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勇
(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陶瓷工程系,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PC機的數據采集系統成為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數據采集系統之一,廣泛應用于如電力設備監控、遙測遙感等測控領域。其中,數據采集電路完成信號的獲取與控制,PC機完成信號的處理、存儲與顯示功能。由數據采集電路、PC機、測試系統軟件即可構成一臺虛擬儀器(Virtual Instrument,簡稱 VI),可替代傳統儀器完成測量測試功能。
虛擬儀器[1]是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硬件平臺上,使用者用鼠標點擊虛擬面板,就可操作這臺計算機系統硬件平臺。它利用PC機顯示器(CRT)的顯示功能模擬傳統儀器的控制面板,以多種形式表達輸出檢測結果,利用PC機強大的軟件功能實現信號數據的運算、分析、處理,由I/0接口設備完成信號的采集、測量與調理,從而完成各種測試功能。
數據采集系統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由PC/104主板模塊、數據采集模塊、顯示模塊(CRT顯示器)、電源模塊等構成。由于PC104總線與通用的PC標準完全兼容,可以很快掌握其軟、硬件的使用,則可將主要精力放在軟件和接口的設計上;而且他具備嵌入式控制的特殊要求:體積小、成本低、可靠性高、編程調試方便,配以不同功能的板卡,開發、維護和擴展都非常方便,為嵌入式應用提供了標準的硬件平臺。

圖1 數據采集系統的總體結構

圖2 系統的總體功能結構
該數據采集系統[3]的設計,主要由軟件控制完成信號的采集、處理和顯示。系統軟件設計總體上包括:數據采集和分析、串口通信、D/A輸出等功能模塊,其功能結構框圖如圖2所示。
該模塊主要完成多通道數據采集的控制,包括:啟動方式、通道控制、時基控制等。
在該模塊的編程設計過程中,主要通過LabVIEW提供的調用庫函數CLF(Call Library Function)節點[4],調用采集卡自帶的DLL動態鏈接庫文件來實現采集控制,并根據PM511P2K.H頭文件的定義,設置函數的輸入參數及數據類型。
終端與計算機之間或者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進行交換信息時,除了采用并行通訊方式之外,還經常采用串行通訊方式。
3.3.1串口通信程序設計
上位機通信程序設計包括:打開串口、設置通信格式、用查詢方式向下位機發送命令、接收傳回的數據并轉換成需要的數據、實時顯示報警等。完成的主要操作包括:上位機向下位機發送通信開始標志、欲呼叫下位機的聯絡地址、指令下位機接收數據個數的信息。
3.3.2 Laview串口節點函數[7]
串口通信主要調用Laview中VISA總線中的SERIAL
編程設計過程中,通過LabVIEW提供的調用庫函數CLF(Call Library Function)節點,調用采集卡自帶的DLL動態鏈接庫[8]文件來實現DA輸出,并根據PM511P2K.H頭文件的定義,設置函數的輸出參數及數據類型。
運行D/A程序時發現程序自動關閉,經檢查發現該程序有三個問題:
4.1.1必須要調用 CloseDevicePM函數。
4.1.2 CLF節點設置中的函數聲明與頭文件中的不完全一樣,不要把頭文件中的long類型設置為 unsigned long類型。
4.1.3清錯誤號不是目的,在調試時主要要看產生了什么錯誤號,應該多調用查看錯誤號的函數。
經改正后,程序正常運行。
4.2.1零點偏移——零點調節
采樣結果偏差大于24mV,此時需要進行相應調整,通過調節采集卡上的單極性調節電位器W1和W2,使得偏差小于24 mV,提高系統的測量精度。
4.2.2毛刺現象——濾波
在用信號發生器進行總體調試時,觀察采集到的波形呈現不規則的小幅度跳躍,即毛刺現象??赡苡赏饨缁蛳到y內部干擾,或測量點接觸不好造成,可通過軟件設置濾波環節進行減弱消除。
[1]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LabVIEW Express User Manual.April 2003 Edition
[2]鄧焱,王磊.LabVIEW 7.1測試技術與儀器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周林,殷俠.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4]楊樂平,李海濤,趙勇等.LabVIEW高級程序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周求湛,劉萍萍,錢志鴻等.虛擬儀器與LabVIEW 7 Express程序設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
[6]唐貴基,劉玉秋.基于LabVlEW虛擬測試分析儀的信號分析功能設計[J].儀器儀表,2004
[7]侯國屏,王坤等.LabVIEW 7.1編程與虛擬儀器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G.Yadong,Q.Qingquan.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Virtual Instrument Platform.International Workshop:Autonomous Decentralized System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