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史文學
全民創新助推經濟發展
——訪全國人大代表、南京林業大學教授余世袁
本刊記者/史文學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林業大學教授余世袁
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就經濟轉型、改善民生及科技創新等一系列話題采訪了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南京林業大學教授余世袁。
記者:作為人大代表,請您介紹一下今年兩會您關注的問題。
余世袁:我作為人大代表,關注的問題很多,主要是兩個:一是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二是改善和提高民生待遇的問題。這兩個是我們國家發展到今天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經濟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為了可持續又好又快發展,如果不對經濟進行有效的轉型,我們可能在今后的五年、十年發展就沒有動力。民生問題現在突顯出來了,特別是物價、房價、就業、社保壓力很大,所以政府在提高財政收入的基礎上要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來支持我們的發展,使中國今后的五年取得更大的成績。
記者:經濟轉型、改善民生這兩個問題,您作為人大代表,請談一下您的建議。
余世袁:經濟轉型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發展是硬道理,但科學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靠勞動力、靠資源、靠人這樣是拼不下去的,所以要有效地把經濟向現代化工業化、向擴大內需、向科技創新、向生態文明這方面轉型,任務是很艱巨的。如何在沒有太多資源的情況下,把產業環境搞好,讓科技創新變為我們的主要動力,任務相當艱巨,也是我們今后要做的事情。民生兩個最大問題,一個是物價,一個是房價,因為老白姓都離不開這兩個東西。物價增長指數江蘇還是比較高的,二月份是五點幾,全國是四點幾,這脫離了我們的設想,當然還有很多的原因,但是要采取各項措施,包括組織生產,加強流通管理,加強監管等等,使老百姓不會感到過多的生活壓力。房價呢,居者有其屋,還有很多人沒有房子住,還有很多人買不起房,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如果說不把物價、房價控制好,那么老百姓對今后五年的改革熱情就會降低,所以處理好民生問題實際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記者:房價背后是土地財政,地方土地財政、土地改革也是勢在必行,關于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余世袁:改革比較難,1994年實行分稅制后地方的錢比較少,中央的錢比較多,改革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有很多辦法。地方政府靠土地財政維持不下去,干幾年,哪怕這錢建了很多的路、橋,老百姓不滿意也沒用,發展的目的是要老百姓得到實惠。一方面得到實惠后他會擁護支持我們的改革;另一方面,社會得到穩定。如果說改革發展的結果是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得到實惠,這個改革是不成功的。所以土地財政雖然在短期之內對我們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長期延續下去。地方政府要靠發展生產,錢要靠發展生產來。現在有一個很好的途徑是擴大民營經濟,降低國有經濟的比重,特別是在競爭的領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人人就有飯吃,有就業,也有稅收上繳,這樣財政收入才能穩步增加;如果說老百姓就業不解決,都來靠社保,政府是不堪重負的。
記者:目前看科技創新在哪些領域占的比重比較大,如何實現科技創新?
余世袁:現在是什么問題呢?一方面衛星上天、登月什么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如圓珠筆的筆尖等都靠進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是,集中全國的物力和財力在某一方面實現突破,像兩彈一星,但是對廣大民生這方面的重視就差一點,今后就要注意這個問題。我們的企業不能光靠進口技術、進口設備來提高GDP,要靠中國創造。我有一個建議,要動員全民創新,不但是企業,每一個老百姓都要有所作為。我們在新中國初期很多工人、農民都作出了創新,別小看這些創新,任何一點技術革新都能大幅度提高我們的生產力。所以創新不要認為是高深莫測的,有不同層次的,有非常高深的理論技術研究,有重大的技術突破,也有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技術革新。只要動員全民的力量,我們的技術創新一定能做好,不能靠少數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