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婷婷,王旭東,沈 劼,陳友亮(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市 210046)
基于SCIE的中醫藥科研現狀分析
——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
晏婷婷*,王旭東,沈 劼,陳友亮(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市 210046)
目的:基于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SCIE)數據庫收錄的南京中醫藥大學論文,分析當前中醫藥科研現狀。方法:檢索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年之前被SCIE數據庫收錄的所有論文,對檢索出的208篇論文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對統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結果與結論:本文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從一個層面揭示了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優勢、特點、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為科技決策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政策提供了量化基礎和決策支持。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文獻計量學;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南京中醫藥大學
研究機構學術水平的高低與其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力有密切關系。統計研究機構的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可以定量地從一個側面考察該機構的科研水平。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出版的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是世界科學研究的重要檢索工具,它能為科學研究者提供迅速、全面的信息,可更快地傳播科技信息,為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參考[1]。本文基于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SCI-Expanded,SCIE)數據庫對南京中醫藥大學在2009年之前被SCI收錄的科技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全面系統地對其學術水平及科研成果進行研究,以為學校科技管理者和科研人員制定科研政策提供量化基礎和數據參考。
數據庫:SCIE。
檢索時段:1900-2009年。
檢索條件:考慮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建校伊始至今英文校名的變化情況以及在拼寫中的實際情況,為力求做到查全查準,將檢索條件設置為:address=(nanjing univ same“chinese med”or nanjing coll same“chinese med”),并通過機構分析精確篩選出不同英文表達的同一機構名稱。
統計項目:論文的發表時間、數量、作者、合作的國家/地區和機構、獲得資助基金項目、刊載期刊、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學科主題以及論文被引頻次、赫希指數(h-index)等。其中,IF來自最新的2009年SC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學科主題依據SCI來源期刊主題分類表進行分類。
2.1 各年度SCI收錄論文數量
SCI收錄的南京中醫藥大學首篇論文發表在1982年,從1982-2009年共有208篇論文被SCI收錄。2000年以前只有零星的論文發表,2000-2005年有了一定的數量,但每年都在10篇以下。從2006年開始,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其中2009年一年就發表了近80篇,2006-2009年四年間共發表論文165篇,占所有發表論文總數的79.3%。各年度SCI收錄的論文數量見圖1。

圖1 各年度SCI收錄的論文數量Fig 1 The number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in each year
2.2 論文作者
通過對SCI論文作者分布的研究,可以客觀評價學校科研工作的實力,并了解各學科領域科研人員論文產出能力。在208篇論文中,以該校科研人員作為第一作者的有94篇,占總數的45.2%;作為通訊作者的有89篇,占總數的42.8%。說明有近一半的論文科研成果是以該校科研人員為主導的。論文發表數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研究方向集中在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和中藥藥理3個學科。
2.3 論文合作國家/地區及機構分布
208篇論文中有39篇為與其他國家/地區合作發表,共涉及到9個國家/地區,其中以美國為最多,有16篇;其次為日本7篇、臺灣4篇、新加坡3篇,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韓國各2篇,北愛爾蘭1篇。
208篇論文中涉及合作的機構有120個,其中內地82個,港澳臺及海外38個。合作發表論文數排名前十位的機構,除中國科學院以外,全部地處南京。在所有合作單位中,以高等院校為主,其中與中國藥科大學的合作次數最多,其次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等,這些都是國內知名的大學。
2.4 論文資助基金項目
科研基金是支持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為教師科研工作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建立科研激勵機制,同時也能夠反映學校的科研水平。208篇論文中共有139篇獲得各類基金項目資助,占66.83%。在這139篇論文中,有近四成的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國家級基金的資助,尤其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為最多;其次為江蘇省內包括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等省級和廳局級資助項目。SCI收錄論文基金項目資助級別分布見圖2(圖中只列前7位級別基金)。

圖2 SCI收錄論文基金項目資助級別分布Fig 2 The found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2.5 論文刊載期刊及IF
208篇論文分別刊載在121種期刊上。載文2篇以下(含2篇)的期刊有106種,占期刊總數的87.6%,共刊載論文127篇,占論文總數的61%,呈現出較高的離散度。其余81篇論文集中發表在15種期刊上,平均每種刊載5.4篇。載文量最多的期刊為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載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有6種,IF在2以下。刊載論文數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見表1。
按期刊IF統計,208篇論文所載期刊的平均IF為1.244。208篇論文中,IF在3以上的有24篇,僅占一成;其余近九成論文IF都小于3,以1~2為最多,有70篇。刊載論文IF排名最高的為Circulation,且在該期刊上收錄的2篇論文均為針灸治療高血壓的研究。SCI刊載論文期刊的IF分布見圖3。
2.6 論文學科主題分布
208篇論文分屬59個學科主題,論文數在10篇以上的學科主題有10個,較多地集中在藥學領域,其中最多的為藥理學。SCI收錄論文數排名前10位的學科主題見表2。

表1 SCI刊載論文數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Tab 1 The first 10journal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圖3 SCI刊載論文期刊的IF分布Fig 3 IF distribution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表2 SCI收錄論文數排名前10位的學科主題Tab 2 The first 10subjects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2.7 論文被引情況
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的篇數和次數反映了論文國際影響力的大小。根據ISI Web of Science的引用報告,該校被SCI收錄的208篇學術論文總共被引514次,平均每篇被引2.47次。其中有95篇論文至少被引用過1次,論文被引率為45.7%,而另外的113篇論文則未被引用過。論文的被引頻次呈現逐年穩步增加的趨勢,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該校論文的質量在不斷提高。
共有11篇論文被引15次以上,被引頻次較高的論文主要集中在中藥學學科,其中最高的為2004年發表的關于天然及人工冬蟲夏草的成分研究。
h-index在2005年由加州大學統計物理學教授Jorge Hirsch提出[2]。此后作為評價重要科學研究文獻的標準,對論文產出力和影響力進行測量,評價機構或個人的學術成就。其計算方法為查出某機構或個人發表的所有SCI論文,將論文按被引頻次從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對,直到某篇論文的序號大于該論文被引頻次,那個序號減去1即為h-index的值。該校SCI論文的h-index為12。各年度SCI收錄論文被引頻次見圖4。

圖4 各年度SCI收錄論文被引頻次Fig 4 The citation number of the SCI adopted papers in each year
3.1 論文數量與質量的評價
從數量上分析,該校發表的SCI論文大多集中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從2006年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09年更是比2008年增長了近一倍。這整體上與國家對中醫藥科研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相關,也與學校自身更加重視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不斷培養和引進人才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制定獎勵制度鼓勵發表高水平論文有關。
IF是美國SCI創始人加菲爾德(E.Garfield)率先提出并且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一項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指標。期刊的IF用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揭示了學術思想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期刊刊齡、出版周期、篇幅等因素而引起的體現在引文次數上的偏差,使期刊學術質量的評價變得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測度。論文的被引頻次反映了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程度,就某篇論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該論文受人關注的程度越高,其學術影響力越大。
一種期刊的被引量是該期刊論文被引量的總和。SCI來源期刊的IF是表征期刊近兩年論文平均被引率的指標。IF越大,則期刊論文平均被引率就越高。從IF角度分析,該校發表的SCI論文IF大多數在3以下,但有5篇IF在5以上,平均IF為1.244;從論文被引情況分析,被引頻次呈逐年上升趨勢,208篇論文共被引514次,篇均被引2.47次,h-index為12。說明論文發表的期刊水平不高,這與中醫藥學科整個期刊IF偏低有關,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學校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發表的論文能否被引用,除了論文的學術水平外,該篇論文是否發表在經常被人翻閱的核心期刊上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要鼓勵科技人員到IF高的核心期刊上去發表論文,擴大論文的學術影響力。
3.2 中醫學與中藥學研究發表論文的差異
一個學科所發表SCI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學科發展的現代化及國際化的程度。從該校所發表論文的學科主題及所刊載的期刊看,大部分論文集中在藥學領域;從作者分布看,大多數為藥學科研人員,且論文的內容多為對某種中藥中化學成分的分析或對某一成分藥理作用的研究,而關于中醫學尤其是中醫臨床的研究卻寥寥無幾。中藥學研究的迅速發展固然是可喜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藥化學成分存在多樣性和復雜性,有許多藥材不能確定其有效成分是什么,僅以一、兩個有效成分作為定量、定性指標遠不能從整體上反映中藥的內在質量。況且中藥講究配伍、隨證加減,中藥藥效發揮有賴于中醫理論的指導。將中藥學科作為學校的科研生長點,今后應更加向國際化科研目標努力,并力爭與中醫學聯合或交叉,開拓中醫學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實現科研上的改革和創新,從而提高該校整體科研水平。
中醫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精髓,其科學性是經過數千年臨床實踐證實的,但由于其理論體系及研究方法的制約,致使其研究質量不高,因而得不到科學、客觀的評價,制約著中醫尤其是臨床研究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因此被SCI收錄的中醫類論文較少,也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中醫要走向世界,就必須用國際公認的標準去衡量其療效,以求提供客觀、科學的證據[3]。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論文中有兩篇論文發表在IF高達14.595的Circulation上,這兩篇文章均是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評價針刺降血壓效果的研究,這也為中醫臨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循證醫學引入中醫學領域形成循證中醫學,是歷史的必然,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驟。
3.3 論文與國內外科研合作及資助基金情況的分析
中醫藥學正日益受到國外科研機構的關注,中醫藥學的研究也需要借助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從SCI收錄論文看,該校與國外尤其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科研機構的合作能力和范圍正逐步提高和擴大,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合作項目不斷增多,促使科研人員將與國外的共同研究成果發表在水平較高的SCI期刊上。從合作的國內科研機構看,主要集中在南京的幾所重點大學,而與省外的中醫藥研究機構或中醫藥大學合作較少。學校應加強與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鼓勵通過派遣訪問學者、留學生、交流培訓等方式學習國內外優秀同行的先進思想和方法,鼓勵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提高該校科研水平。
獲得科研基金資助是科研人員進行科研工作的主要渠道,科研人員通過申請各級別的基金課題,可以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在課題結題時,發表與課題相關的論文尤其是SCI論文是判斷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另一方面也激勵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水平較高的SCI收錄期刊上。該校的SCI收錄論文有近七成為基金資助項目,說明了基金資助的重要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目前國內對單項課題資助力度最大、資助范圍最廣的基金項目,且其資助的方向偏重于基礎研究,因此研究成果更適合于在SCI期刊上發表。該校的SCI收錄論文有27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在各項基金項目中居首位。截至2009年,該校已獲得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項。
科學研究是一個充滿艱辛的探索過程,創造性成果的取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長期的積累。為進一步促進該校今后的科研發展,學校應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選拔、培養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并為他們的學術研究創造優越的條件與環境;多鼓勵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提高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榮譽感和積極性,促進教師產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和優秀論文。
作為科研工作的支持部門,科技處、圖書館、文獻所應通力合作,配合學校的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做好信息發布與咨詢、數據庫檢索培訓、科技查新和查引等工作。科技處可協調、組織各個學院、部門,及時有效地宣傳發布信息,同時可開展一系列關于論文選題、投稿、寫作以及學科發展動態的專題講座,培養師生的科研思路和能力;圖書館應關注SCIE源刊的動態變化,廣泛收集SCIE收錄期刊目錄,定期編寫投稿指南,發掘SCIE豐富的情報資源,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國際的科技動態,跟蹤國際科技發展,提高科研起點;文獻所應對學校SCI論文收錄和引用情況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和評價分析,并在校園網上公布SCIE、美國工程索引收錄的中國期刊源和一些學科具有較高IF的SCI期刊,為學校師生提供研究思路,發掘論文投稿渠道,引導高水平論文向IF高的刊物投放,從而提高SCIE收錄論文的產出率和引用率。
[1] 周 剛.SCI科技評價誤區與科學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134.
[2] Hirsch J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46(102):16569.
[3] 劉建平.中醫藥臨床試驗的方法學問題與挑戰:循證醫學的觀點[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4(1):1.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CIE: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Example
YAN Ting-ting,WANG Xu-dong,SHEN Jie,CHEN You-lia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SCIE adopted paper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METHODS:All the paper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opted by the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before 2009were retrieved.208included pape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ibliographical metrology.The problems facing in the statistics were discussed.RESULTS&CONCLUSION:Based on thes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the advantages,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weakness,are disclosed to provide quantization basis and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administrators to make rat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policies.
SCI;Bibliographical metrology;Impact factor;Citation number;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288;G311
C
1001-0408(2011)27-2497-04
*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中醫藥文獻學。電話:025-85811754。E-mail:ytt81770212@163.com
2010-10-21
201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