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陳碩
全國政協委員樸英談創新人才培養
文/高妍 陳碩

樸英委員發言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問出了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培養創新人才。為什么我們的學生經過大學四年在個性上自制力越來越強,行為越來越符合規范,但創造能力卻顯得不足?如何解脫對學生個性的束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已是當前高等教育與教學改革當務之急。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樸英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與反思。
1.我國的教育偏重知識,強調準確。
自古中國便以“博聞強識”贊譽博學多才者,而理工科的演算推理更是格外強調準確性,我們的教育更偏重于知識的記憶、傳授和積累,而不是思考、質疑和創造新的知識。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被要求去背誦各種古詩、古文、公式、算法,并應用它們取得高分。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老師更多的是課程學習的實施者,對他們的要求也是將書本知識準確講解傳達,而非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啟迪。
2.精神文明建設速度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不匹配,人文精神缺失。
精神文明建設速度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出現急功近利的社會現象。市場推崇學位證書,學校量化考核教師教學科研成果,學生樂于追求學位,教師關注自身發展,學校人才培養成就的準則仍然是學而優則仕。由于教育收效的長期性和間接性,對教育的長期投入和關心也遠遠低于許多短期可見業績的項目。升學率成為衡量中學校長政績的“GDP”。清華大學教授丘成桐先生說:“我認為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引領社會,它不應該在政府、企業或傳媒的驅使下迷失方向。”
3.科學研究應避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弊端。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幾千年的文明,其人文優越性毋庸置疑,但相對于科研創新來說,它確實存在弊端。同前蘇聯教育體制中的“一元化”類似,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服從權威、尊敬師長、抑制批判精神的釋義,發展到今天,便扭曲成論資排輩、話語權威等不良現象,而這些會嚴重影響甚至抑制創新精神的培養。科學研究具有不確定性和永恒的暫時性,是不斷推翻和修復的過程。科學研究的權威性本質上是互相的,它應該建立在科學家之間,而非科學家之上。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我們的學生沒有仰望星空的空暇和興致。
愛因斯坦曾說:“從藝術中獲得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好奇心是科學家必備的素質,但當前大學教育一個主要傾向是,必修課程壓得太重,學生主動學習不夠,大量的時間被作業、報告占用,沒有空暇時間去捕捉自己的興趣點,更沒有時間去想象、思考、研究感興趣的東西,缺乏或沒有思考的空間。這些都非常不利于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5.我國重理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將大學看成單純的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場所的現象普遍存在。重理輕文、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學校的領導習慣于抓硬指標和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而文化修養欠缺,不利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錢學森曾說,一個具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僅要有相應的知識結構,還一定要有文化藝術修養。而他本人就是一個酷愛音樂和藝術的人。
6.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社會屬性。
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和社會屬性。以錢老為例,他在加州理工完成博士學位后,在美國有20年航空科研生涯,主要從事自然科學中的應用力學、噴氣推進以及火箭與導彈研究,創建了物理力學和工程控制論,成為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科學家,這是錢老一生中的重要創造高峰。
一個創新人才的培養一般具有成才過程中的最佳年齡規律、人才涌現過程中的共生效應規律、人才離職的三年效應規律等規律。人才成長普遍存在適應期、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穩定期。當大學生走出校門后,我們的企業和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只依賴高校教育,家庭環境、基礎教育、社會關注同樣重要。
從童年時期家庭教育的啟蒙,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鋪墊,再到高等教育的技能引導、知識結構形成,最終到步入社會后的歷練成長,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影響因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因此,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針對以上情況,樸英委員在總結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和社會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建議:
1.創新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國家的發展,需要各種類型的科技人才,既需要具備頂尖水平、能夠勝任極具挑戰性和前瞻性研究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更需要大量能夠適應制造業發展的科技型應用人才。此外,開展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同樣必不可少。只有人才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均得到滿足,才能夠實現國家科技的長遠發展。
2.積極穩妥地搞好多元化教育制度改革。
現行的教育制度并不是最適合發揮學生個人潛能、培養其創新個性的,應遵照多元化目標進行教學內容和方式、考試和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的改革。我們的學生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3.盡快改進教育科技評價體系。
站在國家、全局高度,以體制改革和政策引導改進現有的教育科技評價體系,改變高校和科研單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引導大家腳踏實地地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4.重視通識教育。
英國學者貝佛里奇曾說過:“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的觀點新鮮,而過于長時間鉆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鈍。”通過通識教育,使得理工科學生也能學到歷史、文學、美術等能夠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的知識,拓寬其知識面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形成靈活的思維方式。
5.呼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讓學生有閑暇、有空間去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樸英,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航空宇航系副主任,推進與動力技術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航空葉輪機械氣動熱力學,沖壓發動機亞/超聲速流動與燃燒,推進器新型替代燃料的燃燒與流動,飛行/推進綜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