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從『垃圾』中誕生的諾貝爾獎

1975年,美國費城的艾倫教授到日本進行學術訪問。在東京技術學院實驗室參觀時,樓道角落里的一堆既像塑料又閃著銀光的薄膜引起了艾倫教授的注意。當他好奇地詢問陪同的白川教授時,對方不以為然地回答:這只是一堆廢品,毫無科學價值。
白川接著告訴他,那是一個外國留學生在做高分子聚合實驗時,由于沒聽清規則和要求而制造的一種莫名其妙的產品,被丟棄在那里已近5年了。艾倫對這堆垃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研究了幾日后,他提出將此堆廢品帶走的請求,白川教授爽快地答應了。
回到費城后,艾倫教授不分晝夜地埋頭在實驗室里對這堆垃圾進行研究。最后,當他將一些微量碘加入這種聚乙烯時,奇跡發生了:這堆“廢品”的導電性一下子提高了千萬倍,真正成為金屬般的導電塑料。這個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因為自1868年發明第一種塑料以來,各種塑料為絕緣體已成為科學界的定論。但艾倫教授的發現卻打破了常規。這個有悖于“常理”的科學研究成果,使他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文/古祥保 據《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