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三季度世界政黨形勢綜述
■ 鄒國煜/文
進入21 世紀后, 美國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不再是白人一統天下,也不是黑白分明,而是呈現出多樣化趨勢,2010 年人口的普查數據顯示出美國正處在人口發展的歷史轉折點, 而這種變化也將影響到即將到來的2012 年大選。以下從三個方面分析人口結構變化對大選產生的影響。
日本首相菅直人難抵內外壓力辭職,財政大臣野田佳彥憑借反小澤派的支持,在民主黨黨首選舉中脫穎而出,當選為新一屆黨首并就任新首相。野田在黨政布局上盡量體現黨內派系均衡,在政府政策選擇上優先重視災后重建和經濟振興,爭取民眾信任。俄羅斯選情明朗化,普京正式宣布參加明年總統大選,梅德韋杰夫則將領銜統俄黨參加2011年年底的國家杜馬選舉,并將在普京贏得總統選舉后出任政府總理。泰國為泰黨贏得國會選舉,英拉成功組閣并擔任新一屆政府總理。這標志著他信力量的再次回歸以及泰國政黨政治的重大轉變,但英拉的執政前景不會一帆風順。尼泊爾和平進程踟躕不前,特別是整軍問題遲遲未有進展,尼共(聯)主席、總理卡納爾被迫宣布辭職。在馬德西政黨支持下,聯合尼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當選總理,但該黨在整軍問題上內部意見不一,加之又面臨大會黨和尼共(聯)的強力反對,難以在短期內推進和平進程,同樣面臨失政風險。新加坡人行黨候選人、前副總理陳慶炎以35.19%的微弱優勢贏得總統選舉,表明國會選舉的后續效應仍在發酵,民眾對人行黨的不滿情緒居高不下。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患病出國治療,期間任命包括其子拉胡爾·甘地在內的“四人小組”主持黨務。拉胡爾首次進入黨的核心領導層,有望進一步提升政治地位,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國大黨政府面臨草根階層發起的強大反腐攻勢,被迫同意制定反腐法案,內外壓力上升。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陣執政表現不盡如人意,社會不滿情緒上升。在反對黨支持下,首都吉隆坡等地發生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公開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削弱國陣的獨大地位。
一是歐洲社會問題激化,主導歐盟政壇的中右政黨陸續受挫。債務危機在南歐多國持續發酵,對歐洲社會和政壇的影響不斷深化。民眾對現狀的不滿和失望情緒升溫,極少數民眾更趨激進,挪威、英國、德國等相繼發生槍擊、騷亂、焚車事件。主導歐盟政壇的中右政黨執政能力受質疑增多,在多國選舉中遇挫,中左力量有所上升。丹麥執政十年的中右政治聯盟在議會選舉中失利,社民黨領導人將出任首相。法國右翼執政黨失去參議院控制權,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中處于不利地位。德國聯盟黨和自民黨在地方選舉中接連敗選,尤其是自民黨實力在全國范圍大幅下降。
二是美國提高債務上限危機暫時緩解,但朝野政治紛爭膠著。經奧巴馬的強力干預,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提高債務上限問題達成了一個妥協性共識,但是雙方仍需圍繞繼續提高債務上限進行談判。奧巴馬著眼選舉,提出4000億美元就業刺激法案并謀求通過向富人多征稅來獲取資金。此舉遭到共和黨的強力指責,認為這是在挑動新的階級斗爭,破壞美國社會團結。美國民眾對經濟復蘇遲緩不滿增多,紐約民眾更是發起了“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總的看,西方選舉政治危機凸顯:其一,選舉政治與福利政治掛鉤過于密切,使得經濟下行期正常的福利制度改革繼續深陷兩難困境;其二,選舉政治的零和性質使得朝野力量非此即彼,為爭奪權力無視國家發展,相互惡斗;其三,西方主要政黨政策趨同,即使政黨輪替也難以解決西方經濟問題。
一是西亞北非地區政治局勢繼續深刻演變。利比亞局勢出現重大轉折,反對派武裝占領全國多數地區,卡扎菲政權土崩瓦解,“全國過渡委員會”獲多國承認并獲聯合國合法席位,基本實現政權更替。但“過渡委”內部各派之間矛盾叢生,利局勢走向仍未明朗。敘利亞境內外反政府勢力效仿利比亞反對派成立全國委員會并擬組建臨時政府,部分反對派更是公開號召武力推翻巴沙爾政權。也門總統薩利赫返回國內,但仍不愿盡早交權。政府軍與部分嘩變的軍隊以及部落武裝在首都等地激烈交火,也門局勢發展更加錯綜復雜。埃及再度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要求加快政治改革步伐,促使軍方盡早交權并清除公共部門中前政權殘余勢力,執政當局壓力增大。巴林全國政治對話陷入僵局,什葉派最大反對黨維法格黨退出對話并繼續領導反政府游行示威。以色列爆發最大規模游行示威,抗議生活成本高漲,要求進行全面社會改革。
二是黑非洲政黨形勢復雜發展。
佛得角和贊比亞兩國在野黨贏得選舉并順利接過政權。南蘇丹順利建國,蘇丹人民解放運動上臺執政,主席薩爾瓦·基爾就任南蘇丹共和國總統。與此同時,武裝襲擊政黨政要事件在幾內亞、塞拉利昂等多國時有出現,受朝野政黨分歧影響種族和部族沖突也在多國有所激化。
三是拉美多國政黨形勢出現新變化。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罹患癌癥,幾經治療但效果不明,引發外界多種猜測,委國內政局暗流涌動。墨西哥在野黨革命制度黨在地方選舉中大獲全勝,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有望2012年在全國選舉中實現翻身。巴西內閣重臣頻出問題,政府威信受損,執政聯盟內部關系松動,總統羅塞夫與前總統盧拉關系也出現不和諧。
越南共產黨組成新一屆政府,明確了黨和國家發展思路,主張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黨的建設為關鍵、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基石。越共中央還對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書記處三個機關的權限進行細化,明確新老兩個領導集體在過渡期的權責和交接方法。柬埔寨人民黨召開五屆36中全會,要求政府堅定落實“四角戰略”第二階段戰略和2009—2013年國家發展計劃,主張保持經濟穩健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公平,提供高效的社會服務;主張深化改革,懲治腐敗,打擊犯罪,保護環境,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剛果(布)勞動黨第六屆特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求全黨密切聯系群眾,黨員要到基層去,了解和爭取群眾。確定黨政分離原則,黨的領導專職黨務工作,同時理順黨政關系,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喀麥隆人民盟召開三大,強調要營造有活力的政黨形象:一是大力反腐;二是吸取西亞北非國家教訓,大力改善民生;三是回應西方關切,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四是推動領導干部年輕化,提高社會吸引力。匈牙利青民盟召開二十四大,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班子,謀求在政治上淡化意識形態色彩,擴大與外部世界的交往,維護國家利益;在社會領域建立一個公平、有序的社會;在經濟上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但不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加條件的援助。韓國大國家黨舉行第14次全黨大會,選舉年富力強的洪淮杓、羅卿媛、元喜龍等黨內樸瑾惠分子為新領導班子成員,意在加強革新力度,爭取改變富人黨、脫離群眾政黨的形象,拉近與普通民眾聯系。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