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芬
摘要: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家對汽車工業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使得汽車特別是私家車飛快發展,給人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
關鍵詞:汽車、尾氣、污染、資源、新能源
前言:根據公安部交管局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19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占機動車總量的45.88%,剛超過去1億輛,僅次于美國的2.85億輛,位居世界第二。1億輛中扣除三輪和四輪低速車,中國汽車保有量7800萬輛超過日本7000萬輛,仍然是世界第二。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300萬輛,其中2009年11月汽車銷售量的同比增幅高達96.43%,創出歷史最高水平。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使我國躍升為第三汽車生產和消費國。2010年全年汽車產銷量更是雙雙超過1800萬輛,創出歷史新高。私人氣車的迅速增長成,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們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反映。 但是汽車增長太快,在污染環境消耗資源的同時也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何解決汽車業發展給人們生存環境帶來的影響,應有長遠的規劃和對應之策。
一、 汽車快速發展對人們生存環境造成的壓力
1、 增加對環境的污染并造成環境不斷惡化
廢氣中含有 150~200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主要有害成分為:未燃燒或燃燒不完全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以及微量的醛、酚、過氧化物、有機酸和含鉛、磷汽油所形成的鉛、磷污染等。其中對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的化合物及顆粒物。 汽車尾氣排放的鉛占整個大氣中鉛的97%。城市居民的健康正遭受著日益嚴重的污染損害。汽車廢氣含有上千種化學物質,可分為氣體和顆粒物兩大類。由于汽車廢氣的排放主要是在0.3米至2米之間,正好是人體的呼吸范圍,對人體健康的損害非常嚴重:刺激人體呼吸道,使呼吸系統的免疫力下降,導致暴露人群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及呼吸道困難的發病率升高、肺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癥狀。汽車尾氣的顆粒物中含有強致癌物苯并(a)芘,在一般情況下,1克顆粒物含有約70微克苯并(a)芘,每燃燒1千克汽油可產生30毫克苯并(a)芘。當空氣中的苯并(a)芘濃度達到0.012微克/立方米時,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數就會明顯增加。
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汽車尾氣成為許多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環保部的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全國333個地級以上城市,五分之一空氣質量不達標。
據廣州市對知名人士和專家進行調查,汽車尾氣是影響公眾健康的主要污染源,未來隨著汽車業的發展還會不斷惡化,但汽車尾氣污染治理不甚樂觀,治理難度大。
2、 汽車增長太快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壓力
汽車的增長主要是私家車的增長,過多的私家車造成了交通擁擠、停車難的困擾。國內城市規劃中,長期以公交車和自行車出行模式為主。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道路和停車資源嚴重不足。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667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高峰期出現交通擁堵。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特大城市,已經車多為患,交通擁堵十分嚴重。由于規劃滯后,許多城市停車位嚴重短缺,北京市近500萬輛汽車,停車位缺口達到235萬個。
3、 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一個國家100個家庭中有20個擁有汽車,就是進入了汽車社會。截至今年8月底,國內千人汽車保有量在60輛左右,基本達到汽車社會國際公認的標準。中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但是還只是初級階段,剛剛進入。中國人的消費結構開始從衣食轉向住行,現在還在繼續轉變中。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遠遠高于2010年設計的產量,甚至已經超出了2020年的設計產量。如果按照現在這種趨勢發展,我國機動車擁有量2030年很可能會超過4億輛。盡管部分大城市汽車趨于飽和,但在廣大中小城市、城鄉接合部和廣大農村地區,汽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汽車社會來得太快,燃料供應嚴重不足。“十一五”期間,國內新增煉油能力,全部被新增汽車吃掉。每年因汽車增長而增加的石油消費達到3000萬噸。迅速增加的汽車保有量,已經對國內燃油供應帶來巨大壓力。能源壓力正在制約中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對原油的巨額需求,增加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石油的過度開采終至地下資源枯竭。汽車對經濟拉動是事實,汽車尾氣排放在空氣中不斷積累,在污染農作物的同時對人們身體健康有著無窮的隱患,導致醫療成本的增加。
燃油供應壓力、環境保護壓力、以及嚴重的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對剛剛邁進門檻的中國汽車社會帶來巨大挑戰。
二、 對解決汽車保有量增加給人們生存環境帶來各種壓力方法的探討
1、 首先要對汽車消費持理性態度
國內有些學者用發達國家每百個家庭擁有的轎車數量與我國相比,這種比較并不一定科學,因為美國人口基數遠小于我國。我國人口多人均土地少、石油資源相對貧乏,因此我們絕不能走美國的模式。對許多未來汽車主要集中消費的中、小城市而言,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汽車。象筆者居住的城市,從最南端到最北端,騎自行車最多也就半小時的路程,但擁有私家車的家庭并不少見,政府和新聞媒體應適當加以引導,對汽車消費持理性態度,珍惜并保護好我們現有的生活環境及資源。
2、 采取各種措施對汽車尾氣排放加以防治
我國政府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進行汽車排放污染的防治工作。制定了國一、國二和最近我國一些大城市紛紛宣布執行的國三標準。目前又正在制定越來越嚴格的汽車油耗標準,以提高汽車燃油的經濟性并減少汽車對環境的污染,鼓勵節能汽車研究。2010年6月,啟動了節能汽車推廣工作,采取補貼政策,新的補貼政策核心點就是將補貼門檻提高,要求每百公里平均油耗從現行的6.9升下降到6.3升,同時加快低硫燃油的供應步伐。在執行過程中要政府重視,部門負責,環保部門監管,全社會參與,新聞媒體深入監督,保證取得一定成效,防止標準流于形式。
3、 加快新型燃料的研制,開發推廣太陽能電動汽車
盡管我國加大力度對汽車行業進行節能減排,但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總量排放還是有增無減。最有效的辦法是積極推廣科研成果,使用天然無污染的生物能源。太陽能是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能源,政府應重點扶持太陽能電動汽車的研制和開發。目前“奔馳”已研制出性能較好的太陽能電動汽車,我國可以借鑒別人的經驗,研制出適合我國的太陽能電動汽車。
4、 呼喚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士起帶頭作用,搞無燃油車試點環保城市
有意致力于環保事業的各界精英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少開燃油車,減少對燃油車的依賴,使低碳微排成為人們崇尚的時代潮流。同時在一些旅游城市搞試點,少用甚至不用燃油車,讓游客感受無汽車尾氣污染城市環境的美好。
5、 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環境質量的重要性
在樹典型和搞試點的同時,新聞媒體要長期跟蹤報道,爭取廣大人民的參與支持,提倡新理念,讓人們意識到汽車尾氣排放的危害性以及對大氣污染的不可逆性,不能防患于未燃也要防微杜漸。
總之,中國汽車社會必須走一條節能環保、綠色出行的道路。必須大力發展節能汽車、發展新能源汽車,處理好汽車與社會、汽車與能源、汽車與環境、汽車與行人的關系,保證汽車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 結束語
為了防止汽車尾氣污染的加劇,各職能部門及汽車行業要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加快無污染能源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中立慶,《機動車尾氣污染與防治》,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