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川 韓婷 陳云
自上而下開辟信息化之路
文/傅川 韓婷 陳云
在信息化建設初期,上海財經大學沒有太多的陳舊系統和包袱,信息化建設得以輕裝上陣,實現自上而下的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路線。當信息化建設遇到困難需要協調時,學校領導以身作則,解決和化解信息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和困難。信息化使“一把手”工程的內涵得到充分的詮釋。
21世紀之交,隨著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成為衡量大至國家,小至地區,甚至一所高校的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準。在此背景下,上海財經大學(以下簡稱上海財大)在“十一五”明確規劃信息化建設目標:到2010年,建成技術先進、完整統一、安全可靠、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信息系統,完善從網絡服務和基礎設施層到數據資源層、應用系統層、信息服務層體系結構的建設;全面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辦學質量和資源利用率。

統一規劃、分步建設、資源共享的原則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規劃的引領至關重要。2002年和 2005年,學校分別制定《校園信息化三年建設規劃》、《“十一五”信息化規劃》及其分解實施計劃。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統一的信息編碼規范和技術平臺,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整體集成性。根據業務系統建設的輕重緩急和實現的難易程度,制定分階段的實施計劃,以教學、人事、財務、門戶和校園卡為突破口,向學生管理、辦公自動化、資產管理、科研管理拓展,保證信息化建設的滾動推進和持續發展。
信息化辦公室的任務之一在于統一管理全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對全校的信息化建設發揮組織和協調作用。因此,學校無論是選擇軟硬件基礎設施還是信息系統供應商,都明確提出遵循學校的統一標準,并且要求實現系統功能和數據的整合與集成。實踐證明,學校統一信息發布平臺、統一數據標準和編碼規范、統一數據庫管理平臺、統一身份識別等系統和規范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提高管理效率。
需求驅動、流程優化、規范管理的模式
在學校現代化內部治理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信息系統要能夠全面支持學校的人事、財務、教學、科研二級管理改革要求。因此,在財務管理系統實施時,特別強化以財務預算為龍頭,實現預算、核算與分析一體化的功能,滿足校院兩級財務管理要求;人事管理系統圍繞人力資源規劃、合理設崗、績效考核的管理目標,支持人事行政管理與學術決策相分離,實現網上招聘、職稱評審、教工考核、工資薪酬、自助服務等功能;在辦公自動化系統建設期間,項目建設的三分之一時間用于業務部門與技術部門重新分析、梳理和規劃各類業務流程。
信息化建設進程也是規范管理的過程。通過需求分析、流程梳理、業務重組,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辦事流程文檔化,避免人為操作的隨意性。學校非常重視信息化項目建設過程的規范化管理,從2005年起,堅持每周一次的由分管信息化的校領導參加的跨業務部門和項目組的協調會制度,及時處理部門之間或項目之間的問題。業務部門和信息化辦公室明確責任、各司其職,業務部門的分管領導擔任信息系統項目的校方項目經理,負責組織協調,確認需求,參加測試和培訓、安排項目驗收等工作;信息化辦公室的技術人員輔助校方項目經理的工作,同時提供技術支持。所有的信息系統項目都要遵守統一的學校建設規范、嚴格執行周報制度和周例會制度,有效控制項目進度和風險。
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多年來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學校秉持“以人為本、優化師生員工信息服務”的理念,建立統一的信息門戶,采用統一身份認證的技術手段實現用戶單點登錄,為教師提供學校發展動態、規章制度、教學科研狀況以及相關個人收入、健康等信息;為學生提供教學動態、培養計劃、成績、獲獎、各類學生活動及校園卡消費等信息;為新進教師和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新進教師可獲得門戶賬號、電子郵箱、校園卡等校內服務,新生通過刷卡注冊即可獲悉個人學號、班級、住宿、繳費等信息。
以人為本的另一層涵義體現在學校非常重視校內IT專兼職人才隊伍的培養。學校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同時市場上也難以找到了解校情、成熟穩定的信息技術服務供應商。因此,學校一方面大力引進 IT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通過鼓勵和開展校內外培訓,在全校各個層面培養適應學校和部門信息化發展的IT人才。目前全校基本形成校園網基礎設施、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與維護、網站群建設、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的信息技術專業團隊,服務全校和業務部門的專兼職IT人員達到80多人。2008年,學校設立IT技術關鍵崗位,通過考核和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IT人員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決策層的重視是信息化建設的前提
上海財大在制定學校《“十五”發展計劃綱要》時將信息化作為學校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學校從人力、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長期以來,財經管理類院校被劃為文科類院校,對此,學校領導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一門學科,無論是培養財經類人才,還是從事經濟管理研究,都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因此,無論是在信息化建設遇到困難需要協調時,還是在應用推廣遇到阻力需要幫助時,學校領導都以身作則,解決和化解信息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和困難。信息化使“一把手”工程的內涵得到充分詮釋。
利用財經特色、規模適中的優勢
信息化建設過程是打破定式、改變習慣、重定規則的變革過程,變革必然會涉及各種既得利益的平衡和再分配,矛盾和阻力由此而生。學校的財經特色和規模適中的校情,客觀上為信息化深入應用提供有利條件。首先,學校規模不大,需要平衡的因素不多,信息化建設產生的震動相對較小,矛盾和阻力也會小一些,因此具有相對的體制優勢。其次,在信息化建設初期,學校信息化基礎比較薄弱,沒有太多的陳舊系統和包袱,信息化建設得以輕裝上陣,實現自上而下的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路線。再次,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和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和諧、理解、協作的信息化工作氛圍,業務部門已充分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改變,對信息技術更依賴。
信息化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未來10年,學校信息化建設重點將是深化信息服務與信息管理,強化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實現知識管理與知識共享,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培養復合型、外向型、創新型人才,加強資源信息化建設,服務于學校“造峰填谷”的學科建設戰略,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 推進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為師生提供更全面、實時的信息服務。
上海財大信息化歷程

第一階段(1997~2003年)
網絡基礎設施和部分單體系統應用為主
1997年學校啟動第一代校園網絡建設。通過校園網工程,構建校園網絡體系的主干,提供Web、FTP、E-Mail等基礎網絡服務,是國內較早建成校園網絡的院校之一。
1999~2003年為重點建設階段。通過實施校園網二期工程建設,建成比較完善的校園網以及部分單點應用系統(財務核算系統、科研經費管理系統、科研成果考核系統、教學管理系統和i-Class網絡教學輔助系統等)。
第二階段(2003~2008年)
校園網升級優化,信息化應用全面推進
2003年,學校實施校園網三期和四期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網絡基礎設施。同時,學校成立信息化辦公室,負責指定并執行規劃、統籌協調信息系統建設,學校進入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工程建設的新階段。校園一卡通、公共數據和技術平臺、人事管理、財務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辦公自動化、資產管理、檔案管理、學術期刊、外事管理、研究生招生管理等10多個系統相繼上線并投入使用。信息系統基本覆蓋學校教學、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階段(2008年~至今)
深化信息化應用,完善服務體系
2008年,以學校信息化工作會議為契機,信息化建設重心從“改造和新建信息系統、實現主要業務全覆蓋”逐漸轉向“抓數據質量和信息安全、提高信息系統的應用和服務水平”。2009年,學校將信息化工作的主題定為“數據質量年”,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對信息系統的數據進行檢查和梳理,制定數據錄入維護規范。2010年是“信息安全年”,通過對現有系統的檢查掃描、完善系統備份恢復方案、制定信息安全預案并演練等活動,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同時,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信息安全意識培訓和宣傳活動。在推進信息化應用的過程中,學校通過決策支持系統和基于ITIL的服務臺建設,為決策者和普通用戶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