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遂勤,李耀華
(1.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勘查院, 河南南陽市 473000;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北京 100083)
山東東平石河王鐵礦磁異常特征分析
徐遂勤1,李耀華2
(1.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勘查院, 河南南陽市 473000;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北京 100083)
以區(qū)域地質資料為基礎,結合標本的磁參數測定結果,對石河王鐵礦區(qū)1∶5000高精度磁測的磁異常進行定性解釋,圈定了石河王和郭家樓2條磁異常帶,通過定量計算得出礦體的埋深和產狀,進一步分析了圈定礦體特征及礦床成因。經鉆探驗證,測量及計算結果與礦體吻合良好,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為進一步地質找礦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石河王鐵礦;高精度磁測;磁異常特征;定量計算
石河王鐵礦位于東平縣城西北約16 km的石河王村附近,隸屬東平縣老湖鎮(zhèn)管轄。1959年地質部航空物探大隊進行了1∶10萬航磁測量,發(fā)現了汶上~東平~阿城航磁異常帶。在此基礎上于1971~1975年又完成區(qū)域內1∶5萬航空磁測量工作,圈定了汶上~東平~阿城航磁異常帶,石河王鐵礦區(qū)就位于該航磁異常帶中偏北段,為沉積變質型鐵礦。自2005年開始,在該區(qū)開展了為期2 a的1∶5000高精度磁測量及地質詳查工作,基本查明了礦區(qū)鐵礦成礦地質條件、礦床特征等,在礦區(qū)內共圈定礦體3個,新增查明的鐵礦石資源量約2000萬t,平均品位TFe 32.31%,MFe 24.55%。
礦區(qū)位于華北地臺魯西隆斷區(qū)蒙山-東平凸起西部邊緣,汶泗斷裂的北部,肥城斷裂的西南部。礦區(qū)內地表主要發(fā)育有寒武系和第四系(見圖1),泰山巖群山草峪組隱覆于寒武系之下,是該區(qū)鐵礦主要賦礦層位,其總體走向320°~330°,傾向 SW,傾角70°~85°,巖性主要為黑云變粒巖夾磁鐵石英巖、磁鐵角閃石英巖、斜長角閃片巖、黑云角閃片巖等。寒武系長清群地層出露于區(qū)域北部及中部,發(fā)育朱砂洞組、饅頭組,朱砂洞組地層與下覆泰山群山草峪變質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饅頭組由下到上分為石店段、下頁巖段、洪河砂巖段、上頁巖段,與下伏朱砂洞組整合接觸,而地表僅出露該組上頁巖段。寒武系九龍群地層出露于礦區(qū)的北部,發(fā)育張夏組、崮山組,地貌上常構成陡峭的山峰,張夏組分為上、下2個灰?guī)r段,與下伏饅頭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崮山組分布于礦區(qū)的西北角,出露該組下段巖性。第四系大面積分布在礦區(qū)南部山間低洼地帶,主要為褐黃色砂質粘土、土黃色砂土,淺黃色含粘土細砂,夾花崗質、石灰質礫石層等,屬沖洪積成因。

圖1 石河王鐵礦區(qū)域地質略圖(虛線為礦區(qū)勘查邊界)
礦區(qū)內未發(fā)現脆性變形構造,寒武紀地層呈單斜分布,在區(qū)內形成單斜狀構造,傾向 NW,傾角3°~5°,局部受斷層影響產狀復雜,總體為平緩單斜構造。巖漿巖以隱伏的花崗偉晶巖脈為主,其次為煌斑巖脈、閃長巖脈;花崗偉晶巖呈脈狀順層侵入山草峪組,與片麻理近于平行產出,煌斑巖、閃長巖呈脈狀侵入寒武紀地層中。
通過對礦區(qū)內1298塊巖礦石標本的磁化率、剩余磁化率強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1],結果如表1顯示:巖漿巖類標本具有中強磁性特征,磁化率平均值大約為(2000~3000) ×10-5SI,其中輝綠巖類磁性較強,反映為明顯的強磁場特征,閃長巖類磁性較輝長巖低,為中強磁場特征,本區(qū)花崗巖類磁性較弱,磁化率平均值為506×10-5SI,剩余磁化率強度平均值為214×10-3A/m2,相對較大。沉積巖中的灰?guī)r、砂頁巖等均為無磁性巖類,在磁場上反映為平緩磁場特征,即為本區(qū)的區(qū)域正常場。變質巖類磁性變化范圍大,且同一種巖性不同地段磁性變化差異較大,由于變質巖剩余磁強度大且磁性強弱不均,通常表現為正或負的雜亂磁場特征。含磁鐵礦石標本具有很強的磁性,其磁化率平均值一般在(20000~70000)×10-5SI,為明顯的強磁異常。

表1 礦區(qū)磁性標本測定結果統(tǒng)計
本次高精度磁測測網為50 m×10 m,是在原有1∶10000磁測資料基礎上重新劃定異常進行分析研究的,測區(qū)范圍僅包括異常區(qū)段[2]。據1∶10000地面磁測資料,當時圈定了1條南起汶上縣城北,經彭集沿北西向經水河后轉向北延伸至東阿鎮(zhèn)以北,長超過50 km的強磁異常帶,磁場強度為數百nT,呈現出以北西向為主的強度大、梯度陡的狹長異常帶,其走向與區(qū)域地質走向一致,經鉆探驗證,為含磁鐵角閃石英巖層鐵礦引起。高精度磁測選取基點磁場值為52000 nT,測量結果所反映的寬緩、開闊的特征為寒武紀地層分布,在平緩背景場上圈定了2條近南北向展布的磁異常帶(見圖2),其中一條位于石河王村西側,另一條位于郭家樓西側[3]。

圖2 石河王鐵礦區(qū)高精度磁測1∶5000ΔT平面圖(據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
2.3.1 石河王磁異常帶
由圖2可見,區(qū)內磁異常帶近南北方向展布,以800 nT等值線圈定異常平面形態(tài)呈1條帶狀,其南北端基本封閉。區(qū)內控制長度3.25 km,寬度一般在600~800 m。異常帶上出現2處峰值(編號分別為 C1異常、C2異常)。
C1異常是由1000 nT等值線圈定的1個橢圓狀異常平面范圍,長軸800 m,短軸500 m,異常等值線分布均勻,峰值達1500 nT。梯度變化較緩,磁異常特征反映出磁異常地質體具一定埋深,且下延深度較大。就異常強度來看,相對強度800 nT,屬中等磁性偏弱,且呈一弧立橢圓狀,推斷異常由含鐵黑云變粒巖引起,經對異常進行定量計算[4],礦體頂板埋深約150 m左右,產狀近于直立略向東傾。
C2異常為一狹長條帶狀異常,以1200 nT等值線圈定其平面范圍,長約 1.65 km,寬 0.15~0.3 km。異常帶的中段較寬,為異常中心部位,峰值達1625 nT,異常帶兩側梯度變化較大,其西側較陡。據推斷是由泰山群山草峪組含鐵變質巖引起的該異常特征。在異常中心地段推斷有疊加礦層所引起的強磁異常,由圖2可見在異常中心的東側有一同形扭曲特征,推測在主礦層東側有一小礦層平行排列。在異常中心實測A3-A3′異常研究剖面(見圖3),經定量計算礦層頂板埋深約150 m左右,產狀近于直立,略向東傾。經打鉆驗證,孔內見礦厚度21.29 m,磁性鐵品位23.96%,礦體傾角75°。

圖3 A3-A3′定量計算剖面
2.3.2 郭家樓磁異常帶
郭家樓磁異常帶呈向東凸起的弧形狹長帶狀異常,北端有明顯的向左扭轉,南端靠近桓家村,區(qū)內控制長度約2 km,以1000 nT等值線圈定異常帶,平均寬度約200 m(見圖2)。異常帶強度一般在1125 nT,連續(xù)性較好,兩側梯度變化基本對稱,在異常帶的中心線上斷續(xù)出現2處峰值,主峰值達1375 nT,推斷為鞍山式鐵礦帶引起。為了解礦體的分布特征,在異常帶南段和北段實測了 A1-A1′、A2-A2′異常研究剖面,圖4為A2-A2′定量計算剖面圖,經計算礦層上頂板埋深均在100 m左右,產狀近于直立,略向東傾,鉆孔揭露礦體厚3.40 m,平均品位22.80%,礦體傾角 75°。

圖4 A2-A2′定量計算剖面
礦區(qū)共圈定礦體3個,編號分別為Ⅰ、Ⅱ、Ⅲ(見表2)。Ⅰ、Ⅲ號礦體分布于石河王磁異常帶中,Ⅱ號礦體分布于郭家樓磁異常帶中。礦體賦存于晚太古代泰山群山草峪組變質巖中,呈似層狀單斜產出,產狀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

表2 礦體特征
Ⅰ號礦體沿走向長2100 m,控制長度1984 m,礦體賦存標高-48.87~-569.10 m,總體走向約5°,沿走向總體呈向西凸出的弓形,礦體傾向北東東,總體由北向南傾角有變陡的趨勢,傾角變化范圍67°~82°。礦體沿走向兩端均未封閉,沿走向和傾向以單層為主,局部出現分層。礦體的最小厚度為1.07 m,出現在 SZK802鉆孔中,最大厚度為21.29 m,出現在 SZK801中,礦體平均厚度為7.23 m,厚度變化系數為62.97%,屬變化中等型。化驗結果顯示,單工程礦體磁性鐵品位最高34.96%,最低20.03%;全鐵品位最高 43.37%,最低 25.57%。單樣磁性鐵品位最高39.84%,最低15.02%;全鐵品位最高48.01%,最低20.38%;礦體平均品位為TFe 32.83%,MFe24.97%,品位變化系數分別為11.75%和13.60%,屬均勻型。磁性鐵品位出現頻率最高的為25.01% ~30%,占 35%;其次為 20.01% ~25%,占26%;其他分別為小于15%占12%,15% ~20%占14%,大于30%占13%,礦石中MFe/TFe為76.06%。
Ⅱ礦體沿走向總體呈一南北兩端向西彎曲弧形。礦體由 SZK2301、SZK2302、ZK001、SZK3101、SZK3102、SZK3901控制,磁性鐵品位為 6.80% ~19.58%,礦體延深由北向南逐漸變小。礦體以單層為主。Ⅲ號礦體由3個單層組成,沿走向兩端均未封閉,沿傾向上部已經封閉,下部未封閉。
礦床賦存于山草峪組中下部層位,具層控特性。礦體屬泰山群的1個組成部分,其與泰山巖群的形成演化過程是一致的。泰山巖群是發(fā)育在早期陸殼固結以后的穩(wěn)定陸塊上濱海-淺海環(huán)境的火山-碎屑沉積建造。成礦物質來源于海底火山噴發(fā)作用,在海盆中,膠狀氫氧化鐵和二氧化硅交替沉積,形成互層狀硅鐵沉積建造,經受區(qū)域變質作用時,在熱力和定向壓力作用下,產生重結晶作用及片理化作用,形成磁鐵礦、石英、角閃石等主要礦物。在礦石中主要礦物定向排列,形成明顯的黑白相間條帶狀構造。
根據區(qū)域磁場及1∶5000高精度磁異常分布特征,結合本區(qū)磁性參數資料、地質及鉆孔資料對鐵礦反映的異常特征總結如下:
(1)呈有規(guī)律的條帶狀異常,具有一定的走向,與老地層走向基本一致;
(2)異常強度大多在1000 nT以上,當礦體埋藏較淺時,異常曲線尖銳,梯度陡直,礦體埋深較大時異常變的寬緩;
(3)異常呈現多峰值,反映了多層礦體的特征,且有相平行排列的異常,反映了同一走向多條礦體的存在。
從區(qū)內已知礦帶上異常特征看,只要礦體具一定規(guī)模,且頂板埋深不大于300 m,異常強度一般大于1000 nT,而對于有一定埋深的礦體,其異常則呈低緩特征,有一定范圍,曲線反映比較圓滑規(guī)整,相對強度一般大于500 nT。
致謝:在此感謝東平百成礦業(yè)有限公司、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提供相關數據及資料。
[1] 向運兵,吳 軍,葉厚余,等.談磁法勘探中標本磁參數測定的必要性[J].西部探礦工程,2007,(3):132.
[2] 霍光輝.高精度磁測在山西省繁峙吐樓鐵礦區(qū)勘探中的應用[J].山東國土資源,2010,26(9):23 -26.
[3] 王郁柏.磁異常數據處理方法的應用[J].地質找礦論叢,2006,21(增刊):149-154.
[4] 沈方鋁,龔育齡.地面高精度磁測在八河鐵礦區(qū)找礦中的應用[J].南華大學學報,2008,22(1):44 -47.
2010-03-17)
徐遂勤(1962-),男,河南南陽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物探及地質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