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專欄
全球能源領域的兩大變化
■陳衛東專欄
進入21世紀,全球能源領域正在發生著兩個重大的轉移:一是能源消費的重心由經合組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IEA預計,2008年至2035年,能源消費增量的80%來自于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將占增量的一半,僅中國就占了增量的30%。二是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增量超過常規能源投資的增量。在技術進步和環保壓力的雙重推動下,頁巖氣革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正在書寫人類能源發展史的新篇章。
歷史上看,能源領域的重大變革必將導致社會格局的重大調整,從而導致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蒸汽機的發明、煤炭的大量使用引發了工業革命,英國借助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建立了軍事優勢,打敗了先前的霸主西班牙,通過炮艦殖民和貿易掠奪策略,建立了強大的日不落帝國,成為了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建立在石油上的。1859年8月27日德雷克上校在賓斯法尼亞的泰特斯維爾的油井鉆到了石油,由此拉開了人類長達近百年的石油時代。讓美國真正贏得世界領導地位是其二戰的表現,也正是石油為美軍提供了無人可比的動力。上世紀70年代基辛格有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也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直到今天美國還是最大的石油天然氣消費國。
進入21世紀,在傳統化石能源領域,發展中國家在儲量產量和消費量上都占據了主導地位。不過,世界的政治格局并未由此發生根本改變,因為世界進入了以服務和信息產業引導的后工業時代。工業社會國家的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產品、裝備、自然資源等硬實力上,而信息時代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品牌、市場和創新能力等軟實力上。所以,盡管發展中國家在能源消費、產品制造、經濟發展速度等諸多方面取得了跨越性的進步,但國際事務的主導權仍然把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全球能源領域正在發生著兩個重大轉移:一是能源消費的重心由OECD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增量超過常規能源投資的增量。
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能源的消費,也致使了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完成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此前超量的排放大大壓縮了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發展的空間。
發展中國家增加了能源消費的競爭力,但并沒有贏得完全的主動權,不像當年的英國和美國通過創新能源煤炭和石油的應用使競爭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像煤炭和油氣那樣可支付且幾乎取之不盡的新能源還沒有出現,除了成本和量大的基本特征外,新能源還得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點。下一個能源革命很可能是在以下兩個方向出現突破:一是像蒸汽機內燃機那樣全新的原動力發動機的發明,二是為現有的原動力發動機發現新的燃料或大規模可支付的能量儲蓄裝置,可控熱核聚變裝置和可靠大容量低成本的蓄電裝置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發展中國家成為能源消費新的主體是歷史的必然。人類面臨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戰:傳統能源需求在迅速增加、新能源再生能源技術仍未突破、碳排放積累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不可逆等問題的確很多,但地球只有一個,所有的人都不斷地追求更美好生活,這是人的天性也是每個人的權利。盡管國家發展階段不同、人文歷史生存環境不同,國家競爭不可避免,落后不一定挨打,但領先一定得益多。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會放棄仍然領先的創新能力和控制能力。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不可能不積極參與全球的能源競爭以獲取需要的能源。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不僅是為了中國,而且增加了全球的有效供給。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日,一國能源的不安全必將導致他國能源的不安全。日本福島核事故導致了日本54臺核反應堆中的38臺停運,從而導致了每日多進口石油50萬桶和增加120億立方米/年LNG的消費,一下子就把有所松動的LNG供需狀況打破了,已經下降的LNG價格有了上升,從而嚴重地制約了他國的購買能力,對鄰近的亞洲國家尤為如此。
所以,“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是人們在減排控溫上達成的共識,在增加能源供給和創新領域似乎也應該如此。小小環球同此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