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王彥平:讓科技在信仰中開花結果
——記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王彥平
文/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這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是一位五次站在科技進步獎領獎臺上的能人。他的科技創新能力很強,每過兩年他就能解決一項蔬菜種植的重大技術難題。幾十年時光匆匆而過,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那片農業發展的藍圖上,沒有人知道他留下過多少心血與汗水,但是他本人不后悔,他只想用自己獨到的創新成果與堅定的黨性原則,為世人留下無公害蔬菜種植新技術。這個人就是王彥平,一名普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一個扎根在寧夏南部山區的普通科技工作者。

王彥平(右前一)現場講解土豆栽培技術
意大利探險家卡拉?佩羅蒂曾說過:“我走出了塔克拉瑪干,并不是我征服了它,而是塔克拉瑪干允許我穿過,所以我感謝沙漠。”
回憶起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寧夏固原山區的艱苦生活,王彥平說,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當時原州區蔬菜供給十分貧乏,僅有蘿卜、白菜、土豆,其他果菜都要從外地調入,所以當地人過的是一種“半年咸菜、半年土豆”的生活,自己感覺當年就像是進入了一種“蔬菜極為匱乏的沙漠”。那時自己就經常夢想:在寧夏如果能種上像河北平原那樣的蔬菜,該有多好啊!
1977年王彥平順利地考入了固原農校,那時他就立志要在寧夏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用科技破解農業難題。于是他到各地考察學習,并先后引進蔬菜作物60多種,品種達到100多個。隨后他選擇了位于寧夏固原北部山區的頭營鎮馬園村,作為自己蔬菜種植的第一個試點。王彥平暗想:如果引領當地農民,穿越過寧夏這片“蔬菜極為匱乏的沙漠”,并能為這個地區找到一片片“蔬菜的綠洲”,那么當地農業的大發展,必然會有一個全新的改變。
于是王彥平做通了當地一位村民的工作,讓村民拿出1畝地試種西紅柿。結果村民自己也沒想到,種1畝西紅柿竟賣了1700元錢,這對于廣種薄收、靠溫飽維持生活的當地農民而言,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誘惑!從此,王彥平所倡導的蔬菜種植理念,在當地一下就熱了起來。當地政府也趁熱打鐵,不但修通了公路,還專門為菜農建立了免收管理費的自產自銷市場。看著一片片紅色、綠色、紫色的蔬菜代替了大山單調的顏色,王彥平的內心也充滿了感動。王彥平想,讓當地的百姓逐漸離開土豆、蘿卜主宰的餐桌,這就是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因為他相信:在品味多樣的蔬菜里,一樣也凝聚著科技創新的成果,一樣也凝聚著黨的光芒。
在王彥平的努力下,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技術、蔬菜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被引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固原縣創建的南部山區冷涼蔬菜產業,也被寧夏自治區列為重點優勢產業在全市推廣。目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的蔬菜種植基地已經達到12萬余畝,原州區年產各類蔬菜4.68億公斤,總產值4.2億元,農民人均蔬菜純收入達到465元。
于方寸之間包容人世滄桑,于信仰之中孕育科技碩果。
憑借自身的能力與覺悟,王彥平拿出了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氣魄與膽量,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開創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蔬菜基地從無到有,從形成規模到豐產豐收,這一路走來,王彥平功不可沒。
責編/王圣媛 田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