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濟民
在非洲的密林中,一只剛剛失去幼崽而痛不欲生的母獅,讓人不可思議地收養了一只剛出生而柔弱的小羚羊。它們像一對不離不棄而又難分難舍的母子一樣廝守著,母獅對幼小的羚羊表現出難得一見的溫情與呵護,絕不容許任何其他食肉動物,如流著口水的、成群丑陋的鬣狗們對小羚羊有絲毫的進犯和覬覦之心。而小羚羊也像孩子和依偎母愛一樣受到母獅的保護。
然而。為了小羚羊的安全,母獅不得離開半步。這樣它忍受了十幾天饑餓的煎熬,而母獅不敢離去捕食;而沒有斷奶的小羚羊沒有奶水的哺育也難以存活。它們就這樣在茫茫大草原的密林邊坐以待斃。此時,曾經兇殘無比的母獅像媽媽愛撫自己的幼子一樣,用前爪和舌尖輕輕撫摩著可憐的小羚羊,而無力為它找來哪怕是一滴救命的奶水。很顯然,它傷感透了,就在它無奈而徘徊的當兒,一只兇猛的豹子突然出現并殺死了因極度饑餓而搖搖晃晃站立不穩的小羊,待母獅悲愴地回過頭來時,悲慘的一幕已經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失子”之痛的母獅哀怨得仰天大吼,那聲音有母親天性的怨憤,也有怨天的悲戚;巨大的吼聲讓整個草原密林也天地震顫。
悲傷中的百獸之首的母獅,后來接連又“收養”了兩只幼小的羚羊,但它們卻都因同一個原因——饑餓而不幸夭折。
有動物學家說,母獅的收養表現了動物母 愛的天性,但它違背了食肉與食草動物之間相 互淘汰的自然法則,甚至它也無法撼動自然界 生物鏈條的鐵律,終難成功。同時也折射出一 個兇殘食肉物種在特定的環境下天生母性的溫 柔與偉大。世間的善與惡及其一切都是循著其 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著的,而母獅的拳拳柔情 毋寧是嗜血動物,在特定環境與條件下瞬間迸 現的一朵終歸夭折的燦爛火花。
生活在非洲沙漠河流的肺魚,樣子酷似泥 鰍,它能在河水枯竭時用唾液把自己包裹起 來,形成一個絕緣的殼而后休眠,隔絕外面酷 熱的世界與干燥死寂的沙漠,等待雨水豐沛的 時機而長達數年不死。而有的肺魚,卻被當地 的農人蓋房時用土坯無意間砌入墻中,多年后 而一旦雨水來臨,大水沖毀了土坯,肺魚就瞬 間被喚醒了,它能從墻上迅速順水而下,游入 河中,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而一個長期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華人則講述 了很久以前這里蒼蠅的重生過程:原來,澳大 利亞的蒼蠅也曾生活在污穢不堪的地方,勤勞 的澳大利亞人把蒼蠅賴以生存的藏污納垢之地 統統消除殆盡。從城市到鄉村,從山谷到河 畔。世代生活在骯臟環境中的蒼蠅,驟然失去 了它們的家園。最終,澳大利亞的蒼蠅絕望了。在這個國家,它們再也找不到一處骯臟的地方。蒼蠅痛恨人類毀滅了它們的棲身之所。然而蒼蠅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痛苦地改變了飲食習慣。蒼蠅經過一代代無數次的嘗試,終于為這個物種找到了新的食物——植物的漿汁。
開始它們不習慣這種食物,可為了活下去,只好吞下這難以下咽的東西……就這樣,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蒼蠅,早已忘記它們吃食腐臭食物的習慣,它們的飲食習慣竟然與高貴的蜜蜂一模一樣,采食花蜜了。同時,蒼蠅也承擔起蜜蜂的職責——為莊稼和樹木傳授花粉。
丑陋裂變為美麗,骯臟轉化為潔凈,低賤升華為高貴。澳大利亞的蒼蠅從被人唾棄的泥沼中奮力爬了出來,搖身一變成為了可愛的小天使,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尊崇。于是,他們讓蒼蠅登堂入室翩然飛落到他們國家發行的50元紙幣上,讓人們永遠感謝這小小生靈為這個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勛。
這兩個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真是振聾發聵: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無端地抱怨周圍的環境不公正時,就應該想想在更加艱難困境中生存的肺魚和澳大利亞人改造蒼蠅的辦法。在大千世界的茫茫人世間,我們的生存與發展過分依賴著我們身邊的環境,而往往忽視了自身的改造與更深層的思考,只能簡單的適應順境而排斥逆境;這就是成功永遠只屬于勤于思索的少數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