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衛
開平碉樓作為眾多建筑當中的一種,以其中西合璧的造型、特殊的建筑材質以及僑鄉典型的人文風俗,成為中國建筑當中獨具特色的一幅畫卷。
在建筑造型上,開平碉樓既注重美觀,同時又體現了中國人務實的心理特征。
開平碉樓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現力。人們著力運用外國建筑中的穹頂、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樓千面的建筑式樣。根據上部建筑,可將碉樓分為柱廊式、平臺式、城堡式等多種。不同的建筑物造型反映了樓主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和受外來建筑文化影響的程度,是開平碉樓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有“開平碉樓第一樓”美譽的錦江里瑞石樓,高九層,是開平樓層最多、建筑藝術價值最高的碉樓。
開平碉樓一般為三至七層高,墻體厚實堅固,不怕盜匪鑿墻或火攻。碉樓的窗戶比民居的開口小,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進村之敵。同時碉樓各層墻上開設有射擊孔,增加了樓內居民的攻擊點。可以說,把碉樓的“碉”字從實際功用上,予以了充分的體現。
從建筑材料來分,開平碉樓可分為石樓、夯土樓、磚樓、混凝土樓四種。
石樓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墻體有的由加工規則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則是把天然石塊自由壘放,石塊之間填土黏接。目前開平現存石樓十座。
夯土樓分布在丘陵地帶,以赤水鎮、龍勝鎮為多。當地稱這種碉樓為“泥樓”或“黃泥樓”,雖經數十載的風雨侵蝕,仍十分堅固。現存一百座。
磚樓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區,所用的磚有三種:一是明朝土法燒制的紅磚,二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當地燒制的青磚,三是近代的紅磚。用早期土法燒制的紅磚砌筑的碉樓,目前開平已很少見,迎龍樓早期所建部分是極其珍貴的遺存。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筑三種。少數碉樓用近代紅磚建造,在紅磚外面抹一層水泥。目前開平現存磚樓二百四十九座。
混凝土樓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區,又稱“石屎樓”或“石米樓”,多建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取世界各國建筑的不同特點設計建造的,造型最能體現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樓使用水泥(一般由英國進口,當時稱“紅毛泥”)、砂、石子和鋼材建成,極為堅固耐用。由于當時的建筑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有的碉樓內面的樓層用木閣做成。目前開平現存混凝土碉樓一千四百七十四座。
從使用功能來分,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
眾樓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同興建,每戶分一間房,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雖造型簡單、封閉、外部裝飾少,但防衛性強。在三類碉樓中,眾樓出現最早,現存四百七十三座。
居樓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高大,空間開敞,生活設施比較完善,起居方便。居樓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在防御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為村居的標志。居樓數量最多,現存一千一百四十九座。
更樓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上崗、河岸,高聳挺立,視野開闊,多配有探照燈和報警器,便于提前發現匪情,向各村報警,是周邊村落聯防的產物。更樓出現的時間最晚,現存二百二十一座。
開平碉樓主要分布在村后,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它寄寓了中國人的傳統環境意識,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