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逸冰
中美青少年上網情況比較及文化與心理分析
文/楊逸冰
20世紀60年代,互聯網的出現促進了信息技術理論和實踐的快速發展。當時的科學家們很難想象這一技術革命給以后的世界帶來巨大影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大爆炸,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受其影響而快速發展和變化。可以說,互聯網不僅是新的技術,更是一種新的思想和文化,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對于中國和美國這樣兩個文化差別很大的國家,本文通過對中美青少年上網情況的比較,進一步對彼此的文化和心理發展進行分析。


表1 中國網民數及青少年網民數

表2 上網瀏覽內容
中美網絡使用率及青少年上網情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中國網民人數逐年持續增加。2006年,中國網民人數為7200萬,到2011年,已經增加到近3億,其中2008年到2009年之間增幅最高。青少年網民人數增長趨勢相對平緩,以2008年為例,中國城鄉青少年網民占比的差距下降了2.2 個百分點;東部和中西部地區青少年網民占比的差距也進一步縮小;中西部青少年網民增長迅速,增速分別達到了89.5%和73.1%,中西部青少年新增網民總數達3590.1 萬。
美國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大國。美國家庭計算機的普及率高,互聯網的使用普及率也較高,擁有計算機的家庭從1998年12月的42.1%增加到今年的51%,總數達到5370萬戶。互聯網接入也從1999年的26.2%增加到41.5%。據皮尤中心統計,2008年美國12~17歲的青少年中,6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臺式或筆記本電腦,上網比例高達93%。
中美青少年上網主要瀏覽內容
中國青少年上網最多的活動是使用即時通信(80.2%)、交友網站(20.5%)、博客(66.8%)、聽網絡音樂(87.7%)、看網絡視頻(69.3%)、玩網絡游戲(67.4%),看新聞也逐步成為上網的一個重要目的。中國聽網絡音樂的人數比例高于美國,玩網絡游戲也是中國青少年上網的重要目的之一。
美國青少年上網最多的活動是玩網絡游戲(占78%),其次是發電子郵件(73%)、發即時信息(68%)、虛擬社交(65%)、下載音樂(59%)、觀看網絡視頻(55%)、閱讀博客(54%)等。與32歲以上的網民相比,他們更熱衷于閱讀和寫作博客,在社交網絡上建立自己的檔案并相互聯絡。美國青少年玩網絡游戲的人數比例高于中國。據報道,美國青少年依次偏好的游戲是賽車、智力、體育、動作、戰略等種類的網絡游戲。
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小學電腦實行聯網管理,集中對那些影響兒童身心發育的網站進行屏蔽。美國對網絡游戲的管理也相對嚴格,娛樂軟件業實行分級制度,由美國的娛樂軟件定級委員會(簡稱ESRB)制定,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位于游戲產品包裝背面的內容描述,用特定的詞組描述游戲畫面所涉及的內容,如暴力、血腥以及游戲中人物對話是否粗俗等。另一個是位于游戲包裝正面的等級標志,共分7個級別,基本按年齡劃分,以游戲適合的年齡段英文首字母來命名。而我國尚沒有對游戲的相關標準。
上網場所的比較
中國的網吧數量比美國多,雖然政府明確規定,在學校200米范圍內以及居住區不能設立網吧,但網吧多圍繞青少年相對集中地區和居民區。網吧的環境普遍不佳,不通風、采光不好、煙霧繚繞等情況仍然存在,這類情況在中小城市更加突出。此外,由于國內尚未制定規范的網吧標準,我國的網吧在設施配套上也不夠齊全,大多數網吧只能夠提供計算機網絡設施,而環境條件相對簡陋。
美國網吧相對于中國的數量較少,但美國網吧更加注重硬件建設,和中國網吧相比較,其上網環境更加輕松、設施更加完備、提供的服務更加多樣,更像是提供上網服務的咖啡店。在管理上,美國的網吧比較嚴格,美國部分城市已經把網吧列為特殊行業,經營網吧需要申請,對網吧的營業時間也作了限制,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網吧內必須安裝攝像機。在美國,網吧的設施比較完備,包括網吧運營支撐系統、管理終端、自動售卡機等,很多網吧還提供計算機周邊設備,如打印機、刻錄機、掃描儀等。
中美青少年上網情況具有共同點,但也存在差異性。其差異性與兩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心理差異有很大關系。筆者曾在中美兩地生活考察,根據實際的經歷,總結了文化對兩國青少年上網影響的若干方面:
1. 美國學校和家庭注重孩子的興趣發展和體育運動,而我國學校和家庭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和成績。美國青少年普遍熱愛體育和集體活動,團隊精神強,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交流能力的發展,所以美國青少年對網絡依賴相對有限。
中國青少年在校時間以讀書為主,課后很多人學習樂器或體育,但這些課外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升學加分,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這一現象日益嚴重,直接導致了中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活動空間狹窄和自由支配的時間過少。根據北京師范大學和相關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在學校,近一半的學生每天在教室里上課的節數超過6節,導致學生的活動空間過于狹窄;在校外,超過70%的1~3年級學生、超過60%的4~5年級學生每天放學后的學習時間超過教育部門規定的要求,56%的學生在周末參加各種課外補習,城市中參加課外補習的學生比例更是超過70%,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重、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另外,學校為了避免風險和爭議,許多校園甚至沒有體育設施,難以培養孩子的快樂感。因此,網絡成為能夠提供孩子興趣釋放和全新體驗的地方,造成網絡依賴和網癮現象發生。
2. 美國家庭對孩子的親密程度高于中國家庭。美國夫婦在孩子出生之后,通常有一方,一般是母親,會停止工作在家養育孩子,這樣有利于親情發展。中國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父母多是雙職工,孩子日常生活缺乏交流,與父母易產生隔閡。這也造成中美青少年對網絡的態度不同。
3. 中美社會和家庭對于網絡使用的態度不同。美國是信息技術產生地,資源豐富,管理完善,網絡使用普及率高,學校在早期就以學習為導向對學生加強指導,社會和家庭對青少年使用網絡思想開明。中國家庭認為孩子上網就是浪費時間,對青少年上網反對聲很高。由于態度不同也導致青少年對網絡的態度存有差異。

由于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差異,心理差異進一步反映在上網的情況。
1. 美國青少年由于喜愛體育及集體活動,進入青春期時,可以有效緩解發育過程中的焦慮。同時,由于體育運動的大運動量消耗,也有效將體能和煩惱發泄出去,因此對網絡依賴程度不高,對待上網,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重大的態度變化。而中國青少年,進入高中后學習壓力和競爭增加,導致同學關系變得更加微妙,加之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煩躁無法得到有效釋放,而網絡成為累計情緒發泄的重要手段,因此導致對網絡的依賴。
2. 美國青少年由于幼兒時期與父母的密切關系以及發展過程中自立能力的不斷建立,他們的自信心通常比較強。中國青少年由于缺乏幼兒時期與父母的充分交流,特別是對于那些很難見到父母的人,進入青春期后感到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對自己產生懷疑和否定,對與父母的交流更加排斥,特別是晚婚晚育形成的“青春期與更年期相撞”,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的匿名性、豐富性與新奇性,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不謀而合,因此網絡成為最好的消除焦慮的渠道和方式。這種家庭關系的不同,直接表現為中美青少年對網絡態度的不同反應,而在上網行為上,也體現出上網目的、瀏覽內容和在線時間的很大區別。
3. 家庭和社會對網絡的態度不同。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其身體和心理的差別進一步拉大。美國對網絡的開明態度及嚴格的管理制度,如美國為了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免受成人網站的毒害,從1996年起至今共通過4部相關法律:《通訊內容端正法》、《兒童在線保護法》、《兒童網絡隱私規則》和《兒童互聯網保護法》,為青少年對網絡的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保障。所有上述法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把兒童和成人分開,嚴禁兒童在網上接觸只有成人才能接觸的內容。同時,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識的普及也極大地提高了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4. 在中國,由于輿論引導,特別是媒體對青少年上網成癮造成嚴重后果的過度報道,社會和家庭視網絡如洪水猛獸,對青少年上網進行明顯的干預和限制,不僅不能有效地控制上網,反而會刺激好奇和反抗。社會和家庭對網絡的反對態度,一方面說明我國對網絡管理缺乏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年人對網絡的控制力不足和焦慮。
5. 在巨大的市場和浮躁的社會風氣的作用下,網絡上色情、游戲廣告越來越多,加上管理不足,這類網站鏈接不時跳出,對青少年的正常上網活動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在很多家長眼里,網癮之害如洪水猛獸,但抵制上網并非根本,最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得當。網絡的普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著無可替代的正面作用,所以對網癮的防治,要以引導為主,不能簡單地封堵,更不能因噎廢食。
中美兩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的共同點是:通訊、聽音樂、玩網絡游戲等,但使用上又存在著差異,比如美國的青少年學生上網普及率比中國高,以通訊為目的上網比例高于中國,玩游戲的比例低于中國。
中美青少年上網普及率的差異
首先,美國是信息技術的發源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比中國先進,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其經濟發展較為均衡,城鄉差距小,這些都為網絡普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而我國網絡普及時間不長,范圍有限,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仍然非常嚴重,在青少年上網普及率方面,城市遠遠高于鄉村和邊遠地區。盡管教育部2000年開始建設“校校通”工程,力爭5~10年內全國90%獨立建制的中小學能夠上網,使學生共享網上教育資源,但真正做到普及仍然還需要一段時間。
其次,中美對網絡使用的理解不同。美國學校和家庭對于網絡的使用思想更加開明,學校在早期就以學習為導向對學生加強指導,因此,網絡在美國青少年中得以普及。而我國學校和家庭出于對學習時間的保證,大多對于網絡使用基本上持限制和不鼓勵的態度。為了限制青少年沾染網絡不良習慣,有關政策規定學校附近不允許建網吧、未成年人不許進商業性網吧,有些學校把進入網吧視作違紀行為。這進一步加劇了上網普及率的差距。
中美青少年以通訊為目的使用網絡的差異
中美青少年在電子郵件使用方面有明顯的差別。在美國,青少年使用電子郵件已經很普及,在線青少年中多達92%的人使用電子郵件,而且女孩使用率(95%)高于男孩使用率(89%)。中國青少年主要使用手機信息交流,電腦上網主要是以娛樂為目的。
中美青少年玩網絡游戲的差異
中美青少年玩網絡游戲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美國的學校教育,重視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由于美國教育從小學就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包括體育在內的各種文體活動,學生普遍興趣愛好廣泛、參與活動自覺性高、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因此,美國青少年主要用于參加網絡俱樂部、網絡交流和其他網絡活動,不會更多地沉浸在網絡游戲中。而在中國,家長和學校強調對學習成績的關注,而且考慮到學生安全和避免家長與學校爭議的風險,許多小學忽視學生的體育鍛煉,缺乏體育設施。同時,家長鼓勵孩子學習音樂、美術和體育活動的目的性很強,如學習鋼琴是為了考級用于升學、各種體育的培訓也是為了考體育特長生。青少年學習壓力和負擔過重,缺乏生活經驗和與人交流的機會,使得玩網絡游戲成為中國青少年排遣壓力和宣泄情緒的主要方式。
通過對中美兩國青少年上網狀況的比較,可以看到,美國的研究比國內更細致深入,而且對青少年的各種網上行為分別制定了較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其社會和文化因素也對青少年使用網絡具有較好的引導作用。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管理措施基本以限制為主,缺乏靈活、豐富和有效的引導。這是社會、學校、家庭和教育部門應該重點研究和改進的領域。
(作者單位為北京市八一中學)
Opera啟動校園招聘
本刊訊 挪威瀏覽器廠商Opera日前啟動了中國校園招聘計劃,該計劃涉及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Opera希望在中國招到20位以上的程序員,從而實現其將中國研發團隊擴充一倍的計劃。Opera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工作環境以及“全球工作”的理念,對大學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崔曉琳介紹說,Opera是一個堅持低調工程師文化的公司,基于濃厚的北歐文化,Opera的招聘目標是找到最聰明的人,并且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像藝術家一樣工作,就可以誕生好的產品。
Opera是世界四大瀏覽器之一,以快速、安全、跨多平臺而著稱。新加入Opera的員工,將有機會到該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接受培訓,并且有可能根據業務的不同到不同的國家工作,公司也將為招聘到的學生提供優厚的待遇及良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今年以來,Opera在中國推出了包括中國版瀏覽器、中國開發團隊擴張在內的一系列新措施,旨在推動Opera在中國的本地化進程。而通過此次中國區校園招聘活動,眾多中國大學生及優秀程序員也有機會加入到這個瀏覽器開發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