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方陵生
鷹鸮喉下白色羽毛的秘密
編譯 方陵生

無論是喜歡早起的鳥類,還是喜歡夜間活動的鷹類,它們不僅用鳴啼聲進行交流,同時也利用多種視覺信號來傳遞各種信息,進行互相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觀鳥人不僅要學會“傾聽”鳥類的語言,還要學會“看懂”它們傳遞的視覺信號,以探索鳥類王國鮮為人知的奧秘。
10月的一個下午,法國東南部山區,鳥類學家彭特里尼和他的同事正在搜尋一對繁殖期的歐亞鷹鸮。鷹鸮又叫雕鸮,是一種夜行動物,在暮色降臨之后,它們會不斷地用叫聲互相呼應,進行它們夜間的社交活動。
這對鷹鸮棲息在一座石灰巖懸崖上。當夜幕開始籠罩周圍的樹林時,從懸崖上密密的灌木叢中,傳出了鷹鸮的“哦嗚—哦嗚”的鳴叫聲。彭特里尼用雙筒望遠鏡仔細觀察,卻沒有發現它們的蹤影。太陽沉入地平線,最后的一點光線迅速消失了,彭特里尼等人準備返回了。突然,在雙筒望遠鏡的鏡頭前,一片白影一閃而過。一只雄性鷹鸮出現了!每當它發出一聲叫聲時,它喉頭下的一片白色羽毛就會鼓起來。彭特里尼對這種鷹鸮已研究了十年,但眼前的景象仍然令他吃驚,科學文獻中從未有過這樣的記錄。他想,這很有可能是這種夜行鳥類在黑暗中發出的一種信號。如果真是這樣,則表明,鷹鸮不但用聲音信號傳遞信息,同時也用視覺信號傳遞信息,在同伴之間進行溝通,以表達它們的存在。
在白天,動物們利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進行溝通交流,視覺信息交流是其中最為明顯的,也是用得最多的,色彩多變的羽毛和皮毛是動物最為普遍的視覺信號。但是,在夜幕降臨后,色彩漸漸變得難以辨別,視覺信息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義。所以,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鷹鸮和其他在黎明或黃昏時分活動的鳥類,在夜色降臨之后,都不再使用視覺交流,而是用聲音傳遞信息,進行互相之間的交流。
但現在看來,事情也許并非如人們以前所想的那樣。這只鷹鸮喉下的白色羽毛在夜色中非常顯眼。鷹類以視力超強而聞名,但它們對色彩的辨別能力有限。因此,在夜色中利用白色羽毛與黑暗夜色的強烈對比來傳遞信號,進行交流溝通,或許正是它們理想的選擇。受此啟發,科學家對鷹鸮的夜間社交活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
彭特里尼他們決定以鷹鸮為研究對象,了解夜行動物的社交活動策略。夜行動物是否能在夜間用視覺信息進行溝通?它們如何用這種方式進行溝通?這是科學界對這個問題進行的首次探索。

新研究認為,鷹鸮不僅利用聲音信號、同時也利用視覺信號傳遞信息。
鷹鸮的分布很廣,除極北地區外,從歐洲到亞洲到處都可見到它們翱翔藍天的雄偉身姿。它們棲息在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中,從北方針葉林到地中海灌木叢林,從西伯利亞大草原到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到處都是鷹鸮的家園。鷹鸮翼展寬近兩米,和它的近親毛腿漁鸮并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鷹。雌鷹的體形比雄鷹略大,叫聲也迥然不同,但它們的樣子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分別,都是一身濃密的黑色羽毛,上面帶有褐色和白色的斑點。在它們的喉下有一片醒目的白色羽毛,但只在發出鳴叫聲時才會顯現出來。雌、雄鷹通常一生相守,偶有分離或“重婚”現象。巢穴周圍1平方千米左右的范圍是它們的領地。無論雌雄都有極強的領地意識,特別是雄鷹,面對冒失闖入的“心懷不軌”的單身雄鷹,它會誓死悍衛自己的領地。鳴叫示警是它的第一道防線,大多數情況下,這就足以震懾并嚇退入侵者了,為捍衛領地而引發戰爭是極為罕見的。但是,一旦爆發領土之爭,后果往往極為慘烈,通常是一個不死不休的結果,直至一方死亡戰斗才會結束。
每當黃昏來臨的時候,鷹鸮就開始活躍起來,用鳴叫聲來宣告它們的存在,好像在招呼同伴:“我來啦!”接著,它們的狩獵進食活動開始了。其他鳥類、昆蟲以及體形較小的哺乳動物都是它們的獵物,有時甚至連狐貍等食肉動物也會成為它們的獵物。在黎明到來之前,鷹鸮結束捕獵,回到懸崖上或樹上的巢穴中度過白天。
每發出一聲鳴叫,鷹鸮喉下的那一小叢白色羽毛就會隨著叫聲忽隱忽現。鷹鸮在鳴叫時,身體前傾,腦袋上挺,使喉下的那叢白色標記更為顯眼,雌、雄鷹鸮都會用這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存在和領土所有權,或與其伴侶進行溝通交流。
為了更好地了解鷹鸮喉下的白色羽毛標記的作用,彭特里尼他們對收集到的39只鷹鸮喉下的白色羽毛進行了光譜分析及大小比較。結果發現,鷹鸮的白色標記大小相似,但明亮程度卻隨性別和季節變化有所不同:雌鷹的白色標記通常比雄鷹更為明亮,而在初冬雛鳥孵化季節,無論雌雄,白色標記都比平時更為明亮,這段時間正是它們擇偶求愛繁殖后代的時期,也是它們領土意識最為強烈的時期。此外,體形較大的雌鷹喉下的白色羽毛比體形較小的雌鷹更為明亮。對于雄鷹來說,從延續后代的角度考慮,體形較大的雌鷹是它們的最佳選擇。這些研究結果證實了生物學家們的假設:鷹鸮喉下的白色羽毛是一種視覺信號,是它們在擇偶過程中評判對方優劣的一種標記。

鷹鸮喉下的白色羽毛只有在它們發出鳴叫時才會顯現出來,平時是看不到的。
接下來,研究人員準備通過實驗直接觀察鷹鸮的行為,以獲得更強有力的證據。
實驗開始時,研究人員用模擬“領地入侵”的方式來評估鷹鸮的白色標記在生存競爭中所起的作用。他們造訪了30處鷹鸮的巢穴,將制作的假鷹鸮帶入鷹鸮的領地范圍內,播放鷹鸮爭奪或捍衛領土時的鳴叫聲,然后用化學方法改變假鳥喉下白色標記的明暗程度,用以測試鷹鸮的反應。
觀察到的情況很有趣:雄鷹比雌鷹對假鳥懷有更為強烈的敵意。不過,只要“入侵者”的白色標記在正常范圍內,它們的反應基本上限于鳴叫示警,并不會產生實際上的爭斗。但是,如果“入侵者”的白色標記比正常的要暗一些,它們的反應就會強烈得多,甚至產生直接的攻擊行為。這表明,在鷹鸮的社交溝通中,視覺信號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白色標記的明亮度到底傳遞了一些什么樣的信息呢?
研究人員對被安上了無線電發射器的雄性鷹鸮的資料進行研究后發現,白色羽毛標記越明亮的雄鷹,繁育后代的能力越強,身體也越強壯。由此,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白色羽毛標記傳遞的是一種非常可靠的信息,即雄性鷹鸮的強壯程度和戰斗能力,競爭對手可以此來評估自己在一場有可能發生的決斗中有多少勝算,以幫助自己在致命的領地爭奪戰中,避免力量懸殊的高風險爭斗。
包括鷹鸮在內的大多數鳥類,都喜歡在日出和日落時分大展歌喉,這種現象被稱為鳥類的“黎明和黃昏大合唱”。鳥類學家對這種現象很感興趣,提出了至少12種假說。其中一種假說認為,鳥兒喜歡在黎明和黃昏時鳴唱是因為這時候光線昏暗,不適合覓食,所以它們利用這段時間放松和娛樂。不過,對于夜間活動的鳥類來說,這種解釋顯然并不適合。
為此,研究人員又做了一個現場實驗。他們準備了一個假鷹鸮,讓它喉下的白色標記充分顯露,做出引亢高歌的樣子,然后將它先后放置在25對鷹鸮的領地范圍之內。從太陽落山前一小時,到雄性鷹鸮最后一聲黃昏鳴唱結束之后15分鐘內,研究人員每隔5分鐘給這只假鳥拍攝一張照片。
回到實驗室后,研究人員對這些照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當假鳥的白色羽毛標記與身體其他部分以及周圍環境光線明暗對比最為明顯的時候,正是鷹鸮們開始黃昏大合唱的時候。顯然,與整個夜晚相比,鷹鸮在黃昏時唱得最歡,因為這時候它們獲得的視覺信號最為明顯。在晨曦中的鳴唱也是如此。由此可見,鷹鸮利用白色羽毛標記這種特殊的視覺信號,在黃昏和清晨這段時間里大展歌喉,最大效率地展開它們的社交活動。
鷹鸮的夜間視力極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它們的夜間視物能力。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測,月圓之夜鷹鸮的叫聲一定比其他夜晚更為熱鬧(這種情況在其他鷹類動物中是較為常見的)。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在一些鷹鸮的身上安裝無線電發射器,然后跟蹤觀察它們的活動,記錄下它們從日落到日出這段時間里的社交行為和捕食活動,以及活動范圍。結果發現,月光對鷹鸮的叫聲的確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與月黑之夜相比,月光越是明亮的夜晚,鷹鸮的鳴叫聲越發熱鬧,它們喉下的白色標記也越發明顯。顯然,鷹鸮擅長于借助于明亮的月光來使它們喉下的白色羽毛標記更為突出顯眼。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視覺信號在鷹鸮親子關系之間所起的作用。幼鷹發出嗷嗷待哺的叫聲時,它們的父母就會應聲給它們喂食,這是鳥類照料哺育后代最為普遍的方式。早期研究認為,幼鷹只是用單一的聲音信息,即嗷嗷待哺的叫聲來與父母交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鷹鸮親子之間是以多種方式的信息來進行交流的,包括幼鷹嘴的顏色變化等視覺信號,讓鷹鸮父母可以及時了解到鷹寶寶的身體狀況。聲音信息和視覺信息的完美結合可更好地引起鷹鸮父母的關注,鷹鸮父母總是將最多最好的食物提供給最健康強壯的后代,這是動物界適者生存的規律,也是延續更強壯優秀后代的一種策略。

其他鳥類、昆蟲以及體形較小的哺乳動物都是鷹鸮的獵物。

右上圖:出生40天左右的鷹鸮,它們喙的周圍會長出一圈白色的羽毛。

右下圖:鷹鸮通常將卵產在懸崖邊上,洞穴口,靠近巖石的地面,或樹叢底下,偶爾還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鳥巢。
幼鷹在孵出40天后長出羽毛。隨著身體越長越大,它們探索外面世界的興趣也越來越大,離巢也越來越遠,甚至可遠到1千米之外。在這段時間里,它們仍然依賴父母為它們覓食,直到170天后才會真正獨立離開父母。一項研究證實,幼鷹離家后分布的方式受到風向的影響,即它們會像植物種子一樣隨風散布開來。研究人員發現,在鷹鸮幼鷹羽翼豐滿之前,它們喙的四周會出現一圈白色的羽毛,當小鷹長大離家自立時,這圈白色羽毛就漸漸不太明顯了。研究人員推測,在幼鷹羽毛漸漸長成的關鍵階段,鷹鸮父母可能是根據這一標記來判斷幼鷹的身體健壯程度,以決定對幼鷹的食物分配。研究人員用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測。正如在領地爭奪中一樣,白色羽毛在鷹鸮親子的交流和生存競爭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白色羽毛之外,鷹鸮是否還利用其他視覺信號進行交流溝通呢?研究人員發現,在繁殖季節,鷹鸮巢穴附近的一些明顯位置會出現大量白色糞便和被拔下的獵物的羽毛;而在繁殖季節,情況正好相反,鷹鸮會將它們的糞便清理干凈,并將拔下的獵物羽毛丟棄在不太顯眼的地方。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鷹鸮為自己劃分領地范圍標記的一種做法。
科學家推測,其他一些夜行動物也會使用視覺信號傳遞信息,包括一些鳥類、哺乳動物、青蛙等,其廣泛程度超出人們的想象。比如,像鷹鸮一樣,許多夜行鳥類羽毛上的白色斑塊在晨曦暮色中顯得特別醒目。此外,一些生活在幽暗森林中的白天活動的鳴鳥,它們身上也有對比強烈的白色羽毛標記,而一些生活在視野開闊棲息地的動物,身上也有顏色鮮明的條狀花紋。這些動物是否也像鷹鸮一樣,也是利用身上的標記作為視覺信號來傳遞信息、進行交流呢?這還有待于科學家們進一步的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