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試論海德格爾詩學之轉渡

2011-11-21 20:51:51袁兆文
江淮論壇 2011年1期
關鍵詞:思想

袁兆文

(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州 510091)

“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
——試論海德格爾詩學之轉渡

袁兆文

(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州 510091)

詩學作為海德格爾思想中的重要一維,通過“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結構向“神圣—詩人—詩”結構的轉渡,彰顯出海氏思想運演的同一性與差異性。探尋海氏詩學思想之轉渡,旨在把握海氏思想發展變化的內在路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詩學理論的學科僵化性,從而進一步開啟詩學研究的它者之途。

海德格爾;詩學;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神圣;詩人;詩

海德格爾作為二十世紀重要的思想家,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響著二十世紀的哲學、詩學以及美學等領域的嬗變和演進,尤其關于“詩”與“思”的緣發性結構的闡發在一定程度上裂變出后現代思想的諸多視角與理論關注點。關于海德格爾思想的研究,學界一般認為其前期思想從揭示存在意義的被遺忘角度出發,通過對此在的存在機制的運衍,闡發出存在之真理與存在之意義;海氏后期思想則直接觀照存在真理與存在之意義,凸顯對存在的“召喚”與“傾聽”,以“思”與“詩”的涵攝性結構來揭示出人詩意地棲居的一種可能性的緣發結構。海氏前后期思想的這種演變是其思想之途中的一種思之必然,運思之路的轉渡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海氏探尋“林中之路”的現代性悖論和思想張力。海德格爾關于詩學的運思是海氏在運思之途中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思想生發的承擔方式,彰顯出海氏前期思想向后期思想轉渡的可能性,同時也作為思想轉渡的一個要沖而揭示出前期思想與后期思想的某種同一性與差異性。當前學界對于海氏的藝術理論、詩學思想以及美學理論的研究往往注重對藝術、真理、存在、詩人以及藝術作品等范疇的梳理與詮釋,而作為整全性的藝術、詩學及美學的運思脈絡相應闕如,尤其關于海氏的藝術觀、詩學觀以及美學觀在如何承擔其思想演變的研究相對缺乏,同時對其詩學思想轉渡的可能性的闡釋相對乏力。因此,探討海氏的詩學之轉渡,旨在以海氏的思想轉渡作為運思境域,勾勒出海氏詩學思想發展的文脈結構,并以此揭示出詩學轉渡在整個思想轉渡中的某種承擔意義。海德格爾在《給理查森的信》中提到:“只有從海德格爾Ⅰ那里思出的東西出發才能最切近地通達海德格爾Ⅱ那里有待思的東西。但海德格爾Ⅰ又只有包含在海德格爾Ⅱ中,才成為可能。”[1]1278海氏的思想轉渡只是其運思之路中的一種展開方式,并不是思之路的終結和重啟,以思想轉渡為理論視域的海氏詩學轉渡亦是如此。在海氏思想轉渡的運思之途中,其詩學思想轉渡的文脈結構主要體現為“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向“神圣—詩人——詩”轉化的運衍結構。這并不表明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海氏詩學思想,而是表明海氏前后期詩學思想的嬗變是追問存在之意義上的可能性的展現方式,兩者在文脈上相互融通,在理論上相互映射,在內蘊上相互涵攝。

一、海氏前期詩學文脈之流變

海德格爾前期詩學思想以 《存在與時間》中所闡發的此在的基礎存在論為理論基礎,主要闡述了在對真理與藝術的追尋中所彰顯的“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的詩學文脈結構,這集中體現在《論真理的本質》(1936年)與《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1936年)等文本之中。在“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詩學文脈結構的分析和研究中,海氏運用了解釋學的循環論證之法,認為真理、藝術家及藝術作品三者處于解釋學的相互給與的球體運作之中,追問其中的一者必然以另外兩者作為詮釋的視域——這是思之展開的必然。海氏通過這種解釋學的循環闡發,給出了一種詩學思想的張力和運演的可能性方向。

真理是海氏思想中的核心字眼,海氏從詞源學意義上進行了釋義。真理的希臘詞是 “Aletheia”,而“A”作為希臘詞的前綴具有否定意義,海氏按照希臘詞的原義將這個詞釋為“無蔽”,真理的源初涵義主要意指“無蔽”與“敞開狀態”。海氏在吸取古希臘“Aletheia”一詞的源初涵義基礎上,衍化出對真理的多重釋讀:首先,在《存在與時間》,海氏提出了兩種“真理”,即符合的真理或陳述的真理和作為無蔽的真理,其中,符合的真理或陳述的真理是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學框架里分衍出的,是非本源性的;作為無蔽的真理是源始的,符合的真理以此為基礎。對于作為無蔽的真理,海氏按照“此在→展開狀態→真理”的結構進行了相應的追問,認為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生存結構的展開狀態即為真理。“此在在真理中”,同時“此在”囿于世界、常人與自身而表現為生活世界中的鎖閉狀態與遮蔽狀態,“此在在不真中”。因此,《存在與時間》中的真理就蘊含著此在的敞開與遮蔽的二重結構,此在展開的無蔽狀態是本源性的,而鎖閉與遮蔽狀態是此在在生活世界中沉淪的歷史宿命。其次,在《真理的本質》一文中,海氏提出了“真理即自由”與“遮蔽狀態就是非真理”等命題,進一步詮釋了真理的遮蔽與敞開的二重性,并賦予真理的本質性的非本質內涵,即真理的彰顯以遮蔽作為存在的場域。再次,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氏認為真理的“遮蔽”與“敞開”的二重結構必然有所承擔方式,而藝術作品正作為真理的一種最主要的彰顯方式而存在,承擔著真理“遮蔽”與“敞開”的爭執,具體表現為兩種呈現方式——存在者之真理與存在之真理。存在者之真理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建立了一個世界和制造了一個大地,并且世界和大地兩者處于一種本質性的爭執之中,而這種爭執的根本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藝術作品所制造的大地的本質在于自行鎖閉,即藝術作品固守于物性,以凸顯質料的無限豐富性而遮蔽自身。另一方面在于藝術作品所建立的世界的本質在于自行敞開的無蔽狀態。兩者的本質差異決定二者處于一種對立之中,這種對立是本源性的爭執,因為在這樣的對立關系中二者都從對方獲取自身存在的根據,世界是大地的顯現之域,大地是世界的展開之基。由此,藝術作品中的存在者之真理正是通過世界和大地這兩種存在者對立性的相互確立被帶出,藝術作品的本源性涵義在本質性爭執中得以呈現。海德格爾關于藝術作品中的“世界”的建立與“大地”的制造主要從存在者之真理的角度給予展開論述,存在者之真理表現為存在者的“敞開”與“遮蔽”的運演機制,存在者的敞開方式就預示著自身遮蔽的前設置性,同時敞開的過程就蘊含著遮蔽的發生機制。從根本上分析,海氏認為存在者之存在隱含存在者之真理的“是”與“非”兩個層面。存在者之真理的“非”的層面揭示出存在之真理存在的非概念性的緣發機制,即讓存在者之存在的諸多可能性的耦合性要素非現成性的運衍。存在者之真理的“是”的層面闡述了作為存在者而存在的彰顯機制,是存在者給予自身存在的敞開方式。因此,藝術作品中的“世界”和“大地”的爭執彰顯的就是存在者之真理的運作品性。

藝術作品一方面通過“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制造表現存在者之真理,另一方面存在者之真理的呈現需要更為源始的真理提供根據,即存在者真理需要存在之真理的敞開境域而得以存在。海氏關于藝術作品中的存在之真理的論斷主要通過真理的本質是雙重的遮蔽這個命題而展開,真理就是“讓—存在”,即處于敞開狀態,同時“讓—存在”自身也是一種遮蔽,并且在此之在的綻出的自由中發生著整體之遮蔽,真理的非本質中的“非”指示著那尚未被經驗的存在之真理的領域。這表明存在之真理依然隱含著一種更為源始的矛盾沖突,這是一種本源性的爭執,爭執就是存在之真理的“遮蔽—敞開”本身的運作,這與存在者之真理表現為具體存在者的爭執不同,作為敞開與無蔽的真理以遮蔽為源始前提,遮蔽讓敞開成為可能,敞開就在于遮蔽之中,遮蔽比敞開更為源始,真理就在于遮蔽之中,所以說真理在本質上就是非真理,存在之真理是以非真理為境域的爭執本身的爭執。

在“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詩學文脈結構中,藝術作品主要作為真理發生的承擔方式而存在,主要表現為“被創造”的層面。海氏認為,真理作為在世界與大地的對抗中的澄明與遮蔽的爭執而現身,而這一爭執需要存在者的綻放而得以呈現,真理也才得以設立于存在之中。海氏將真理在存在者中綻放成為“裂隙”,即真理敞開的基本圖樣,是真理的剖面圖和基本輪廓。海氏認為:“爭執被帶入裂隙,因而被置回到大地之中并且被固定起來,這種爭執乃是形態。”[1]284“裂隙”是一個“基本構圖”,是描繪出存在者之澄明的涌現的“略圖”,是世界與大地的爭執的可能態勢,而這種態勢需要固定在大地中才能獲得形象,即存在者之真理需要在感性形式中才成其為存在者之真理。藝術作品作為存在者承擔著存在者之真理的感性形象化過程,這也是海氏所說的真理所綻放出的“裂隙”需要置入到“石頭的沉重之中”,“木頭的堅韌之中”,“色彩的明暗之中”等論斷,通過存在者的形象化過程,最后形成“形象”;同時藝術作品通過存在于真理的形象化過程之中才獲得自身的本質規定性。質言之,海氏一方面闡述存在者之真理所蘊含的本質性爭執會綻放出一種圖樣,但這種圖象首先只是可能的爭執態勢;另一方面爭執的可能態勢需要寓于存在者中才能形象化,才能物化為具體感性形式。海德格爾闡述的真理置入藝術作品的觀點表明真理在藝術作品這一存在者中得以運演,藝術作品在承擔真理的綻放中獲得自身形態,真理與藝術作品存在著這樣的本質關聯。海氏關于藝術作品的論述將傳統文藝理論中從創造看藝術作品的產生扭轉為從藝術作品看藝術創造的本質,轉換了藝術家作為藝術作品創作主體的觀念,將真理與藝術作品從根本上聯系起來,并使得真理之發生與藝術作品的存在統一起來,進一步闡發出藝術創造的本質。

綜觀海氏前期詩學文脈結構,超越了形而上學關于詩學與藝術的本質論、創造論、接受論等概念圖式,突破了傳統邏輯學與美學學科中真與美界定,但是,真理概念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依然秉承了傳統形而上學的余韻,因此,這為海氏后期詩學進一步轉渡為“神圣—詩人—詩”的文脈結構提供了一種思之可能。

二、海氏后期詩學文脈之衍化

海氏后期詩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荷爾德林詩的闡釋》(1936年)、《“如當節日的時候……”》(1939/1940年)、《詩人何為》(1946年)以及《藝術與空間》(1969年)等文之中,其后期詩學文脈主要表現為:“神圣—詩人—詩”。海氏詩學由前期詩學中的“真理”轉渡為后期詩學中的“神圣”,這是超越形而上學束縛的一種思之必然,以“神圣”的多維涵義化解“真理”形而上學的桎梏性與僵化性,從而凸顯存在之意義;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海德格爾在運思之途中對傳統形而上學的一種思想反撥,其詩學思想中的可能性高于現成性的思想品格也得以進一步闡發。

“神圣”思想是海氏有限性思想的集中體現。以“神圣”切入前期思想中存在之真理的遮蔽與敞開二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真理在傳統形而上學中的符合論的理論局限性,同時也使得海氏詩學秉承了某種詩化的宗教意味。相對于前期詩學文脈結構,海氏后期詩學文脈的衍化更具有一種思想的涵攝性,尤其體現在“思”與“詩”的品格的變換與匯通等關鍵性的思之方式上。關于神圣思想,海氏首先將神圣把握為人詩意地存在的一種尺度,人只有立于神圣的測度下才能獲得按照自身本質而存在的根據,“神圣”只作為一種它者之維測度人的存在,并以一種耦合多種可能性的留白而標畫出此在的本真存在的可能性。“神圣”不是存在者,它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尺度,測度人之為人的可能性;它也是一種不在場的在場,折射出不可知世界的或然性;從根本上說,“神圣”更是“存在”的本源性現身。其次,“神圣”是存在,海氏在《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一文中認為“神圣”是“自然”,而“自然”是存在物的基礎,由此“神圣”即為存在。再次,“神圣”作為宗教的一維,由于海氏的神學經歷,“神圣”思想與宗教“上帝”思想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牽連。“神圣”思想在海氏思想中具有多維涵義,盡管“神圣”的宗教品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存在的形而上學意味,但是從根本說,“神圣”思想與存在保持著緊密的本質關系。

由于現代性世界是科技白晝化的時代,“神圣”、“神圣者”、“神”已逐漸遠離,世界由此而處于“深淵”、“夜半”,那么如何拯救我們的時代?海氏認為通過“詩人”進入存在之深淵,探詢遠走諸神之消息,秉承“神圣”之氣息,與諸神為鄰,從而為世界彰顯本質性意義。在后期詩學“神圣—詩人—詩”文脈結構中,海氏通過對“神圣”是此在的一種本真標畫的尺度的闡述,為其后期詩學文脈結構確定了可能性高于現實性的思想意蘊,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科技白晝化的世界詩人在存在論意義上的出場的最大可能性,尤其在資本主義現代性高揚的社會境域下得以認真思考詩人承擔何種使命。“神圣”品格的分析研究某種程度上反撥了傳統認知論哲學框架下的詩學理論的合法性。

在后期詩學文脈結構中,海氏認為詩人天命中就包含了科技白晝化時代追求“神圣”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即詩人通過自己所秉有的詩才去“傾聽”和“返鄉”,并以此達乎“神圣”的近處。這在海氏后期文脈結構中主要闡述的是詩人這個環節,詩人如何參與“神圣—詩人—詩”的詩意運作?海氏認為,在資本主義現代性過度膨脹的時代,詩人追尋早已被遺忘的存在以及存在之意義,詩人的內蘊不是作為傳統詩學理論中創作主體范疇而存在,詩人深入世界的深淵中探尋存在之消息,進入存在的彰顯運作之中。詩人何以能“傾聽”和“返鄉”?這涉及到詩人所秉承的才能,在《詩人何為》等文中,我們發覺詩人之詩才主要包含想象與靈感,但是想象與靈感并不屬于傳統文學理論或者詩學領域中創作主體的創作心理范疇,而是與存在以及存在之真理相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說想象與靈感是詩人本真存在的一種生存論狀態,即詩人處于真理的敞開狀態。海氏說:“詩意之棲居在想象中飛行于現實之上。”[1]148“棲居”與“想象”的關聯表示出海氏對“想象”的一種存在論解釋,“想象”是對存在之真理的一種詩意的回歸,或者說,想象就是真理的一種露面與現身,詩人通過“想象”與“靈感”傾聽“神圣”的召喚從而踏上“返鄉”之路。海氏關于詩人的論述,存在著一種存在論意義的解釋視域,即詩人并不是作認知論哲學中主體維度而存在,“想象”與“靈感”并不是詩人的心理能力,而是詩人的生存狀態。從一定意義上說海氏在后期思想中關于詩人的論述與其前期思想中的此在緊密關聯,詩人通過自身生存結構的展開而為世界帶出存在之意義,詩人是“存在”的使者和先知。

關于詩,海氏突破傳統詩學關于詩作為一種創作類型的認知觀點,從存在之意義的角度切入對詩的思考,因此,探求海氏關于詩的思想應立足于“存在”的角度彰顯出詩的存在論意義。海氏認為,詞語以命名的方式讓存在者是其所是地顯現出來,存在者通過詞語的命名而在場,語言讓存在者成為存在者,而詩人通過言說出本質性的詞語命名存在,這種命名就是詩,因此,詩是存在的詞語創建。海氏關于詩的論述緊密地聯系著語言問題,通過詩與語言的相互印證而闡發詩是語言的本源的思想,詩通過對存在者的命名而獲得與存在的親緣關系,更進一步說詩是存在之意義的彰顯。詩人通過對諸神的命名而讓諸神在場,在場意味著存在之澄明,同時讓世界達乎詞語而將世界之存在顯現出來。概言之,海氏關于詩的思想,主要通過詩與語言的關系論證闡述了詩是存在的詞語創建,并通過詩人的詞語命名揭示出詩與存在的本源性關系。在“神圣—詩人—詩”的文脈結構中,詩通過詩人對“神圣”的命名而獲得自身的存在,同時詩人只有通過命名才能達乎存在的本源處,即詩人的“傾聽”與“返鄉”才成為可能,詩人才能在源始的語言中切近存在而進入存在之真理。海氏關于詩和語言的觀點突破了傳統文藝理論和詩學思想的觀念,將詩與語言置入與存在的緣構性關系之中,從而顯示出詩與語言的存在論意義。

綜觀海氏后期詩學“神圣—詩人—詩”文脈結構,我們發覺其中隱含著深意:世界已經處于圖象化的時代——傳統形而上學的歷史,詩人與存在如何發生聯系以及詩學如何承擔思之道路的延展成為關鍵性問題。在海氏的詩學思想中一直面對著這樣一種現代社會的現代性境域:一方面,把存在者整體如其所是那樣擺在自身面前,并持久地面對這般被擺置的存在者;另一方面,存在者整體作為人類早已知曉、計劃和計算好的對象立于人類面前。在《世界圖象的時代》一文中,海德格爾將世界之圖象概括出五種主要的特征:數學化的自然科學、機械技術、偶像的喪失、努力構造適用于所有人的普遍文化以及將藝術領域轉化為審美體驗領域。海氏關于現代社會的五種主要現代特性的描述,從根本上揭示出現代社會主體形而上學的膨脹以及主體對客體間距性的對象活動的強大威力,通過現代主體的各種表象活動,世界圖象化就成為現代社會的根本性的存在樣態。因此,詩人在這樣的現代世界中要“返鄉”和聆聽“神圣”——這是詩人的終極命運。“返鄉”和傾聽“神圣”就是在語言之處發生著的事件——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詩給予詩人一種“返鄉”和聆聽“神圣”的可能性之途,詩人以詩的存在方式來回歸家園。概言之,海氏后期詩學文脈結構的運作一方面是其詩學思想的主要體現,另一方面又充分彰顯出“詩”與“思”的對話性共存現象,這已突破了傳統詩學理論與美學理論的建構模式與認識框架,傳統詩學及美學理論的模仿論、再現論、表現論等理論觀點相對于海氏后期詩學思想而言失去了應有的合法性建制,海氏詩學在存在論意義上得到了一種全新的闡發,其中包含著詩與思的對話、理與情的互化、神圣與世俗的共存、主體與客體的消解、美學與丑學的匯通、自我與他在的互通等等非傳統詩學形態和詩學命題。

三、海氏詩學文脈之疏證

海德格爾詩學歷經前期的“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向后期的“神圣—詩人—詩”轉化,表現出海氏詩學思想的發生發展歷程,同時又分別從不同的思想側面彰顯出詩學理論的多維特性。在海氏前后期詩學文脈中存在著相應交織的思想觸角,隱含著海氏思想的同一性與差異性的嬗變,因此,分析前后期的詩學文脈旨在把握詩學之思的某種可能性和必然性。

(一)真理——“神圣”。海德格爾關于真理的認識歷經一個思想運演過程,尤其是追問真理的路徑存在著一種轉渡的訴求。首先,海氏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表現出的追問真理的路徑是“此在→展開狀態→真理”,此在在“世界中去存在”的結構一經展開,真理就得以彰顯。其次,在《論真理的本質》一文中,海氏從解蔽和遮蔽的斗爭中展開對真理與非真理的論述,尤其認為非真理與真理的同等原初。最后,海氏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通過“世界-大地”結構的演變而闡述了非真理是真理的本源的思想,從存在論意義上強調了非真理的優先地位。同時海氏認為作為優先地位的非真理只能是“神秘”,是“守護神秘之純正的源泉,在我看來是艱難的事情了。”[1]1055由此,通過對海氏真理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海氏前期詩學“真理”與海氏后期詩學中的“神圣”的某種本質性關聯。其實在這里海氏在一定意義上以“非真理”切入了“神圣”,并且進一步在天地神人共舞的境域中闡述了神圣之品性、神圣之內蘊以及神圣之演化。海氏前期詩學中的真理與后期詩學中的神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交融,“神圣”是“非真理”進一步衍化的結果。此外,海氏前期詩學文脈中的“真理”直接關乎存在,是存在敞開的呈現,其中包含存在者之真理與存在之真理,同時其后期詩學文脈結構中的“神圣”思想也在某種理路關涉存在,從一定意義上是對存在的多維度的闡發,尤其在《荷爾德林的詩的闡釋》等著作中得到了充分表達。

海德格爾以“神圣”代替“真理”應該蘊含著以下深意:其一,突破“真理”傳統形而上學色彩。“真理”的發展沉潛于傳統形而上學的歷史嬗變之中,“真理”本身具有形而上學的特性和品格,以“神圣”代替真理已達對真理的形而上學色彩的消解;其二,建制“神圣”的它者品性。綜觀海氏思想,其中貫穿著“可能性高于現實性”的思維機制,例如在《存在與時間》中的“向死而生”的思想,而海氏后期詩學文脈結構中的“神圣”也應該包含著這樣的考慮,“神圣”思想的闡發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現代社會的主體形而上學和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神圣”作為一個可能性的它者測度人之存在,天地神人共舞這才是與存在為鄰的詩意地棲居的祥和人類世界。

(二)藝術家—詩人。海氏在前期詩學文脈結構中闡述有關“藝術家”的思想,注重對藝術家的主體性的消解,把藝術家納入“真理—藝術家—藝術作品”的運演之中,強調的是藝術家參與存在意義揭示的承擔功能,藝術家點燃藝術作品之存在,但并不決定藝術作品的存在。在海氏后期詩學思想中,海氏認為詩人是大有作為的,詩人以“返鄉”和“傾聽”的方式探尋著“神圣”的蹤跡,秉承“神圣”的消息。在海氏詩學思想中這種關于藝術家與詩人的不同分析,兩者并不矛盾,兩者都作為一種“通道”而存在著,只不過在前期思想中側重真理的境域性運作,而藝術家只作為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一環而發生作用;在其后期思想中側重的是在形而上學時代詩人承擔著探尋世界之深淵,追逐“神圣”之蹤跡的功能,尤其表現在天地神人圓舞中的能動作用。在海氏詩學中,藝術家與詩人的行為都不是作為創作主體而發揮主體性功能,而是作為存在與存在之意義的展開和彰顯的要素而存在。海氏突破了傳統藝術理論和詩學理論中的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之間的二元分離,為藝術和詩學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綜觀海氏后期詩學思想,其中關于“藝術家”與“詩人”的描述包含以下意蘊:其一,突破傳統詩學理論的創作主體思想的禁錮。海氏關于“藝術家”與“詩人”的分析都突破了創作主體理論的觀點,“藝術家”與“詩人”與存在及存在之意義緊密聯系,并承擔存在之真理的發生運演;其二,建構“藝術家”與“詩人”的“此在”結構。海氏詩學中的“藝術家”與“詩人”并不是通常意義上沉淪于日常性生活中的“常人”,而是追尋存在之意義的“此在”。概言之,在海氏前后期詩學思想關于“藝術家”與“詩人”的分析中,兩者都關乎存在及存在之意義,前期詩學思想中的“藝術家”側重將其歸于存在的運演機制,所以海氏說藝術家是通道,后期思想中的“詩人”側重的是存在被遺忘狀態下的詩人的作為,強調如何追問存在及存在之意義并以此突破“貧乏時代”,由此海氏又說詩人大有作為,這只是兩者的關注點存有差異性而已,并不存在本質的區別。

(三)藝術作品—詩。海氏在前期詩學思想中認為,藝術作品是真理自行開顯的一種承擔方式,通過建立世界和創造大地而“被創造”,即真理進入“形象”的物化形態,簡而言之,藝術作品是一種存在的樣態,它本身就是存在——藝術作品的存在,更進一步說藝術作品的存在就是真理的顯現與存在的澄明。而關于詩,海德格爾認為,“詩”是作為“Ereignis”意義上的語言發生為“人言”方式之一,是存在之思的一種重要承擔方式,使存在進入語言并保持在語言中,道說存在之無蔽,“藝術的本性是詩。詩的本性卻是真理的建立。”[3]68因此,藝術作品側重的是作為一種存在者而敞開真理事件的發生,而詩一方面表現為真理的澄明的動態展開過程,即存在之存在的一種彰顯,另一方面詩開啟非真理的本源性存在,表現為對“神圣”消息的一種可能行截獲。海氏關于藝術作品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存在者的角度逼近存在之意義,而對詩的闡發則在天地神人的圓舞中這樣的場域中直接闡述存在之意義。藝術作品向詩的轉化,這是海氏之思的一種可能性的必然。

海氏詩學中由“藝術作品”向“詩”的轉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海氏詩學的某種理論轉向,“藝術作品”轉渡為“詩”蘊含著海氏詩學發生發展的理論訴求:存在者向存在的逼近。“藝術作品”與“詩”都可以作為存在者而存在,但“詩”在海氏詩學文脈中更多的是側重一種存在的動態運演態勢,是詩意地棲居的存在論意義上的表達,即“詩”不僅僅作為一種文體種類而存在,是存在的樣式的一種揭示。

[1]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上下卷)[M].孫周興,選編.上海:三聯書店.1996.

[2]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4]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6]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B516.54

A

1001-862X(2011)01-0072-06

袁光文(1975-),男,湖南永州人。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教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學、比較文學。

(責任編輯 吳 勇)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无套av在线|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片|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网| 久草中文网| 美女啪啪无遮挡|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99热免费在线| 欧美另类第一页|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免费在线色|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h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四虎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 91|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一级α片| 亚洲免费播放|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爱爱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JIZZ亚洲国产|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无码人妻免费|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成人91在线|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av性天堂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不卡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