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

十月懷胎生下寶寶,喜悅之情不言而喻,可本來白白胖胖的寶寶,沒兩天皮膚卻開始泛黃,成了黃寶寶,讓年輕的媽媽擔心不已,其實黃寶寶并不可怕,了解黃寶寶成因,幫媽媽們輕松應對黃疸來襲。
楠楠是順產兒,剛生下來時白白嫩嫩,十分討人喜歡,可沒過兩天,楠楠的皮膚就開始發黃,尤其是臉部皮膚最為明顯,盡管楠楠的精神頭不錯,可媽媽仍舊眉頭緊鎖……
新媽媽的疑惑:
寶寶怎么變“黃”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寶寶特有的表現,是指新生兒時期膽紅素代謝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于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的表現。寶寶無法代謝出去的膽紅素就像黃色的染料一樣,隨著血液的流動,把寶寶的皮膚和鞏膜(白眼珠)都染成了黃色。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需要新媽媽仔細應對。
生理性“黃寶寶”:
寶寶的生理性黃疸多表現在寶寶出生后2~3天,4~6天時可達到高峰,7~10天可消退。生理性黃疸多見于寶寶面部、頸部及軀干和四肢,一般呈明黃色,鞏膜會有輕度黃染表現,但手心足底不黃,皮膚紅潤,紅里透黃。情況較重的寶寶,“黃色”遍及全身,發病時間持續1周以上。個別早產寶寶黃疸會持續至第4周,但寶寶的大小便顏色正常,尿常規檢查無膽紅素。除了寶寶皮膚局部看起來有點泛黃外,并無貧血、肝脾腫大等異常現象。
陽陽出生時小臉白白凈凈的,僅一天的時間就變成了“黃寶寶”,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陽陽明開始出現喂養困難、嗜睡等癥狀,黃疸不但沒消退,反倒越發嚴重起來。陽陽媽立即帶寶寶去了醫院,經醫生檢查后得出寶寶患有病理性黃疸。
新媽媽的疑惑:
為什么寶寶看起來像“胡蘿卜”?
新生兒出現的黃疸除生理性黃疸外,還有病理性黃疸。此時,寶寶的皮膚黃染明顯,除臉部、軀干、四肢外,若寶寶手心、腳心都呈黃色的話就屬于較嚴重的黃疸了。導致寶寶病理性黃疸的原因較多,常見的有新生兒溶血癥、膽道閉鎖、新生兒敗血癥以及一些遺傳代謝性疾病。寶寶突發病理性黃疸,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核黃疸”可造成寶寶神經系統損害、運動障礙、腦癱及聽力有問題,嚴重者會遺留終生的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可導致死亡。
病理性“黃寶寶”:
病理性黃疸可由某種疾病引發,其主要特點是黃疸出現較早,一般在寶寶出生后24小時之內就會出現,而且黃疸的進展速度快、程度較重、長時間不退或是黃疸消退后又再度出現。新媽媽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黃疸變化,及時送醫院診治。目前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數是采用光照治療。對于光照后仍無法改善的黃寶寶,針對黃疸形成原因會以藥物或換血來治療。如果黃疸是由于寶寶膽道閉鎖所形成的,便需要手術治療了。(“標黃”處需改成規范用詞,稍做解釋,請與指導專家核實)
特別關注:
母乳性“黃寶寶”
母乳性“黃寶寶”:寶寶吃母乳后,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停止哺乳48小時后,黃疸明顯減輕,隨著媽媽再次哺乳,黃疸癥狀又再次反彈。
寶寶因吃母乳而引發的黃疸表現,屬于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泄,膽紅素濃度增加,染黃了寶寶的皮膚和鞏膜。
專家建議:出現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影響寶寶健康,可以暫時用配方奶粉代替母乳喂養寶寶,待黃疸癥狀好轉后再繼續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