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養生也是這樣。一些長壽老人的現身說法,他們的養生實踐與經驗,最能夠使人信服。因此,本專欄專門介紹一些古今中外長壽老人,尤其是對社會影響很大的知名人士的養生之道,以饗讀者。
名家養生經驗連載①
蘇東坡是我國宋代的大文豪,在散文、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佛道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他還是一位養生學家!
蘇東坡曾在《上皇帝書》中詳細地闡述自己的養生理論:“人之壽夭在元氣……是以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無害者,則五臟和平而壽命長。”
可見,東坡先生養生觀的要點在于培養元氣,使五臟六腑功能強健,相互協調。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游、搬磚等種種健身法。他每天天剛亮就起身,盤腿而坐,練我國傳統的保健功:先叩齒數十下,隨后吐故納新,待氣滿腹,再徐徐吐出。然后按摩涌泉穴、眼面及耳項,直至發熱,最后梳發百余次。他認為“此法甚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勝之服藥百倍”。
傳說,一次一位先生向蘇東坡請教長壽秘方,他摘取了古書上的四句話作答。這四句話為:“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前二句意為樂觀、早睡。后兩句話則出自“安步,緩行也;晚食,晏食也。”對此蘇東坡還作了具體解釋:“已饑而食,蔬菜有過于八珍。”就是說肚子餓了才吃飯,但食不可過飽,這樣的飲食,即使是蔬菜也勝過山珍海味。
他堅持最久且頗見成效的還是靜坐調息法。方法如下:
時間不限,選一處安靜的地方,端身正坐放開衣帶,使全身放松。兩目似閉非閉,用舌頭在嘴里上下左右攪幾次,同時張口吐出濁氣,再從鼻孔吸進清氣,這樣十四五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齒數次,舌抵上腭,靜靜地數呼或吸的次數,從一數到十,再由十數到百,一定要專心,記清數目。這樣坐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然后再緩緩起身。如此長期堅持,必可使身體健康無病。
這種靜坐調息法是一種很簡便而有效的氣功,練功者全副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數上,自然就進入了入靜狀態,全身高度放松,使機體充分休息,自我調節,從而達到防病祛病之目的。東坡先生堅持靜坐幾十年,得以在那么凄苦坎坷的宦途中活到66歲,這實屬難得了。
當然,蘇東坡不只是主張“靜”。他強調要動靜相結合,非常重視身體鍛煉和心理衛生。蘇東坡對“動”作了分析:為什么達官貴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壯呢?他是這樣認為的:“夫風雨寒露,寒暑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貴人深居簡出,行則坐轎,寒則厚衣,養之太過,所以易受寒暑;農夫小民,不問嚴寒酷暑,勞作于田間,勞動的鍛煉使得他們祛病延年。正是因為他對動的重視,所以他經常登山,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為后人傳誦的佳句。由于他對勞動的重視,一生勤于勞作,即使在63歲被貶瓊州,也還親自開荒種地,留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詩句,對后人啟迪頗大。
(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