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凡
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
□郝雨凡
小國一般只能適應環境,但大國不僅能適應環境,也能營造和改變環境,并根據自己利益的變化來選擇自己的戰略,改變外部環境。中國的外交大戰略應該是我國民族生存發展的各種利益在當今內外環境下產生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的匯總;其中,既包括對我們自身狀況和問題的細致了解,又包括對長遠民族利益的綜合把握,也包括對國內國際可資利用的各種手段和資源的分析,以及對外部世界大趨勢做出高屋建瓴并具有前瞻性的判斷。
不可忽視的是,國家利益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需要分類和排序中國的核心利益、重要利益、次要利益;還要能區分長期利益、中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以此決定應采取的全球大戰略和與之配合的區域戰略。
顯然,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家的首要利益仍然是保證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持政權和內部穩定,這幾乎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最基本的。
除國家安全利益外,另一核心利益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的國家安全不能脫離經濟層面去思考,系統的對外經濟大戰略應是對外大戰略的重要部分。
有一種意見認為,現階段不宜制訂大戰略,因為可能引起國際社會不必要的緊張甚至恐慌。發展是硬道理,我們應以自身發展為主,不必制定大戰略,摸著石頭過河,只要定出大的總體目標(比如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程度)就行了,走一步看一步。但是,中國制不制訂大戰略,外界都會緊張,都會以為中南海早已有了大戰略,都會繼續猜測中國的戰略意圖,這樣會增加我們發展的難度,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別人的顧慮而不做長遠和通盤的戰略設計和大場景的思考。
90年代初,我們曾提出“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 這可以被看成是中國當時的外交策略,也可以被看作是某種“模糊戰略”。即“將來我要干什么,我不告訴你,我只是在爭取時間”。這可能適應中國在那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外部環境和內政需要,并對緩解外部壓力起到過權宜的作用,但也增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真實意圖的猜疑。后來我們提出和平崛起,20年戰略機遇期,實際上都加重了外界對中國意圖的擔憂。20年前中國實力還不夠強大,國際社會的警覺尚不強烈,但20年后的今天,國力如此強大的中國繼續隱藏外交動機,就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我們應有清晰的、爭做負責任的世界第二的戰略,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消除作為世界第一的美國對我們和平崛起的顧慮。要讓美國知道,我們不是要趕超美國,更不想威脅美國的地位,當然,這樣做的壞處是容易引起潛在對手如日本和俄羅斯甚至歐盟的擔憂。日本現在亞洲的外交戰略目標就是延緩甚至阻止中國崛起,但中國崛起是俄羅斯和日本都無法阻止的,日俄之間的矛盾也使其難以聯手遏制中國。未來一段時間里唯一能夠干擾中國崛起的只有美國,中國如果妥善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平衡好與日本、俄羅斯、歐盟和印度的關系,爭取亞洲事務的主導權,并坐穩世界第二,這對中國最為有利。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如同其他大國一樣早有自己的大戰略,只是不說而已。因為擔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增加我們趕超的成本。但如果中國外交意圖繼續“韜光養晦”,美國就有理由懷疑中國的真實意圖。中國外交意圖的不透明,已經引起了美國學界政界乃至國際社會的猜測,實際上增加了中國趕超的成本。而這種模糊戰略給外界無限的遐想,許多國家多是往壞處想中國,所以,我們需要清晰的外交大戰略。
清晰的國家大戰略有利于外界對中國的戰略利益形成清楚認識,避免采取不當措施;另外,清晰的國家大戰略有利于消解外界對中國的疑慮;最后,清晰的大戰略有利于各部門形成一致的認識和協調各部門的不同利益。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