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軍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工程指揮部,山西臨汾 041000)
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岔口河特大橋采用連續梁跨越G309國道。該連續梁全長176 m,1聯3孔(48+80+48)m,采用懸臂澆筑法施工,邊跨分為12個梁段,中跨分為21個梁段,兩主墩墩頂各設1節長度為12 m的0號梁段,全梁共47個梁段。該梁為單箱單室、變高度、變截面結構,中支點高6.65 m,跨中9 m直線段及邊跨13.25 m直線段高度為3.85 m,梁底下緣按二次拋物線變化。箱梁頂寬12 m,底寬6.7 m。頂板厚除梁端附近外均為40 cm,底板厚度40~100 cm,按直線線性變化,腹板厚48~60 cm,60~90 cm,按折線變化。全聯在端支點、中支點處共設5個橫隔板,隔板設孔洞供檢查人員通過。采用縱向、橫向、豎向三向預應力體系。
超靜定大跨度橋梁的幾何線形與橋梁的內力狀態相關,使建成的橋梁符合設計的內力狀態,必須通過施工過程控制使橋梁符合設計的幾何線形。施工線形控制的目的就是通過在施工過程中對結構幾何參數和內力參數進行實時監測,根據監測結果,評估結構形狀及內力狀態是否符合設計;當出現較大誤差時,應對結構進行誤差適時調整。
連續梁的線性控制流程如下:
(1)計算立模高程并進行復核;
(2)根據立模高程和設計中線進行測量,對掛籃進行預定位;
(3)安裝鋼筋后,澆筑混凝土前;對頂底板高程和中線進行測量,準確定位;
(4)澆筑混凝土后,測量高程和中線;
(5)預應力張拉后,測量成橋的高程和中線;
(6)根據“(4)”測量數據,結合“(1)”計算所得本節段立模高程,分析施工結果的偏差;
(7)根據“(1)”計算所得下節段立模高程,結合前一節段的偏差,決定下一節段立模高程或中線位置是否應予修正,如需修正,確定修正值,確定下一節段立模高程。
(8)按確定的立模高程將前移后的掛籃定位,回到流程循環。
測量控制程序如圖1所示。

圖1 測量控制程序
布置方法:在每一梁段懸臂端梁頂中線和兩腹板中線位置各設立1個軸線觀測點。測點見圖2。

圖2 箱梁截面測定位置示意
布置方法:在每一節段懸臂端頂板和底板設立高程觀測點(圖3)。

圖3 箱梁平面測定位置示意
測點須用φ16 mm的鋼筋預埋。另外,在跨中0號塊頂面中間位置布置1個箱梁高程控制點。在施工中水準點及箱梁頂各觀測點均保持完好,直至連續梁合龍。在0號節段頂板上、在支座中心截面和兩端部各布5個共15個高程點,底板兩端各布3個、共布6個高程點;1號節段及之后節段,每個節段頂板兩端各布5個高程點和底板兩端各布2個高程點。
在橋面腹板中心處和兩側布置測點,是為了測量橋體是否發生扭轉。
測量頻率:按各節段施工工序,每節段按3次測量(即:本節段掛籃前移后、澆筑混凝土前、預應力束張拉后)對梁體撓度和中線進行測量,相互校核。
測量時間:宜在早7∶00和下午5∶00以后進行。在測量過程中,除考慮工序進展必須對每一工況進行例行測量外,還要對溫度變化引起的撓度進行測量。為了找出溫度變化引起主梁撓度變化的規律,對于一些重點工況,分別在早晨6∶00左右(即溫度較低)和中午12∶30~14∶30(即溫度較高)間對其撓度進行測量,找出溫差變化較大時撓度變化的最大值,從而為確定待施工節段預拱提供依據。
高程測量:使用精密水準儀。可將高程控制點引至0號節段頂板上的支座中心截面點。
中線測量:使用全站儀和鋼尺。
根據《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懸臂澆筑連續梁梁體外形尺寸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參照表1的規定。

表1 懸連續梁懸臂澆筑梁段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立模高程為:

式中 Hlm——立模高程;
Hsj——設計高程;
Hyp——計算所得的預拋高值,含預計本節段荷載產生的撓度;
fg1——掛籃變形值;
fi——已澆筑段總撓度。
此外,還存在不可預見的因素,例如由日照和臨時荷載產生的撓度,使得定位值出現臨時偏差。但是總的說來,應以調整修正前一節段實際出現的偏差,使之后一節段立模高程符合計算值。
(1)嚴格控制施工臨時荷載,材料堆放要求定點、定量。
(2)測量工作由專人負責,必須確保測量數據準確可靠。
(3)所有觀測記錄必須注明施工狀態、日期、時間、天氣、氣溫、橋面特殊施工荷載和其他突變因素。
(4)每一節段施工工況的測量,均須確認測量結果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工況的施工。
大西客運專線岔口河特大橋跨G309國道(48+80+48)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依循本文所述施做,現進行到10號段施工,兩側中線高程誤差8 mm以內,施工線形平順,無突變。
[1]許 剛.簡支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質量控制措施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3(3):18-19.
[2]石家莊鐵道學院.松花江大橋施工監控報告[R].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學院,2006.
[3]何 偉.大跨度高墩鐵路連續梁橋的施工控制[J].鐵道標準設計,2009(9):44-46.
[4]孫建剛.大跨度連續梁橋施工控制[J].西部探礦工程,2009(1):202-204.
[5]石德斌,等.大跨度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施工監控[J].鐵道標準設計,2006(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