地做出決策。所有這些科技進展,都為智慧圖書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智慧圖書館究竟是什么模樣?首先要關注其“型”,即智慧圖書館的模型、形態,也就是概念、內涵。有研究指出,智慧圖書館=圖書館+ 物聯網+ 云計算+智慧化設備,主要通過物聯網來實現智慧化的服務和管理。具體來說就是智慧圖書館通過物聯網實現各個環節的通信,包括用戶之間的通信、用戶與圖書館的通信、圖書館之間的通信、用戶與信息資源的通信以及信息資源之間的通信。它的最高階段就是各個環節都由圖書館智慧化地完成,無需人工干預,實現“智慧”狀態。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十二五”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力爭建成智慧圖書館,并提出了智慧圖書館的五大要素(如表所示)。
從表面來看,智慧圖書館的五大要素并沒有與目前圖書館建設發展的關鍵因素有明顯區別,但每個要素所顯現的基本特征則有很大差別,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從優質資源來看,除了構建更加便捷的資源存取環境,依托資源進行精深數據分析,還強調互動配置的資源環境與渠道的建立,從而突出了資源建設將更關注利用,更為人性化,更廣泛、便捷地吸納用戶的參與。從智能技術與設施來看,將更多地采用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RFID和智能信息過濾等,為智慧圖書館提供堅實有效的技術支撐條件。與之相適應,所提供的智慧型服務也呈現出無處不在、形式多樣,以及更為主動靈活的特征。
上海交通大學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目標是:
1. 形成世界級文獻信息資源體系;
2. 建成立體深入的智慧服務體系;
3. 促成智能感知的創新技術體系;
4. 育成一支國際水準的館員隊伍;
5. 培養研學驅動的高質讀者群體。

表 智慧圖書館的五大要素資源:優質、多元、高效服務:智能、泛在、感知技術:精準、便捷、智能館員:敬業、專業、創新讀者:樂用、協同、敏銳
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將催生很多過去無法實現的服務。如何實現智慧圖書館?如何應對當前及未來無數個信息孤島式的爆炸性數據增長?圖書館需要怎樣的行動?
第一,需要圖書館員獲得嶄新的智能和洞察工具,從眾多的資料來源所提供的豐富實時信息中,為讀者智能化地篩選出最合適的信息,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第二,圖書館也需要開發和設計新的服務模式和業務流程,以更加靈活和動態的流程與服務機制,支持無所不在的靈活服務與運作,實現更為高效、優質的智慧服務。
第三,圖書館需要建立一種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夠與當前的服務體系同樣靈活、動態、節能、環保、具有人性化和親和力的基礎設施,使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在智慧圖書館的框架下巧妙融合,和諧共生。
第四,智慧圖書館將更加依賴高素質、樂于創新、敬業專業的館員隊伍,因此,長效的館員培訓機制與職業生涯規劃,將是與圖書館服務同等重要的命題。隨著“泛在”服務的開展以及信息環境的日益豐富,智慧圖書館更需要提高效率、塑造核心競爭力,需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更加聰明的頭腦,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開展服務,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建設智慧圖書館。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已經在積極調研RFID技術,并建立了“高校圖書館RFID技術應用聯盟——上海交通大學RFID創新中心”,這將促成物聯網在圖書館的應用,為智慧圖書館構建基礎技術設施。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也通過引進基于Primod的知識發現平臺,以及基于LibGuides的學科信息指南網上社區,并嘗試通過手機、IPad和信息共享空間等設備和設施,將分布于多領域、不同類型所采集的信息進行數據匯聚,進行信息的處理與共享,以期實現圖書館各物體、各信息載體的互聯互通。
未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將以學科領域、服務任務和目標為驅動,進行感知、網絡和應用各個層面的協同工作,對環境、目標等進行智慧獲取和處理,提供更為智慧、更為精確、多元化感知的信息服務。借助不斷發展的物聯網與信息技術,實現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載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互聯互通,海量信息在物聯網平臺的聚合而產生新的信息,并引發全新的服務創新模式,最終實現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目標。
(作者單位為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