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工 代安娜
趙葆常:老當益壯科研忙
文/李偉工 代安娜
2010年12月20日,對于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71歲的老專家趙葆常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天。就在這一天,慶祝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的慶功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趙葆常作為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究員、“嫦娥二號”衛星CCD立體相機主任設計師,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胡錦濤總書記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狀。
出生于1939年的趙葆常,1957年考入浙江大學光儀系,1962年畢業后分配到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工作,因頗具才華且非常努力,很快就脫穎而出。1983年,趙葆常到日本名古屋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進修,研修干涉/衍射成像光譜技術。在此期間,他在國際上首次獲得F-P干涉儀多光束干涉及多縫衍射強度的高光譜分辨復原,得到日本同行的肯定。從1986年開始,趙葆常任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所長,1995年起任所長,1999年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下來,卻沒有停下科學研究工作。
趙葆常擁有很多頭銜,其中一個對他和我國航天事業都有著非凡的意義,那就是:探月工程光學載荷主任設計師。這位老專家寶刀未老,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的探月工作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7年11月26日,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那一刻最輕松的人,應該就是“嫦娥一號”光學成像探測系統的主任設計師趙葆常,有了他和他的團隊,才使“嫦娥一號”傳送回清晰的月球照片成為可能。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普通相機不能獲得視線深度方向上的影像資料,必須使用立體相機。趙葆常和他的團隊僅用兩年半時間就研制出了“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CCD立體相機,它采用了一個廣角、消畸變、遠心光學系統加大面陣CCD的獨特方案,獲發明專利授權,實現了拍攝月球三維立體影像。此相機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表面100%覆蓋,制作了世界上唯一的“全月立體圖”。
2008年9月,年近七旬的趙葆常又接受了“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的設計研制任務。因探測任務不同,任務書要求將“嫦娥二號”CCD立體相機的分辨率由“嫦娥一號”時的120米提高到近月弧段優于1.5米,技術難度提高上百倍。只有趙葆常和他的研究團隊知道這樣的任務意味著什么。時間緊任務重,許多技術難關要突破,團隊立即投入到緊張的論證、設計和研制工作中。

趙葆常在月球儀上指點虹灣地區
趙葆常作為團隊中年紀最大的專家,全面負責研究設計工作,和年輕人一起起早貪黑,甚至吃睡在辦公室,2009年春節期間還和同事在進行環境試驗。在提交方案評審報告的半個多月時間里,他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親自論證并撰寫方案報告,終于按時完成了長達100多頁的方案論證報告。
不到一年時間,趙葆常和他的團隊就交出了圓滿的答卷,滿足“嫦娥二號”任務要求的CCD立體相機完成研制并正式交付。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工作要三四年才能完成,趙葆常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一個奇跡。“嫦娥二號”的CCD立體相機不負眾望,獲得了在衛星距月面18.7公里時分辨率為1.3米清晰的虹灣地區圖像,使我國在對月高分辨探測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這些清晰圖片的獲得,標志著“嫦娥二號”任務所確定的6項工程目標全部實現。而更令人稱道的是:嫦娥二號衛星CCD立體相機獲得了地元分辨率為7m的全月立體圖像,居國際領先水平。“嫦娥二號”圓滿完成任務,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趙葆常和他的研究團隊功不可沒。
而今,已年逾古稀的趙葆常老當益壯,仍舊在科研領域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