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建筑歷史到底有沒有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梁思成和貝聿銘。他們倆曾就讀于同一所大學。不同的是梁先生學成后回了國,醉心于中國古建筑,成為中國建筑學的奠基人。而貝則加入了美國籍,投身于現代建筑運動,并成為西方著名的現代大師。他們分別代表了建筑學的兩個分支,一個偏好于歷史,一個致力于革新。
縱觀建筑史,進化與革命這兩個主題總是此起彼伏。當一些建筑師尊重現有之物時,另一些建筑師卻在撼動它的基礎。建筑史之于中國更具有特殊性,中國的歷史橫亙5000年。中國建筑源于上古,成熟于唐宋,明清極盛,一脈相承,有一套完備的體系。而當現代主義如火如荼地進駐于中國時,人們開始懷疑建筑史存在的必要性,5000年的歷史不再成為一種優勢,而成為了一種負擔。有人開始抱怨中國現代之所以沒出現影響世界的建筑師,是因為中國建筑師身上肩負了沉重的歷史。
中國的古建筑多多少少影響了現代建筑,現代主義大師賴特早期受日本建筑影響,而影響他的那種日本建筑根源于中國建筑。在中國宋代的山水畫中甚至能找到被譽為現代建筑雙子星的流水別墅的類似形象。同樣密斯的簡約的建筑梁柱之間的造型和中國古建筑驚人的相似。再說一下梁思成和貝聿銘,貝聿銘實際上關注的是如何蓋出好房子,而不去探索房子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蓋房子。貝杰出的建筑作品對整個建筑界的影響和貢獻無疑是巨大和深遠的,但他專注的是實際工程,很少給后來人留下系統的理論和主動的影響。而梁呢?他一生在建筑的理論和歷史上苦心孤詣,把即將失傳的建筑技術保護了下來。如果說貝是務實的,那么梁就是務虛的。梁告訴我們,建筑不僅是物質,而且是精神。建筑作為一種物質不可能永遠屹立不倒,就像人不可能長生不老。我們需要傳承的是一種精神,這樣才會源源不斷,生生不息,這才是真正的永恒。

《中國建筑史》,梁思成著,三聯書店2011年1月版,65.00元
我們看畢加索的繪畫或蘇軾的書法,如果我們不了解繪畫或書畫沿革的那段歷史,我們看到的只是膚淺的表面,甚至視之為垃圾。在抗日戰爭時期,梁先生建議美國空軍不要轟炸京都、奈良。而貝聿銘卻執相反意見。京都、奈良最終保存了下來,而東京、廣島一些大城市幾乎夷為平地。現今,當人們厭倦了像東京一樣千篇一律的大城市的時候,開始對京都這樣的古城心馳神往。
——豆瓣網“張大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