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復淵
靠著東部古城墻遺址和古護城河的耦園極是幽雅、風致。這座建于清代的名園,中落建宅、兩側辟園的格局在蘇州眾多的園林中是特有的。
耦園的景致宜觀、宜賞,那座坐落在東花園內的山水間更是值得品味。
那山水間實是貼水而建的榭屋。看那高高翹起的戧角以及四周相通的廊道,較之別的水榭來似乎未有異樣,然而細細觀賞了,你會覺得此水榭卻是讓人注目難忘的。
耦園的這座山水間面南進入處裝上了一個精雕的落地罩。這個赤褐色的罩,用一種叫做雞翅木的老紅木透雕出了“歲寒三友”圖案。圖案上蒼松虬結挺起了案面骨架,盛開的梅花正攜著待放梅朵隨茂密的枝條鋪伸,搖曳的修竹那秀逸的長葉恰好把松與梅的空隙填補。這些鏤雕而成的梅、竹、松極為逼真,它們在這件難得的工藝品上結合得完美無缺。
這個落地罩已經歷久遠的歷史年代。“文革”十年動亂中,園林工人為保護它,就機智地在罩上糊滿厚紙,兩邊貼了毛主席畫像,寫上敬祝萬壽無疆字樣。仰仗了這一招,這個落地罩才逃過了“紅衛兵”的劫難。這個被保存下來的落地罩不僅工藝精湛,且跨幅之大在蘇州園林的同類構件中也是列首位的,它已經成為了耦園的鎮園之寶。對比一下此榭東西兩側的補雕鏤窗,你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距竟會是如此之大,難怪工作人員為此夾起厚厚的玻璃進行特殊保護。到了那里,聽過導游講解的游客都會為之嘆賞。他們進而就會湊上玻璃對著這個落地罩仔細觀察,在玻璃夾層外對它進行起體驗撫摸的。
再則,在這座山水間的南廊往北通過鏤窗還可看到一幅絕妙圖畫。那頭魚翔潭水、曲橋橫架、疊石成山、軒屋亭樓的錯落及連廊上古藤纏繞的景象,盡在精細鏤框中出現。待一陣園風吹起,古樹颯颯,曲橋紅欄旁飄過衣裙拂拂的倩影,使這幅清新圖畫倏間又變得流動起來。難怪這么多年總有名導、大腕喜把那里選作影視劇的拍攝現場。
這座山水間面北柱上掛有一聯:佳耦寄當年林下清風絕塵俗,名園添勝概門前流水枕軒楹。聯雖后人撰寫,卻攬景思古把當年園主沈嚴夫婦歸隱林下、枕波幽園的情景呈現在眾人眼前。就是在這座鋪著青黑方磚的榭屋里,在那只狹長的幾案上,女主人操出的曲曲清越古琴聲于園中繚繞不絕,讓身在榭側吾愛亭中靜聽的男主人志向高潔的心頭得到共鳴……
妙哉,耦園山水間!讓今人依上那條回廊的美人靠,對著那個落地罩、那幅流動的山水畫盡情觀賞吧。至于我呢,當然已是在那里作過多回這種觀賞的。
留園里的長廊在蘇州園林中是出了名的。一條迂回的古典走廊,把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留園的東、北、中、西四部分,輕盈、靈巧地串了起來。
有著七百多米長的留園長廊,不管是獨立,還是附在其它建筑物上,它的頂上都是架梁椽、蓋黛瓦,地上全是鋪方磚或小青磚的。在留園游覽,依著這條長廊,就可把園中四個景區看遍,而作這樣的觀行,即使在雨雪天也是能讓人不挨淋、不濕鞋的。
長廊有兩側砌墻配漏窗,一側砌墻配漏窗、另一側砌半墻,兩側全砌半墻或全開啟等形式。而嵌入廊壁的漏窗,都是按著精美藝術圖案設計的。
人們入園,依長廊有A、B兩線觀行。A線走東、北、中、西園序。沿一段陪弄式長廊北行,陽光折進漏窗,照在壁間稱為“留園法帖”的歷代書法石刻上,使得這段幽廊更難探測。漏窗大小同、圖案異,那些粉色曲線,盡在圓渾流轉。從漏窗望出,兩側園景隱現可見。
走廊道穿兩處樓屋,經清風池館,到五峰仙館。館前庭園,湖石峰巒渾厚挺秀。
再依廊經軒、經齋、經館,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此處長廊三面環繞,精巧小園內留園三峰婷婷而立,冠云亭、冠云樓依傍靜侯。又經左折,進一半墻廊道。坐上墻,挨修竹、蔥木,聽還我讀書齋內彈古箏曲,看“癢癢樹”微動人人樂。進而沿廊西進,入北園。在春季,這朗潤月季園內,早已花爛漫、香入鼻。
從北園左轉右繞重入廊。西望,廊道無遮無攔曲折延伸。廊的梁、椽、柱及廊檐掛落漆成紅木色,梁間隔掛仿古燈,貼近廊半墻的是假山、修竹、花草、樹木。廊西端右側框著的齊整“留園法帖”,亦足以讓人探究。
在悠然伸展中,經直角左折,過傾斜坡段,廊道陡升至堆石假山。人在聞木樨香軒坐定,俯瞰碧水中園,游魚嬉翔,樓、館、亭、橋環繞,花船、戲臺飄來琵琶聲聲。若秋季,人們還可領略丹桂飄香、秋菊合著楓葉在金色銀杏樹下爭艷的詩意。
下山廊再南行,至一院廳欣賞柔婉昆曲演唱后,又可折向西園。
順西園東廊前行,再折南廊西走,山林氣息、村野風光全領。倘穿澗登亭,則能感到此林蔭密布、鳥語花香地正是盛夏歇涼絕佳處。
冬日,白雪覆蓋的長廊同樣搶眼球。其時,不說雪飾留園驚艷美,光看雪中廊道亦驚訝。長廊本不經意間串起,有白雪陪著更幽靜。
游人仍可依廊在亭臺樓閣間轉換,開啟的廊側展示著晶瑩剔透,熒光閃爍的漏窗成了藝術精品。人在廊中走是見不到廊頂的,只有站到中園假山上的可亭中,才能見到北側和西側的廊頂鋪滿白雪。此刻,依稀可辨的瓦楞像銀鱗閃光,起伏伸展的廊頂似虬龍匍伏……
誠然,游人于留園長廊穿行四時皆宜,在廊中賞景、讀帖,聽樂、觀演,歇息、放松,好不悠哉!
悠哉,留園長廊!興許,游人入園也會像我那樣在這廊中往復流連。
同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巧借內、外之景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
進入這座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面對詩意盎然的亭臺樓閣、林泉荷池,人人都會生出人在畫中游、情隨山水移的感覺。
從東園走過中園洞門,人在倚虹亭邊剛立定,導游就會向你介紹該園借來園外之景的神來之筆。此時,游人沿古典建筑、花草樹木讓出的視線走廊,掠過荷池、曲橋,就能看到不遠處一座玲瓏寶塔的大半個身段。這璀璨之塔,倒映池中,步履即近,令人神往。
其實,這是園外1.5公里處報恩寺內的北寺塔。此座三國時建起的佛塔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了。有著五百余年園齡的拙政園,當年造園借用此景,不僅巧補了私家園林不能造塔之缺,還讓人在西望中覺得園景更加幽深起來。
這是古典園林巧妙借景的典型佳例,點明了,哪個不驚訝贊嘆?難怪在這直面婀娜之塔的絕妙處,誰都愿意等著留個影的,更何況一些創意者還能利用起視覺差異打造出李天王“托塔”照來……
拙政園借用園內之景的例子就更多了。
依游覽示意圖西進,過“小飛虹”廊橋,游人可上一只泊岸旱船。此為上稱瀓觀樓、下名香洲的石砌畫舫樓船,擱石跳板數百年停于三面葉碧鮮靈的荷池中。明代時,據當時畫家文徵明畫作建起的這一建筑,一直是賞月、宴客之絕佳處。當你走入香洲正廳,透過明窗玻璃,三面諸勝盡收眼底:北看見山樓、荷風四面亭,東見倚玉軒、遠香堂,南望小飛虹、得真亭、小滄浪。唯西有屏風擋實,少掉景色,然聰明的造園人通過在此裝了塊大平鏡,硬把對面的景色反照了過來。這照進的景色同樣鮮活、深遠,起到了虛實對照、同存的效果。
宜兩亭位西園東側靠中園的假山上。游人拾級登亭中,透過冰裂紋窗欞的玻璃長窗俯視,西園亭軒館閣、花草池景無一漏失;再轉身掃過云墻東看,則見中園垂柳依依、碧荷片片,曲橋、長廊、樓臺、軒榭無不處在愜意中;若返回中園西望,古樹森森中、曲彎云墻上,能看見五角上翹的宜兩亭露著半截紅木色亭身,遇巧的話還可聽到有位老先生于亭內吹出的叫人陶醉的陶塤聲。這宜兩亭兼顧西、中兩園借景、造景,形成了東看西望盡是景,墻里墻外皆成畫的意境。
下亭北行,游人向西可見“與誰同坐軒”。這是座造型別致的建筑,因屋面狀如打開的折扇又稱扇亭。為使軒亭帶上更多看點,主人又把該亭的三面空窗及吳王靠、石桌等打造出折扇形狀。
其實光屋面形狀,這把折扇還是缺個柄的。然你只要稍調站立角度,對上后面那只形似天堂傘的笠亭看去,這把折扇立時就會完整起來。對這借笠亭頂蓋合成折扇的匠心設計,游人在直呼像極、巧極的欣喜中,自然都會爭相攝影留念,甚至還有借景笠亭拍出清朝大員戴上立頂帽的照片來的。
當年園主人造此兩亭,那是隱載一段不忘往事的。幾年前,隨該景觀復制移建美國,又使這一帶上中華文化的巧妙隱載走向了世界。
總之,拙政園里的借景都手法高明、耐人尋味,當然這種借景遠非上述幾例。
巧哉,拙政園借景!拙政園這座蘇州園林代表作,正等著人們去發現、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