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部宣布將禁用面粉增白劑的消息,幾乎令所有消費者拍手稱快,但高興過后,也許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在我們的生活中,究竟還有多少“面粉增白劑”?
一袋牛奶七種添加劑
牛奶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必備食品,超市里,在琳瑯滿目的牛奶柜臺,調味牛奶、乳飲料、乳味飲品、乳酸菌飲料等玲瑯滿目,不過在這些產品的包裝上,共性的地方在于,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的身影,很多牛奶包裝都成了食品添加劑的展示區域。
記者隨手拿起一袋牛奶,在配料的食品添加劑一欄,清楚地寫著黃原膠、海藻酸鈉、卡拉膠、蔗糖脂肪酸酯、安賽密、檸檬酸鈉、食用香精七個名稱。這些讓老百姓看著迷糊、想著頭疼的詞語,人們很不情愿把它們和牛奶聯想到一起。
國家公共營養師吳昌梅介紹說,不僅僅是牛奶,食品添加劑充斥著我們大部分的食品。甚至一些中、高檔酒樓推銷的各種“天然”、“健康”、“營養”的自制飲料也不例外。使用添加劑勾兌自制飲料早就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花生漿只有幾粒花生,一個蘋果要榨4扎蘋果汁,消費者喝到的只是一種口味,根本沒有什么果實成分。
別被“不含添加劑”忽悠了
大家只要注意就會發現,很多大型超市里標有“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的食品總是格外受消費者的歡迎。對此,吳昌梅表示,食品添加劑的應用是現代食品工業必須的,國家允許按照國標規定的范圍和標準使用添加劑。標注“不含任何添加劑”其實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誤導。
吳昌梅進一步解釋道,目前人們日常所吃食物中97%都含有添加劑,做面包用的面包改良劑,里面就有20多種添加劑,雞精等調味品中更是含有大量的呈味核苷酸二鈉等添加劑。可以說,現代食品中除了新鮮的蔬菜、肉類外,幾乎沒有哪一樣能離開食品添加劑,目前的工藝根本達不到食品中“不含任何添加劑”的要求。
食品添加劑是任何國家都允許并控制使用的。因此,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選擇加工較少的食品,并經常調整食譜中的食品種類,避免讓同一種物質在體內長期累積,盡量減少食品添加劑對身體的危害。
食品添加劑本身并非洪水猛獸
吳昌梅認為,食品添加劑有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指標,保持和提高食品營養價值的作用。食品添加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只是食品包裝上的添加劑成分標注需要規范。
因為現在食品添加劑成分標注所用的化學詞匯一般都比較專業,大多數消費者對它們的作用、規定用量以及過量后果等都不了解,如果附加必要的用量標準和說明用處,使消費者能看懂、識別這些化學名稱,知道哪些成分是必需的,哪些成分如果過量是有害的,才能真正吃得放心、明白消費。
“添加劑使用規定上有對總量規定的計算公式,所以不一定種類多就代表總量多。比如羧甲基纖維素鈉、果膠、結冷膠都是增稠劑,在同一款飲料里配比在一起以后能起到一個協同效應,就像中藥配方一樣,在起協同效應之后反而能減少總用量。”吳昌梅說,“只要按國家標準添加食品添加劑,消費者就可以放心食用。”不過,吳昌梅坦言,即使是一款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被一個人毫無節制地食用,那么,產品當中的添加劑逐漸累積同樣會給人身健康帶來隱患。
選購食品掌握竅門
不要單一選擇某種固定食品
從健康角度講,不要吃單一食品,吃得越雜越好。以年輕人喝飲料為例,有的人可能只喜歡某種飲料,幾乎天天喝,有的飲料在制作時加入的苯甲酸鈉雖然符合國家要求,人們飲用也絕對沒有問題,但日積月累在人體殘留的苯甲酸鈉就很有可能超標,對人體造成危害,而這種危害往往是隱性的,不會立即顯現。在此提醒消費者吃得越雜越好。
盡量選擇加工程序較少的食品
專家表示像速凍餃子、番茄蛋花湯、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如果長期食用,身體里累積的各種添加劑就會增多。因此,應多選擇天然食品或加工程序較少的食品。如果去超市購物,生鮮區應是首選;新鮮蔬菜只經過清潔和運送,可以說完全不含添加劑;鮮肉也是如此,相比加入各種防腐劑、著色劑、抗氧化劑的熟食和肉制品來說不知要省略多少種化學物質;各種零食基本上都是加工程序繁瑣的食品,盡量少吃。
慎選顏色過艷、口味過重的食品
不少人在選購食品時,往往會看中顏色、口味,殊不知顏色過于鮮艷、口味過重、香氣明顯的食品很可能是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超標。因此,消費者應盡量少食用帶色素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