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臺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1深圳年會”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來自四個城市的四十多位代表及城市觀察員圍繞“公共治理與文化參與”這一主題,介紹、剖析了多個成功案例,就若干理論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會上播放的四城市年度視覺報告和DV短片引起激烈爭鳴。上海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沈文忠出席會議并作了《上海文化年度視覺報告》,對由市文聯遴選的2011年上海近20個重大文化事件作了全景式的介紹和評析。“香港·臺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創辦于1997年,每年舉辦一次,由四個城市輪流主辦,是一個主要由民間和學術文化組織策劃、參與的創意互動聚會。作為中國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交流實驗室,該會打破傳統的學術會議、論壇的常規,嘗試一種飽含創意的會議方式,促成了一次次跨城、跨界的對話。
由上海美協與日本昭和美術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上海·日本昭和友好交流聯合美術展日前在上海美協創作中心東外灘藝術空間舉辦,展覽共展出86件作品,日本昭和美術會和上海美協各組織43件作品參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分體現出兩地美術家在多元化文化語境下,對藝術的不斷追求探索。在滬期間,昭和美術代表團一行21人還前往江蘇同里、南京等地寫生采風,并為上海美協主席施大畏頒發了日本昭和美術會名譽理事聘書。早在1984年,日本昭和美術會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確立了聯展互訪的友好伙伴關系,形成長期友好交流展示機制,進一步增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此后的20多年里,兩地的美術家頻頻進行友好互訪,多次舉辦了聯合畫展。
由上海市攝協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協辦的《“海上·活力”首屆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近日在上海圖書館圓滿閉幕。本屆青年大展是上海市攝協傾力打造的又一品牌項目,旨在發掘和培養上海攝影人才。本屆青年大展參展對象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青年”定義年齡的14—34歲,并且是在滬居住和工作的、滬籍的在外工作和生活的具有中國國籍的專業和業余青年攝影人。展出的紀錄類和非紀錄類41組作品是從投稿者千余幅作品中遴選而出的。展覽的優秀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當今青年攝影的水準,體現了上海攝影后續人才的可塑性。為探索新的運作模式和市場機制,本屆青年大展在開展過程中相繼推出了為扶持青年攝影后續人才的導師模式與探索新的運作機制的策展人制,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另外,市攝協還積極與滬上著名畫廊機構戰略合作,在運作將青年大展的優秀作品進入藝術品市場。
日前,由上海市文聯、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漢堡文化部、上海市美協共同主辦的2011“紙PAPERCUT”中德當代藝術作品交流展在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創作中心東外灘藝術空間開幕。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巡視員遲志剛,漢堡駐上海聯絡處總代表拉斯安可,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家堯等領導以及德國漢堡和上海參展藝術家們出席了開幕儀式。此次交流展共展出20余位藝術家的80余件作品,形式多樣,極富創意。德國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以“紙”為主題,在上海進行紙的藝術交流和碰撞,表達對造紙術發明的敬畏之心,也是通過藝術創作展示對人類這一偉大發明的深層思考。兩地的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研究紙與水、紙與光、紙與火等自然材質的關系,展開對紙的功能性、結構性、表現性以及社會參與性的哲學思考,對紙這一文化載體進行新的藝術剖析。近年來,中國上海與德國漢堡兩個友好城市在文化領域開展了一系列藝術交流活動,為兩地藝術家的學術交流創造了良好的平臺,增進了兩地藝術家之間的友誼。
由中國雜協、上海市文聯主辦,上海市雜協、上海市馬戲學校承辦的第二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近日在上海成功舉辦。來自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美國、蒙古、中國、中國臺灣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17所雜技(馬戲)學校的代表和雜技教育專家約60人出席了會議。本屆論壇以“雜技人才教育的現代理念及踐行”為主題,圍繞“傳輸—實踐、接受—創造、技術—藝術”三條主線,以國際化的視野、多元化的視角探討雜技人才教育現代理念的內涵、構成、形態、作用及其踐行方式。與會的各國、各地區代表從各自學校的雜技教育實踐出發,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雜技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和瓶頸、在新時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總結了關于雜技人才教育的現代理念和踐行方法,同時在雜技教育的現狀、雜技教育的辦學與管理方式、雜技教育的系統化、雜技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達成了一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