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
走好科學新征程
■文/本刊記者 呂榮潔
箭已出弦,石油石化行業要根據“十二五”時期石油石化產業規劃的發展思路,圍繞發展目標,實現重點突破。
“十二五”期間,我國油氣資源的制約程度將進一步加大和加重。
油氣行業首先要解決的是資源的供給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樂明: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批國有企業迅速崛起,給我們提供的啟示主要體現在遵循規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上。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許永發:
未來20年,加快天然氣市場培育和市場體系建設,對于我們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天然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普氏能源資訊分析師周小藝:
未來希望國家推動市場的多樣化,活躍市場交易,不但有利于市場調控,也有助于中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形成比較有影響力的基準,提高話語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運:
能源企業走出去對各種風險必須盡可能考慮全面,特別要高度關注國際政治風險,避免國際政治風險防范措施不力,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能力達不到需求膨脹要求這一矛盾,應采取貿易、生產兩條腿走路,并借助清潔能源的替代作用,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油氣需求,還應抱團積極走出去、不斷走進去、勇于走上去。而石化行業則應該區別對待,具體品種具體分析,做好行業轉型升級文章,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戰略創新能力。
跑完了“十一五”這一棒,石油石化行業已經接過了接力棒繼續前行。“總的來看,未來五年,是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時期,也是實現轉變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強調。
為了更好地規劃好“十二五”時期石油石化行業的發展路徑,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于5月27日發布了《石油和化工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南》,指出“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方向主要是通過科技創新,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培育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新能源、生物化工和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一批新的行業增長點,全面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實現行業與資源、環境、社會的和諧發展。
這就要求它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全面實施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質量興業和“走出去”五大戰略,加快推進傳統石油和化工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新能源、生物化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積極推進新型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建設一批管理規范、專業突出、產業配套、資源充分利用的現代化工園區;努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占據行業制高點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技術;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和企業集團;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的發展模式,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大國向強國轉變。
據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提出了“十二五”行業發展的六大戰略目標,簡而言之就是行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行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以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傳統產業競爭優勢要進一步增強,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節能環保要躍上新的臺階,全行業清潔生產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質量品牌競爭力明顯提升,形成一批技術先進、質量過硬的行業知名品牌和世界級自主品牌;本質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產事故多發易發的勢頭得到根本性扭轉。
“如今世界石油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眼中,中國石油工業面臨三重挑戰。我國雖是傳統石油生產大國,擁有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尋求突破的民企都在努力進軍油氣領域。但面對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本土資源顯得力不從心,目前原油進口依存度達55%,并將繼續走高。陳衛東認為,解決供給問題要“兩條腿”走路,從單純的生產依賴轉變為“貿易、生產雙依賴”。畢竟通過能源貿易可實現能源安全,而且是雙向的,既對消費國實現供給安全,也能對資源國實現需求安全。
我國目前擁有可支付的消費能力,管道、港口等基建設施基本滿足需要并在加快建設,還有日本、韓國等近鄰的借鑒。
但要看到,海外資源產能獲得與實現供給是兩個不同概念,國家層級與公司層級還沒理清。海外生產原油能否運回國內受諸多因素影響,如資源國政策導向,集運條件,油品成分是否適合國內煉廠,成本及其他技術問題,資產國有化,資源國動亂,民族地區糾紛……據陳衛東介紹,2010年中國石油公司海外產能超過1億噸,份額油近5000萬噸,但送回國內的僅為500萬噸。
在資源環境壓力日趨加大的形勢下,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這是必然選擇。
對于“21世紀是天然氣的世紀”,陳衛東非常贊同。他認為,我國要提高能效,減少排放,“改變一次能源結構勢在必行”。只有快速增加作為清潔能源的天然氣的使用,才能應對能源需求的增加和大力度減排的雙重壓力。天然氣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是在世界上唯一可以代表煤炭和石油的資源。這次日本在核事故后,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大增。
此外,還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改“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我國通過“中國制造”的石油被動凈出口量占石油消費總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14.0%上升到2007年的27.4%。2007年,通過“中國制造”的石油被動凈出口量占凈進口石油總量的比例為56.1%,也就是說,2007年,我國自己消費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21.4%。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路徑選擇上,針對我們參與國際合作的態度到底是單干還是合伙,陳衛東認為,“INOC(跨國國家石油公司)=NOC(國家石油公司)+ IOC(跨國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獲得海外資源的能力的不同在于對成本、收益的概念理解不同,既然選擇了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必然導致各國殊途同歸,美國石油供應向本土及周邊地區收縮,中美在資源領域不是必然的敵人。更何況“單干的時代已經過去,資源民族主義日益興起”。

◎風力發電清潔安全。供圖/東方IC
我國“十一五”時期石化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是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也沒有受到太多影響。“石化行業在中國今后的20年里,還是成長性比較好的行業。”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說,“但質量提升的要求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有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要把握新的產業增長機會。”白頤提醒說,一定要了解宏觀行業和國家重點支持行業,客觀分析,確定好產業定位,有針對性地實施發展計劃,使石化產業向最好的吸引力和最好的競爭力方向發展。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
天然氣非常豐富,足以改變整個能源格局、政治格局、地緣格局的規則。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深刻認識,要有所準備。

中國能源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
美國的國內政策是直接影響油價的,并且加緊了定價風險,直接影響到產品等方面的定價。

中國石油集團物資采購管理部副總經理王少征:
堅持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不動搖,精確研判市場,把握好采購節奏。
為了更好地指導“十二五”時期的石化產業發展,據李壽生介紹,國家確定了石油和化學工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五大重點戰略任務: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培育、全面加強節能減排的工作力度、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管理的標準水平、創造一流的勞動生產效率。
從作為“十二五”重點發展的煤化工來講,其熱度已經讓人感到確實有些不太理智和科學。李壽生介紹,初步統計,在建和準備在建項目有29個,而且規模都很大,規劃的產能是2500多萬噸,“顯然有些過熱”。
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如以甲醇為系列的煤化工產品,實際在“十二五”期間“不會有太大發展動力”。白頤認為,國家目前仍然把握著升級示范的嚴格標準。3月23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很明確地進一步闡述了對煤化工要求和核準程序要求。
煤化工發展除了技術資源制約之外,水資源制約也很突出,環境總量也有限制,所以提出“新型煤化工有序發展,按照技術程度逐步推廣”。李壽生說。
對化肥生產來說,現在氮肥主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總量不會增加太多。化肥發展的原則是以大代小,大化肥要替換一部分小化肥。李壽生認為,氮肥行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是先進煤氣化和煤基多聯產技術、合成氣脫硫精制和合成裝置技術、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和農化服務水平。
“‘十二五’期間,傳統精細化工產能不再增加,而且在企業數量上會進行大幅度削減,要提高新型精細化工產品的發展質量。”白頤說,在精細化工產品中,要特別重視技術進步和質量品牌的大力提升。我國現在的通用材料量少,品種和專業性能滿足不了發展要求。“化工材料是‘十二五’期間發展的重要領域。”白頤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想辦法拿到技術。
“十二五”期間,化工園區將成為推動石化行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要作為新任務來面對。”白頤說,“化工園區不求大,但求精。”地方政府要改變求大這個觀點,追求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最好。

中國石油華東化工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上海中油石油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中安:
隨著市場的推進,我們石油定價體制要完善,遲早這些大的品種會有期貨性的交易。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
石油有資源、政治、金融三重屬性,現在金融屬性越來越重。一個國家想要在石油這個行業有話語權,三個維度的競爭,都要參與。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董秀成:
價格改革如果跟市場流通體制改革不配套的話,價格改革最終也很難實現市場化,兩者相輔相成。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刊記者楊春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