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冬敏 (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 甘肅蘭州 730070)
牛 勇 (蘭州大學圖書館 甘肅蘭州 730000)
社會的進步依賴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傳播。信息傳播是人類交流知識的方式,知識交流是促進知識積聚,孕育新知識的過程。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類一直在改進自身對信息的傳播能力、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不斷更新信息傳播的技術,加強自身對信息傳播方法論的思考,提高信息傳播的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使信息傳播成為對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要的生產性要素。[1]
信息傳播的質量取決于傳播速度和傳播的精確度。人類社會經由最初的原始信息傳播時期發展到現代信息傳播時期,無論是傳播者、受眾,還是傳播手段、信息流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說過去社會在信息傳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傳播速度,今天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則是如何讓需求者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作為知識傳播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圖書館的職能和工作重心應該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通過促進知識信息更快更好的傳播,推動社會發展,完成自己的價值體現。
信息傳播的速度依賴傳播方式的發展。迄今為止,人類經歷了5次信息革命,這5次信息革命都是由新的信息傳播媒介的出現所引發的。
人類最早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口耳相傳,結繩記事(計數)是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所謂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語言是由于信息傳播的需要而催生出來的。如果說人類的歷史接近兩百萬年,這個結繩記事的時代一定很長很長,因為這種簡單的信息傳播方式與社會的低速發展結伴而行。
文字的出現使信息可以間接傳遞、長期存貯,擴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圍,使得傳承首次跨越了時空界線,但是早期的通過文字進行的信息傳播受到文字載體——金石龜甲、竹木簡帛的限制,傳播范圍基本限制在上流社會。至今流傳的典故,如“韋編三絕”、“連篇累牘”,反映的就是當時人們記錄信息、獲取信息的情景。
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人類社會在信息傳播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使信息傳遞的速度和范圍急劇擴展,信息的存儲能力進一步增強,并初步實現了廣泛的信息共享,信息傳播由個體、小規模的時代開始向大眾傳播時代轉變。
電報(包括有線電報和無線電報)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借助科技的翅膀實現了快速遠距離通信。電話的發明則使信息即時的雙向交流得以實現。利用電磁波進行傳播,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使傳播的效率和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人類文明發展得越來越快。
互聯網的誕生和迅速普及,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快捷而高效的信息傳播介質與交流手段,突破了時間和空間所形成的種種障礙,“地球村”變成可以觸摸和感受的現實,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知識信息的擴散與傳承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信息傳播,促進了知識繼承和知識融合,推動了知識創新和知識發展。生物的成長進化過程是通過對信息的選擇來推動自己適應環境的過程,人類社會也是一樣。人類社會可以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它通過自身的系統開放,吸收外面的信息,而這個信息又反過來推動自己內部組織的知識交換和信息輸出,從而推動社會自身的發展。[1]
隨著世界工業性經濟向全球化的知識經濟發展,信息已取代傳統的其他資源,成為戰略性資源。信息時代,誰擁有最多最好的信息,誰就擁有財富,誰成功的可能性就最大。信息既作為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手段成為配置性資源,也通過參與社會時空的組織成為權威性的資源。信息資源管理和知識管理,成為各行業的核心管理領域。[2]
信息傳播不但對國家的政治及社會心理的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而且促進著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技術和社會革新的推廣和接受。由于信息轉化為知識、才能和經濟實力的能力決定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如果信息在一個社會中能實現縱向貫通、橫向聯合、雙向互動的交流、滲透、積累和轉化,那么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必然較快、較高。反之,這個社會必然經濟發展遲緩甚至停滯。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已是屢見不鮮,在我國西部省區的許多地方也不乏例證。[3]
回顧人類的傳播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它不僅是一部傳播工具和傳播技術不斷進化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人類運用有聲語言傳播信息的歷史近200萬年。運用文字傳播信息的歷史至少5000年。發明并應用印刷術傳播信息的歷史大約1000年。人類進入電子傳播時代只有短短80年歷史。傳播領域內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動了相應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同時,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又促進了傳播方式的變革,推動著信息傳播的發展。[4]傳播媒介發展的速度基本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相對應。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質量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速度。
人類進入網絡傳播時代不過才20年,但它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正如韓國21世紀委員會所認為的那樣,是“人類文明以來首次遇到的本質上的轉換”。[5]網絡是一個極其巨大的信息倉庫,以至于經常處于無法控制的狀態。通過電話隨時可以得到的信息在網上有時要花費整整1個小時。
首先,對于每個納秒都在擴張的知識資源,人們存在著如何消化的煩惱。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自古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數的90%,而在此之前的歷史長河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只占10%。同樣,英國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丁的測算結果也表明了類似的發展態勢: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約每3年增加一倍。[6]據統計,現在每天約有數十億信息單元的信息量向世界發送,并以每年18%-20%的遞增率發展。[7]而無孔不入的互聯網絡又經常使人們處于過量信息的包圍之中。
同時,信息傳播環境的空前自由帶來信息泛濫,產生了大量的虛假信息、無用信息和不良信息,造成了信息環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產生。這些信息對查詢、接受和消化有用信息造成干擾,信息超載和信息匱乏同時并存。由于我們真正能夠理解的信息與我們以為應該理解的信息之間存在著持續增長的鴻溝,因此對信息的饑渴與焦慮產生了。[8]
任何個人都無法吸收所有的知識,而過多的信息也會使人無所適從。譬如,我們花費在看法迥異的事件報道上的時間越多,就越缺乏時間去理解隱藏在它們背后的“前因后果”,也沒有時間去找尋它們之間的關系,更難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理解其表象。相反,我們很容易被一些事件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并且被過量的數據搞得麻木不仁、被動、反應遲鈍,以至于缺乏時間和精力去獲取有價值的信息。[9]在信息泛濫或過量信息沖擊下,既會出現社會恐慌不安,受眾也會漠然置之,逐漸形成冷漠感和逆反心理。[10]
當然,信息流量低于社會需求,難以滿足社會方方面面的需要,不能促進其發展。任何社會、團體和個人都需要足夠的信息流量,才能象人體的血液循環那樣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維持其機制,促進自身的發展。
社會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只有正確控制和調節信息流量,讓社會系統在有序、有組織、多功能的狀態下發展,才能使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圖書館作為收集、整理、存儲、傳遞知識和信息的機構,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應該就是通過對信息和知識的高效傳播和利用,推動人類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
圖書館的主要作用是組織與擴散知識,它在傳播鏈條中的角色是獨特的,即起到一種對信息與信息傳播的調控作用。[11]有控制的傳播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從圖書情報行業來說,在今天的網絡時代,如何促進知識信息更快更好的傳播就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4.1.1 過濾、篩選
隨著國家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愈加重視知識。然而,不論傳統信息資源,還是網絡信息資源,都已呈泛濫態勢。面對海量信息,人們會有意識地回避復雜、費事或不熟悉的信息源,而去尋找方便快捷的信息獲取途徑。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同一時間里僅能處理7條信息,人會運用簡單的表征性方式,花費最小努力獲取所需信息。[12]
因此,作為始終承擔著對文獻流進行整序功能的圖書館來說,在網絡時代,更要進一步發揮它在文獻資源建設中的質量監督者和控制者的職能,承擔起文獻資源甄別和整理的任務,盡一切努力剔除盡可能多的垃圾信息、虛假信息和冗余信息。[13]怎樣篩選以降低信息的數量,避免它們所帶來的障礙是圖書館所關心的重要議題之一。
4.1.2 有效的組織、管理
信息獲取是用戶在信息需求驅動力作用下產生的一種信息獲取行為,用戶的信息獲取是一個包含了個體身心兩方面活動的行為過程,而易用性與可獲得性是用戶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展示和組織方式已經和內容本身變得同等重要。[14]畢竟,如果書籍只是雜亂地散落在地板上,即使是美國國會圖書館也不會有太大的價值。作為知識與信息收集、分類、傳播中心的圖書館,必須利用現代的技術手段,使紛繁復雜、無序的網絡信息資源逐步向有序化、便于用戶索取的理想狀態發展。
4.1.3 分組定位,按需配送
OCLC環境掃描報告指出,微內容是未來信息傳播的主要形態之一。就信息結構和知識管理領域而言,分割是一種趨勢,在內容方面的表現就是“內容迅速而廣泛地縮減為比過去小得多的使用單元和互動單元”。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和更好地應對不斷增加的信息沖擊,我們必須對信息進行分組、定位。作為信息送達給用戶的東西,對用戶來說必須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如何通過分析用戶的信息需求,將過濾、篩選后的信息分組、定位,將合適的信息傳播給合適的人也成為圖書館所關心的重要議題。
4.1.4 集成
在分布、異構、變化的信息環境下,信息資源數量巨大且高度分散,用戶要找到真正符合其所需的資源是很困難的。信息資源的多樣性和分布的分散性使得集成勢在必行。
這種集成不是簡單的集合和鏈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復和劣質信息,在保持知識體系整體性和關聯性及知識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識關聯的網絡化基礎上,溝通相互隔絕的學科領域,使之成為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有機體而形成的獲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資源體系。[15]
用戶利用圖書館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所需的知識單元。圖書館的工作就是通過對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序、加工、組織和控制等方法,使無序狀態的文獻資源成為有序狀態的文獻資源,以求達到知識單元序化的目的,使讀者獲得其所需的知識單元或知識子集。圖書館的核心工作是保證圖書館文獻資源中知識單元對服務對象的可獲取性。[16]
對此,圖書館應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根據用戶的問題和環境,融入用戶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提供能夠有效支持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服務。[17]
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可以考慮對知識信息保障、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知識參考咨詢和決策支持服務進行有效的整合,構建知識服務的戰略平臺。在平臺的前端組織知識咨詢、參考服務,在平臺的后端組織數據挖掘、知識發現與組織業務,在平臺管理層推進知識搜集、開發和利用管理一體化,從而有效地實現從信息提供到知識服務的轉變。[18]
以用戶為中心的知識服務平臺應該能形成用戶與資源環境、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幫助用戶快速而簡便地實現信息需求,實現一系列的工作目標。
圖書館用戶群體的個性化差異 (這些差異有時是巨大的),決定了圖書館服務的異質化特征。前蘇聯學者布里柳恩指出,“信息、情報對任何觀察者都具有同一數值的絕對性,但信息、情報的價值對不同觀察者,因其領悟和利用能力不同,又具有不同數值的相對性。”[19]圖書館服務的效果(如傳遞了哪些信息,轉移了多少知識),不僅取決于用戶個體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且,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用戶的知識結構、信息習慣及個人偏好等個性化因素的影響。[20]
為了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圖書館在實施傳播之前,需要對用戶進行多方面的了解,根據用戶的信息需要,接受習慣以及接受心理來選擇信息,選擇傳播方式。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說:“別問消費者想要什么,而去創造那些他們想要但表達不出來的東西。”“易用性、操作的自然便利不是產品的賣點,而是產品的靈魂。”[21]
如何讓用戶的需求更好地被滿足、被體現,是圖書館一直在深度思考并不斷嘗試的課題。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分析用戶與系統的復雜交互過程,并在理解用戶心理的基礎上,設計系統、組織資源和界面,以有效地滿足用戶的需要。譬如:網站設計上,可充分考慮節約用戶的時間,保證瀏覽的簡便易行,加強圖書館目錄和網頁的搜索能力,幫助用戶實現自助服務。實踐中,一些院校圖書館將資源和服務融合在一起,針對不同的用戶設置不同的導引;一些圖書館利用標簽,使網頁結構簡潔、明晰,希望通過這種簡便的組織格式,能夠使用戶很容易地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以及構建以手機為終端的移動信息網絡等等都是圖書館在這方面嘗試的體現。
OCLC年度報告《審視發展環境,認清前景趨勢》給出了信息用戶當前獲取信息的三個主要趨勢:“自助服務”、“用戶滿意”和“無縫性”。信息用戶越來越多地希望通過“自行操作”獲得滿意的結果;用戶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電”一樣方便,并且不再像傳統那樣把休閑與學習、工作截然分開,工作地點和家的界限變得模糊。也就是說,用戶的需求以及獲取知識的方式與習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圖書館應該關心技術創新給信息服務帶來的影響,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通過各種方法,運用各種技術,為用戶構建一個無縫、關聯的知識交流空間,保證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
OCLC年度報告《審視發展環境,認清前景趨勢》給出了信息用戶當前獲取信息的三個主要趨勢:“自助服務”、“用戶滿意”和“無縫性”。信息用戶越來越多地希望通過“自行操作”獲得滿意的結果;用戶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電”一樣方便,并且不再像傳統那樣把休閑與學習、工作截然分開,工作地點和家的界限變得模糊。也就是說,用戶的需求以及獲取知識的方式與習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圖書館應該關心技術創新給信息服務帶來的影響,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通過各種方法,運用各種技術,為用戶構建一個無縫、關聯的知識交流空間,保證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
[1]陳衛星.以傳播的名義——陳衛星自選集[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1-3.
[2](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北京:三聯書店,1998:378.
[3]張宇丹.傳播與民族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0.
[4]趙志立.從大眾傳播到網絡傳播:21世紀的網絡傳媒[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27.
[5]黃德華.后信息社會[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16.
[6]方志祥.現代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與數字圖書館經營管理全書 1卷[M].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2005:377.
[7][12][19][21]喬歡.信息行為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65,121,146.
[8][9][14](美)沃爾曼(Wurman,R.S).信息饑渴——信息選取、表達與透析[M].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15-23.
[10]金鳴娟.人類傳播與社會發展[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154.
[11]張錦.信息與傳播:研究視野與交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0.
[13]黃建銘.圖書館文化研究[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7:288.
[15][18]胡昌平.面向用戶的信息資源整合與服務[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88-250.
[16][20]陳雅.知識圖書館:理論與模式[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17]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