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民生工程有依托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依托5 0 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工程,依托日漸強勁的挖潛增效能力,依托次第展開的循環經濟建設,呼石化以惠民為核心的民生工程有了堅實的經濟支撐。
走入呼石化廠區,你會被眼前的情景所觸動,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工程緊鑼密鼓的進行,吊臂橫空移轉,靈活舞動。各類管線也在有序鋪設中,密集交織。施工人員專心勞作,揮汗如雨。就在附近的老裝置卻顯得悠然自得,雖然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但巍巍煉塔依然淺吟低唱,條條管線默然流淌,似乎習慣性地記載著呼石化每一天的變化與發展。
兩幅畫面對比鮮明,而正是在這樣的強烈對比下,呼石化全體員工才感到無比踏實。原因在于這不僅彰顯出呼石化兩線作戰的能力和水平,也寄托著呼石化人要讓一切變革平穩過渡的決心與信心。
的確是這樣,雖然呼石化在三年間以民生工程為切入點,凝聚人心,讓企業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這三年其實走得并不容易,為了讓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有所依有所靠,呼石化領導班子沒少在經濟建設上下工夫,長遠目標與短期計劃相結合,在緊抓民生工程的時候也不忘帶領員工管好經濟賬本。
“這些年,公司大力開展民生工程,最大的依托就是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項目,在環境改善的同時也要讓員工看到公司發展的希望,要給大家吃下定心丸!”杜吉洲表示。
呼石化因小受困,因小無名。一直以來,小企業成為呼石化每個員工心中隱隱的痛。可以說,是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項目讓呼石化所有員工重燃由小變大、由弱走強的夢想,因此也被呼石化人稱作“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根據項目預算,呼石化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項目總投資70多億元,投資回報率達12.05%。煉油項目投產后,每年將生產汽油170多萬噸、柴油230多萬噸、液化石油氣20多萬噸、聚丙烯10多萬噸。屆時,呼石化年銷售總額可達300億元,利稅總額可達70億元,這無疑會極大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責任化作使命。呼石化領導班子始終把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項目作為公司二次創業的絕好契機和民生工程得以延續的重要依托。為了早日完成項目可研、環評、安評、規劃等27個組件的評審工作,公司領導和項目辦成員甚至犧牲了周末和節假日時間,連夜修改精心準備的項目書是家常便飯。
成就一番事業,不僅需要胸襟與膽識,而且需要激情與韌性。據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黨群工作處處長于鵬介紹,為了使呼石化500萬噸煉油擴能改造項目盡快得到集團公司和國家發改委的認可,杜吉洲常帶領項目辦人員馬不停蹄,往返穿梭于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石油集團和國家發改委各相關部門溝通協商。為了不耽誤進度,他們經常是早上出發,晚上又趕到廠區,記不清熬了多少夜,開了多少會,跑了多少路,說了多少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08年12月19日,中國石油集團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呼石化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項目,消息傳來,呼石化辦公大樓沸騰了。呼石化安全副總監張存良回憶說,當天不少員工喜極而泣,大家放了很多鞭炮來慶祝這一階段性勝利。2009年12月8日,喜訊接踵而至,500萬噸項目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內蒙古自治區也將其作為“十一五”重點能源項目,呼和浩特市將其列為“一號”重點工程項目。
心里踏實了,接下來就是全力以赴的建設。2010年,呼石化500萬噸/年煉油擴能改造工程按時間節點完成了四套老裝置拆除、新裝置土建及地管施工任務,為2011年全面轉入設備安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實現節點目標,500萬噸項目經理部克服生產施工交叉多、地下障礙多、冬季施工等困難,抓住現場管理不放松,重點抓人員機具、設備材料的按時到場,抓設計進度和圖紙的準點發放,強化糾偏措施,發揮各方優勢,集中解決現場問題,保證了工程有序進行。
據呼石化生產運行處處長胡曉榮介紹,為了使新舊生產系列順利過渡,公司一方面在加強生產運行管理人員和調度人員的500萬噸項目知識培訓,分批次對新工藝、新設備和重點裝置及設備進行有針對性的了解和實習,努力提高生產運行管理人員和調度人員的技術素質和業務技能。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制定并完善500萬噸項目開工投產后的物料平衡方案、能量平衡方案、系統平衡方案、產品調和方案,研究制定新的生產運行管理模式和調度運行模式,完善相關生產運行管理制度和各類生產報表。
可以說,呼石化500萬噸的夢想也將在經過這一年的努力后照進現實的陽光下。

作為一個煉化企業,沒有技術經濟指標的改善和提升,就談不上創造價值,提升實力,更談不上科學發展。歷經大起大落的呼石化人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也更加懂得挖潛增效這四個字的含義和分量。
雖然呼石化屬于小煉廠,而且發展過程中遭遇瓶頸,但是公司將挖潛增效作為“牛鼻子”工程來抓。去年5月,在中國石油煉化板塊召開的煉化企業競爭力分析研討會上,呼石化做了典型發言,并獲得成本管理先進單位、綜合商品率和綜合損失率進步獎兩項榮譽,極大增強了員工對民生工程永續開展的信心。
談及經驗,“精細管理,精益求精”八個字最能概括了。2010年,為了500萬噸項目,在四套裝置拆除的不利情況下,呼石化提出了兩大類18項挖潛增效指標,并制定了具體的落實措施,完善了相關激勵約束機制,突出重點指標、難點指標和提升指標的獎勵,調動了大家攻堅克難的積極性。
“我們重點開展了原油綜合損失率技術攻關活動,從原油入廠、加工、儲運到產品出廠各個環節入手,確定攻關課題,落實到單位和個人,找差距、查原因、定措施、抓整改,基本解決了綜合損失率偏高的問題。”胡曉榮介紹。去年,呼石化原油綜合損失率由1.82%下降到1.71%,下降了0.11個百分點。高標號汽油比例68%,超計劃20.8%;煉油綜合能耗69.58千克標油/噸原油,比計劃降低8.42個單位。
同時,公司從源頭狠抓燃煤質量管理,加強全過程控制,2010年耗煤4.2萬噸,比2008年減少4.3萬噸,按500元/噸計算,降低采購成本2100多萬元,減少了環境污染,優化了操作環境。
通過多形式、多渠道挖潛,呼石化在過去兩年間打贏了生產經營的翻身仗,僅2009年、2010年就實現挖潛增效2.1億元,為公司民生工程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撐。
對于呼石化而言,循環經濟不是個新命題。他們在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的基礎上,已經開始摸索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徑。在呼石化安全副總監張存良看來,打造“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模式,不僅有利于公司經濟效益的改善,環保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
在此項工作的開展中,呼石化首先堅持技改技措,提升裝置運行效能。利用2010年停工檢修的機會,呼石化實施了催化裂化裝置MGD工藝、常減壓裝置超聲波電脫鹽兩項技術改造,以及催化油漿與初底油的熱聯合、回煉油泵增加變頻器等七項能量優化項目。張存良介紹,通過對可研、立項、設計、施工、投用、維護與評價等各個環節認真細致的把關,這些項目順利建成并高效運行,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584.3萬元。新增煙氣監測在線分析系統也實現了各類外排污染物的在線聯網。
同時,呼石化也沒少在各煉化企業開展的節能節水工作上下工夫。通過采取降低煉油裝置、輔助系統對比能耗、優化蒸汽用量,降低動力產汽水耗與煤耗、開好中水回用裝置等措施,呼石化既降低了裝置能耗,也減少了水耗。去年,呼石化在停工檢修與裝置拆除期間,由于提前著手,精心組織,優化停工方案,對于停工中所排放的氣體盡可能全部回收。經測算,停工回收液化氣180多噸,回收使用瓦斯50多噸,節約價值合計約110多萬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此外,過去兩年,呼石化在煉油與化工分公司清潔生產有關部門指導下,共匯總篩選出清潔生產方案37項。通過可行性分析,獲得可行的無/低費方案32項,實施率為100%;獲得可行的中/高費方案3項,實施率為100%;方案投資227.65萬元,產生經濟效益210.62萬元,年減少廢水排放1.68萬噸。
在摸索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的過程中,呼石化通過發展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還只是企業內部的小循環,但據張存良介紹,等企業基礎夯實后,會繼續將循環圈擴大,爭取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