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五四知識分子的思想分化與理論抉擇——從李大釗、陳獨秀的學術轉變看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

2011-11-21 20:51:51范丹卉
江淮論壇 2011年1期
關鍵詞:思想文化

范丹卉

(北方工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144)

五四知識分子的思想分化與理論抉擇
——從李大釗、陳獨秀的學術轉變看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

范丹卉

(北方工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北京 100144)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的直接產物。因此,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伊始,就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種先進性實際地取決于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早期中共黨員在使命意識、唯物哲學、精神修養等三方面充分承襲傳統文化的精髓,借助啟蒙教育賦予的文化特質接近并接受馬克思主義。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是特定歷史的產物,但是共產黨員追求先進文化的信念,是建黨90年的寶貴經驗和不渝使命。

五四知識分子;思想分化;中共黨員;文化特質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直接產物,早期中共黨員也多為文化名人。作為五四知識分子群體中的翹楚和英豪,他們在近一個世紀前擎起先進文化的旗幟,毅然擔當民族解放的先鋒。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抉擇與人生抉擇,同他們的文化特質密不可分。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始終引領著中國革命建設各時期的風向標。盡管工作任務因勢而變,但中共黨員始終是攻堅戰難的先鋒。90年來,黨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擁有一支挺立時代潮頭的黨員隊伍。進入21世紀,新形勢對黨員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黨員不僅要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要成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1]的楷模。因此,從五四知識分子群體面對馬克思主義時產生的思想分化,可以透視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從而歷史主義地探析共產黨員掌握先進文化所必備的思想條件。

一、五四知識分子的文化特點

五四知識分子與中國歷史上的讀書人有很大差別,這個群體執行一種全新的社會功能,并帶有醒目的文化特點。他們“標新立異”,超越了前輩文人,自覺與民族同呼吸、與時代共起伏。他們在一次次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卓越貢獻,奠定了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是舶來品。在西方,“知識分子”指“有知識的人”中間執行社會職能的特殊群體。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現實生活的批判者、先進思想的代表者和時代發展的引領者。這個概念在中國被轉義了,廣義地指代所有“有知識的人”。“五四知識分子”,是指五四時期在中國社會執行批判現實、啟蒙思想、領導革命等社會職能的知識界進步人士。五四知識分子的產生,標志著中國有了第一個較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

五四時期是中國現代史上與 “反傳統”、“反專制”、“反侵略”等充滿激進、戰斗、革命色彩的詞匯緊密相聯的重要歷史階段。能夠被冠以“五四”頭銜的知識分子,絕不僅僅是恰巧生活在那個時代而已,他們必須在歷史中發揮卓越的社會功能,才有資格分享五四的光榮。

從知識分子執行社會職能的性質來看,“五四知識分子”類似于葛蘭西提出的“有機知識分子”。葛蘭西認為,知識分子在執行改造上層建筑的職能時,存在性質上的差別,或推動、或阻礙社會進步,為此他提出了“有機知識分子”和“傳統知識分子”[2]兩個概念。“有機知識分子”是批判舊的意識形態、從事文化創新活動的知識分子;“傳統知識分子”是與歷史相聯系,對社會發展持保守和消極態度的知識分子。五四知識分子之所以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正是因為他們執行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能,自覺充當中國社會的“有機知識分子”。發起批孔運動、大力傳播“德賽”精神、對中國發展道路進行種種探索,都是他們批判現實、創新文化、引領進步等等社會職能的具體體現。在素來知識分子活動空間狹小、社會職能單一的中國社會,五四知識分子面對的批判對象勢力龐大,既有反動的大小政客、保守的傳統知識分子,還有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觀念落后的眾多國民。要喚醒這么多麻木僵化的頭腦,燃起他們對新世界、新生活的熱情,是極其困難的任務。“當時提倡所謂新文化運動的人并不多,各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們,乃至于北平全社會,還是一個舊中國,舊社會。只不過有一套新的潮流,新的運動,在那里活動。”[3]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中,五四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 “鐵肩擔道義”,猛烈沖擊封建桎梏,為在中國建立“科學、民主”這一新的現代文化傳統立下了篳路藍縷之功,他們彪炳史冊的文化貢獻,是他們執行社會功能的留念,“有機知識分子”的美譽對于他們的確是實至名歸。

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有知識的人”,絕大多數應歸入傳統知識分子之列。五四時期,有機知識分子在中國從無到有,迅速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文化勢力,這是社會變化的結果,他們的批判覺悟,緣于他們在社會變革中形成的文化特點。

20世紀初葉,中國社會已經包含一定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西方文化也逐漸流行,經濟和文化形勢的變化,使五四知識分子形成了“傳統現代二重性”的文化特點。他們思想觀念中固有的矛盾張力,正是他們產生批判覺悟、成為有機知識分子的內在原因。

五四知識分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代接受舊式啟蒙教育的知識分子,但他們又身處西學涌入的時代,各種外來新思想同樣對他們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既滿腹古文詩書,又崇尚西方文化。以傳統的眼光審查,他們已不是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用現代的視角評判,他們仍具備傳統知識分子的基本條件。他們的“傳統現代二重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國學素養深厚。五四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胡適等,大都生于19世紀80年代,他們的教育背景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傳統與近代新式教育參半,新舊學問兼備,中外思想的影響集于一身”[4]。他們大都來自書香門第,在20歲之前都受過典型、嚴格的傳統教育;他們邃于國學,術有專攻,造詣深厚,不乏學術翹楚,蔡元培、陳獨秀等人甚至擁有科舉功名。就知識結構和學術水平而言,他們與傳統知識分子難分伯仲,對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了然于胸。

第二、西學知識豐富。五四知識分子早年接受傳統啟蒙教育,但是他們的成年期恰好處于1900年前后,沿襲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逐漸廢棄,新式學堂和近代教育日益勃興。他們成為率先進入新式學堂的一代人,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外語和西方科學知識。近代中國留學潮也始于1900年以后,他們同樣是先行者,不少人受過完整的西方現代大學教育,有深刻體驗異國文化的經歷。基于這樣的機遇,他們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兼修中外學問、立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比較敏感,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文化沖突,這種沖突往往導致新思想的萌發,這是他們能倡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以啟蒙為目的的新文化運動的有利條件。

第三、傳統主導現代。傳統與現代是一對矛盾,二者罕有地統一于五四知識分子的文化特點之中,這是由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傳統是常與變的統一,一切歷史發展都無法斬斷與傳統的聯系,至多是將傳統向前推進一步。對于個人而言,傳統先驗地構成了人生歷程的起點,極大地影響著個人認識世界的模式。只有極少數天才人物,能夠沖破傳統的強大場域,創造出對其同代而言是“現代”、對于后世而言是“傳統”的新元素,并隨著時間流向未來。所以,在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傳統”的一面占據主導地位,構成“現代”的一面融入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礎。

二、五四知識分子對待馬克思主義時的思想分化

馬克思主義在1918年正式傳入中國,很快便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在全國知識界擁有了廣泛的知名度,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直接為五四運動準備了“大批的贊成俄國革命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5]。但是,這一大批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學生,在五四時期基本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他們是“青年五四人”,但他們還不能代表五四知識分子的主流。五四新文化運動公認的領軍人物有五位:陳獨秀、胡適、蔡元培、李大釗、魯迅。這五位文化巨匠,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思想認識產生了顯著分化,學術和政見的分歧甚至導致了新文化運動陣營的分裂。其中,陳獨秀、李大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立者,他們無疑是贊成馬克思主義的。

蔡元培曾留學德國三年,在萊比錫大學選修哲學、文學、美學、人類學等課程,對德國文化和歐洲文明精神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從各方面條件來看,他有能力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深入研究。但是,蔡元培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首先是國民黨黨員,比較推崇三民主義;其次他深受西方自由民主觀念影響,政治上傾向于無政府主義。盡管蔡元培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下,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門學問,可以在北大進行研究討論,所以支持李大釗等人開設課程、組織研究會。他也認同西方社會主義學說對中國現實具有 “猛醒”[6]的價值,認為“工人教育問題”需要“學者的加入”[6]169。他的態度客觀上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北大師生中的影響,使北大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早期共產主義運動的發源地。

魯迅比較推崇進化論和啟蒙主義。從20世紀20年代后期起,他的思想逐漸向馬克思主義接近,但他始終沒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魯迅從未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性權威而加以信仰,他贊同馬克思主義學說有合理性,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本質有獨到的領會。但魯迅首先是一位文學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學術研究不是他所擅長的,而他的思想特點決定了他不會確信未經他深刻思考的理論。

胡適是著名的西化論者,他始終不接受馬克思主義,因為他公開聲明自己“是一個實驗主義的信徒”[7],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他已經在杜威門下確立了終身的學術信仰。胡適雖然能夠在理智上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能夠對唯物史觀予以高度贊賞[8],但他無法在感情上接受實驗主義以外的理論學說。同時,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觀點,與胡適的漸進改良觀嚴重矛盾,這也導致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徹底拒斥。

三、早期中共黨員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特質

李大釗、陳獨秀以及聚集在他們身邊的一批“青年五四人”,構成了早期中共黨員的主體。雖然同屬五四知識分子陣營,但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早期中共黨員,能夠在紛繁的西學思潮中最終選定馬克思主義,并組建基于共同信仰的政黨,離不開他們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即五四知識分子的中西文化觀中有利于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優點。

五四知識分子在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下成長起來,傳統文化對他們形成了先驗的文化塑造力,這種影響對他們日后理解并選擇現代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主導下形成的中西文化觀,使五四知識分子能夠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他們不認為中國文化一概不好,也不認為西方文化一概都好,而是在首先肯定中國文化優點的基礎上,力圖借鑒西方文化的優點來克服中國文化的缺點。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目標,五四知識分子形成了對待西學的思維邏輯和評判標準。馬克思主義被五四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部分人接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五四知識分子的積極影響,更顯著地體現在他們的接受動機、理論理解、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面,從而使他們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

(一)使命意識促成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

首先,傳統文化賦予知識分子以使命意識。在中國歷史上,傳統知識分子非常認同自己“社會精英”的地位,對自身所擔負的社會使命有很高的追求。知識分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重要創造力量,他們對文化在社會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進展到哪一步,他們對自身社會使命的規定就進展到哪一步,凡是文化觸角能伸及之處,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也必然延伸到那里。一言以蔽之,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自身社會使命的認識是全方位的。

孔子講做人的目標是“修齊治平”,涵蓋了從倫理層面到國家政治層面的豐富內容。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把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進一步提升,從孔子的個人、家庭、政治等層面推廣到宇宙、歷史、民族、文化等層面,他為知識分子規定的終極使命可謂曠世精義,令后人很難再提出超越性的見解。此后數百年中,只有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在知名度上可與之媲美,但就立意和內容而言,顧炎武是針對明末清初漢族政權根基的動搖而發出的以維護漢人統治、排斥異族入侵為目的,帶有戰斗檄文性質的政治口號,與張載賦予知識分子的無所不包的社會使命是無法相提并論的。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之所以具有如此氣魄恢宏的使命意識,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儒家強調“重義輕利”,目的是防止社會成員、特別是統治階級私欲膨脹,以維護社會穩定。所以,在社會價值取向方面,儒家特別重視將“為小我”的私欲統一于“為大我”之公德,提倡知識分子胸懷天下,體恤蒼生,必要時將個人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對于歷史上出現的那些“舍生取義”的高尚行為,儒家文化予以不遺余力的褒獎,從而形成了注重培養知識分子使命意識的傳統。

五四知識分子在啟蒙教育時代就受到了這種文化傳統的熏陶,他們對自身社會使命的判斷基本承襲了張載的觀點。陳獨秀認為:“個人生存的時候,當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會上,后來的個人也能夠享受。遞相授受,以至無窮。”[9]李大釗認為:“當時時有不滿意現在的思想,厭倦現在的思想,有了這種思想,再求所以改進之方。……我們要利用現在的生活,而加創造,使后世子孫得有黃金時代,這是我們的責任。”[10]“在歷史上,少數人作犧牲,多數人享幸福,幾乎成了通例。作犧牲的人多半是智識階級的人,智識階級的責任真是重大,真是要緊。”[11]

其次,使命意識影響早期中共黨員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人的主動行為受到思想動機控制,五四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這一動機主要由五四知識分子的文化特質決定,并直接影響五四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評價及信仰。傳統文化蘊含的社會使命感對早期中共黨員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產生了顯著的導向作用,這種影響在李大釗、陳獨秀身上都有充分體現。

李大釗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第一人,他對十月革命的興趣以及重視理論時代性的態度,都表明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是著眼于拯救國家民族于危亡、致力于西方理論在中國的現實應用,明顯地受到了傳統文化所賦予的社會使命感的驅動,是知識分子追求“為大我”心態的寫照,是歷史上文人楷模的冥冥召喚。一方面,李大釗由于十月革命勝利而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根據它對革命的指導意義判斷其價值。俄國革命成為他孜孜以求的改造中國社會的現實榜樣,相應的,旨在變革全部社會制度的“根本改造”的觀念也在他號召青年和社會的言論中反復出現。可見,李大釗接受馬克思主義,意味著他在總結俄國革命成功原因的同時,更致力于探尋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及批判力量。另一方面,“李大釗是屬于那種經常注意理論是否適合于當時的環境以及有無實現的可能性的這樣一個人”[12]。這種關注理論現實應用的思維傾向,同樣對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產生影響。他認為“一個學說的成立,與其時代環境,有莫大的關系”,“平心而論馬氏的學說,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我們批評或采用一個人的學說,不要忘了他的時代環境和我們的時代環境就是了”[11]35-36。他始終保持清醒、審視、辯證的眼光,不盲從、不唯書,遵循自己的思想動機,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和缺陷,強調借鑒真理、救正不足。這表明他首先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與當時中國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可應用于社會變革的理論工具,而不是首先把它視為一個純粹的學術對象。

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則更直接地顯露出傳統文化的影響。“實用與否”,是陳獨秀評判西學的第一尺度,也決定了他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他始終強調輸入學說要以本國社會的“需要”為依據,思想必須為現實服務,必須能夠幫助社會產生好的變化,否則學說就是裝飾品,是沒有接受價值的。他能在不惑之年毅然轉向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他認識到“我們士大夫階級斷然是沒有革新希望的,生產勞動者又受了世界上無比的壓迫,所以有輸入馬克思社會主義底需要”,“這些學說在社會上有需要一日,我們便應該當作新學說鼓吹一日;比這些更新的學說若在社會上有了輸入底需要,我們當然是歡迎他”[9]590。陳獨秀判斷理論價值的標準是,“一種學說有沒有輸入我們社會底價值,應該看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用他來救濟弊害的需要”[9]590。這一理論為現實服務、直接參與社會變革的觀念,與“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偉目標是一脈相承的。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動機是為傳統價值目標找到一個現代的實現載體。

(二)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利于唯物史觀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大量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如老子“道”的概念、荀子的天論觀、王充的元氣自然論、范縝的形神關系說、張載的氣一元論、王夫之的理氣辯證法等等,深化了儒家學說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立的哲學傳統。中國哲學傳統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認識,傾向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路線,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天然契合的本體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哲學觀傾向于樸素唯物主義。但是,這種唯物論的原則在歷史哲學上沒有得到貫徹,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觀上滑向唯心主義的命定說、循環論等。“中國自古昔圣哲,即習為托古之說,以目矜重:孔孟之徒,言必稱堯舜;老莊之徒,言必稱黃帝;墨翟之徒,言必稱大禹;許行之徒,言必稱神農。……中國哲學家的歷史觀,遂全為循環的、神權的、偉人的歷史觀所結晶。 ”[10]255

這種不正確的歷史觀是唯物主義原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相分裂的結果,它將廣大人民群眾對歷史的貢獻消弭于帝王將相、英雄天才的個人偉業之中,必然導致人們產生悲觀消極、不思進取、甚至自暴自棄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恰恰是五四知識分子所認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點之一,“就東洋文明而論,其所短約有數端:(一)厭世的人生觀,不適于宇宙進化之理法”[13]。

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缺點,正是五四知識分子希望通過借鑒西方文化而加以克服的。傳統文化的樸素唯物論為五四知識分子受西學啟發而在社會歷史領域貫徹唯物主義原則奠定了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發現是唯物史觀。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樸素唯物論,唯物史觀的優勢在于它將唯物本體論同辯證方法論統一起來,并將唯物論與辯證法相統一的原則從自然界貫徹到人類社會,將自然、社會、人納入同一個解釋范式,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現實的人確立為歷史運動的主體和創造歷史的主力軍。因此,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人生觀,必然與中國傳統文化宣揚的人生觀截然不同,這也正是五四知識分子需要從西方文化中汲取的優質養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推導出更高明的人生觀,其中很重要的環節是對黑格爾辯證法進行唯物主義改造。李大釗敏銳地洞悉到這一抽象理論淵源,他指出:“史學家的歷史觀,每源于哲學”,“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很受海格爾的辯證法的影響,就是歷史觀是從哲學思想來的明證。”[10]164-165

李大釗所揭示的哲學觀與歷史觀的聯動關系,為他打通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徑。五四知識分子希望通過西方文化改造中國的人生觀,人生觀是與歷史觀相統一的,而歷史觀處于哲學觀的下游,因此,要改變人生觀,最根本的是改變哲學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樸素唯物論同屬唯物主義陣營,從樸素唯物論到辯證唯物論的思想距離,顯然比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距離近得多。中國傳統文化為李大釗塑造的唯物主義思維方式,使他傾向于從西方文化中尋找一種更高級、更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而不會接受哲學本體論相沖突的學說。李大釗由歷史觀入手去接近馬克思主義,他的認識方法抓住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本質,因而他能對唯物史觀作出非常深刻、全面的理解,這是李大釗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第一人的重要原因。

就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而言,陳獨秀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的啟示和幫助顯然遜于李大釗。陳獨秀是以倡導“德先生”“賽先生”而著稱的民主主義革命者,他更習慣于通過“民主”“科學”等西方文化理念去接近馬克思主義。相應的,他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主要歸結為科學方法的新運用和社會革命的新實踐。他認為:“歐洲近代以自然科學證實歸納法,馬克思就以自然科學的歸納法應用于社會科學。……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學或社會學,都是以這種科學歸納法為根據,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是有根據的。”[14]陳獨秀民主思想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種有實際內容和現實形態的真實社會制度,相對于民主理論建設和民主意識培育,他更重視實際的民主運動,所以他很欣賞馬克思主義提倡的革命理念。“馬克思所以與別個社會主義者不同,因為他是個革命的社會主義者。”[14]365從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水平來看,其認識高度和思維深度與李大釗相差不止一星半點,相關理論成就也難以與李大釗相比肩。李大釗、陳獨秀二人的思想差異表明,中國知識分子通過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唯物論思想——而不是借助西方文化舶來概念——更有助于準確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也更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向中國本土文化推廣、融合、互化。

(三)高尚精神修養契合馬克思主義價值目標

傳統文化重視知識分子精神修養。儒學因其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居于正統地位。儒學推崇“內圣外王”的道德政治,其治國理念提倡“德治”、“禮治”、“人治”,認為治國要義在于“庶、富、教”[15]。可見,提高民眾的道德水平,是實現儒家政治構想的重要一環。為此,儒學發展出非常完備的倫理思想,提出 “仁”、“義”、“禮”等道德規范,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使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重視個人精神修養的特色。

根據儒家理念,個人精神修養重在教化,而中國傳統社會中,受教育的權利被上層社會壟斷,因此,儒家“教化”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中少數有知識的人;儒家提出的道德準則,也主要是針對這個群體制定的。在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素來以卓爾不群的小眾面貌存在著,有別于普通大眾的特性,不僅體現在他們掌握文化創造權、處于較高的社會地位、享有良好的經濟條件等外部特征上,更本質地體現在注重精神修養這一內部特征上,這一點是由他們受到傳統文化更多的塑造所決定的。

加強精神修養是為了提升道德水準,當人的精神修養達到足夠的高度,能夠為道德追求放棄生命的時候,道德水準也就達到了頂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能夠令知識分子用生命捍衛的道德追求可以凝煉為兩個字——名節。朱子曰:“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16]他所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本是針對“知經識理之君”提出的道德理性和節操意識,是對知識分子最高層次的精神修養要求。這句話與“舍生而取義者也”、“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的思想內涵是一致的,反映了傳統知識分子將名節與生命等量齊觀的集體意識,精神修養已成為中國知識分子非常重要的價值目標和生存方式。

名節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標簽,本質是對人性善惡的取舍問題,而人性的兩面在對待義利的態度上表現得最為真實。對于義利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主張是以義制利,留下了大量褒獎舍生取義、批判見利忘義的歷史佳話,如“孔顏樂處”、“富貴如浮云”、“不食嗟來之食”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義”代表人的道德,“利”代表人的本性。中國傳統文化重道德抑本性的傾向,抓住了人之為人的超越性,從而創造出富于道德性和內斂性的文化,相對于同時代西方文化的野蠻性和攻擊性,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更高級、更接近文明本質的文化樣式,這也是中國歷史延綿數千年不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優越于異族、異國的重要原因。相應的,對義的申張與堅守,也成為社會評判知識分子精神修養的重要尺度。

傳統精神修養契合馬克思主義價值目標。五四知識分子是從傳統知識分子中分化出來的特殊群體,造成分化的原因在于他們對知識分子的社會使命有更強烈的自覺意識和更迫切的履職愿望,必須與那些同反動勢力沆瀣一氣的落后文人劃清界線。這條道德界線,就是傳統文化所重視的“義”,五四知識分子選擇了“鐵肩擔道義”的責任,不惜暴露于危險之中,坦然將生死置于度外,這種大無畏的抉擇明顯具有“君子喻于利”[17]的傾向,反映出傳統文化中名節觀、義利觀的深厚影響。“義”從屬于“善”,而且是一種“為大我”的“大善”,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休戚與共。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現實,決定了五四知識分子致力弘揚“義”,是挽救國家危亡、振興民族福祉的革新行動。

傳統文化所注重的知識分子精神修養,在特定歷史下,由五四知識分子具化為改造社會的現實目標,這恰恰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相契合。馬克思終身“為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18]而努力奮斗,他的宏大志向決定了他不滿足于哲學對世界的正確解釋,他要求通過思辨的理性,獲取實現價值理想的現實力量,因此,他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天辟地地發出 “改變世界”的吶喊。這個新判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五四知識分子所認定的“大義”,與馬克思主義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從傳統精神修養中衍生出的追求目標,在馬克思主義中都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同時,馬克思主義指出了變革社會的現實途徑——實踐,這正是五四知識分子苦覓而不得的法寶,是純粹注重精神修養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提供的思想資源。因此,五四知識分子很容易在基本理念相通的前提下,從傳統精神修養追求轉向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

通過實踐而轉向馬克思主義,是李大釗、陳獨秀相同的人生選擇。他們都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擁有尊貴的社會地位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真理之火引入北大,把北大發展成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基地,但他們也迫于政治壓力先后離開北大,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這種人生選擇,給他們個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李大釗被捕時家徒四壁,歿后無錢入殮,陳獨秀晚年貧病交加,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僅靠土豆度日。他們這種舍棄“小我”利益,獻身“大我”理想的行動,可以從傳統文化注重精神修養的特點中找到合理注解,這一特點為他們信仰馬克思主義鋪就了思想基石。

總而言之,使命意識、唯物哲學、精神修養,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五四知識分子的共同文化特質。但是,不同的文化個體,在這三方面的修養程度上存在量的差異,各種思想“短板”決定了五四知識分子群體面對馬克思主義時必然產生思想分化。從李大釗、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來看,使命意識、唯物哲學、精神修養三位一體的均衡塑造,既構成早期中共黨員從五四知識分子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特質,也為初創的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天然的文化凝聚力和黨員行動準則。李大釗、陳獨秀作為早期中共黨員的杰出代表,他們的人生選擇與馬克思本人的人生選擇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必須具有和馬克思相接近的精神氣質和胸襟理想,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蘊含的價值目標。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五四知識分子得天獨厚的文化特質,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五四文化巨匠深沉的臂彎里,吮吸著千年最偉大思想家的精神乳汁,擁有異常富饒而強大的文化基因。

豐厚的文化底蘊伴隨黨90年的光榮歷程,早已內化為黨的發展特色和建設原則。無論“為人民服務”強調的天下為公,還是“三個代表”彰顯的先進文化,抑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突出的民族精神和榮辱觀念,無不隱隱飄逸著早期中共黨員灑脫而不狂羈的文人情懷,深深銘刻著五四知識分子尊崇而不刻板的民族風骨。這股精神魅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大放異彩,而且穿越20世紀變幻風云,在21世紀更加彰顯價值,對于今天的中共黨員更加深刻地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更加堅定地保持政治信仰、更加執著地追尋先進文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啟迪與示范。

文化作為軟實力的核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強大的證明和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離不開文化的促進;中國共產黨的強大,離不開文化的凝聚;中國共產黨的鞏固,離不開文化的創新。在建黨90周年的新起點上,黨要在新形勢下加強自身建設,更迫切地需要提升全黨的文化實力,從提高每個先鋒戰士的文化素養入手,去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和防御力。共產黨員應當成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楷模,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歷史的經驗。早期中共黨員的文化特質,已然沉淀于歷史,但文化對于歷史走向的意義,仍值得今天的黨員深思。我們要歷史主義地看待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動因,深刻剖析文化特質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共產黨員保持時代先進性的重要作用,在全黨大力培育善于甄別、勇于堅守、樂于創新的文化品質,使中國共產黨展示出與其歷史地位相稱的文化格調,使先進文化不僅成為黨的不懈追求,更成為黨的嶄新形象。

[1]江澤民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76.

[2]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9.

[3]錢穆.人生十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96.

[4]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83.

[5]毛澤東選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99-700.

[6]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68.

[7]胡適文集(第3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364.

[8]胡適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277.

[9]獨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27.

[10]李大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3-14.

[11]李大釗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82-283.

[12]李大釗史事綜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108.

[13]李大釗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13.

[14]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64.

[15]論語·子路.

[16]朱文公集·與陳師中書.

[17]論語·里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B26

A

1001-862X(2011)01-0054-08

范丹卉(1980-),女,安徽合肥人。講師,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哲學。

(責任編輯 吳 勇)

猜你喜歡
思想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日韩a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福利片91|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精品福利国产|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视频区|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91在线丝袜|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日韩av无码DVD| 日本三级精品|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成人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9爱在线| 国产色婷婷|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jizz国产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91色在线|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色天堂无毒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