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雙
摘要:結合歷史街區活力復興的含義,闡述了研究歷史街區活力的意義,通過對哈爾濱市中央大街和大連市天津街兩個歷史街區改造實例的比較研究,從歷史上探討兩個街區的相似性,并分析兩街區改造的理念、模式和以及改造結果的不同。研究分析兩歷史街區產生改造產生差異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兩個城市不同的發展目標差異。最后作出自己的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活力,改造,城市發展目標,城市治理
一、概念和意義
1.歷史街區活力復興(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street)
歷史街區活力復興的含義是: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使歷史街區的居住條件得到提高,形象和環境得到改善,經濟活力得到恢復,使歷史街區成為整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融入城市的社會、經濟系統。
2.研究活力復興的意義
首先,街道逐漸成為評價一個城市的標志。正如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述:“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
其次,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經過優秀設計師精心翻修、重新演繹的歷史街區,幾乎與歷史建筑完全相同,使得歷史街區表面上重現當年風采。但是雖然這些經過更新的歷史街區在建筑學范疇內得到認可,卻經常遭受市民和商業的冷遇,活力不復。(北京前門)
同時我們還發現,還有一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全重新修建的歷史街區,結果卻是街道冷清,店鋪無人問津。經過更新的歷史街區卻沒有重新獲得活力,形成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大連天津街)
因此,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建筑學范疇的建筑復原與復興,或者是歷史文化領域的傳承和保存,而應該是社會學范疇的街區活力的復興。
也就是說,經過更新改造的歷史街區應該成為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間,甚至帶動整個城市的活力,這才是歷史街區改造的關鍵所在。
二、案例比較——哈爾濱中央大街和大連天津街
下面通過對哈爾濱中央大街與大連天津街兩個實例的比較研究,具體探尋導致街區活力差異的根源性因素。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與大連的天津街,在各自城市中的地位是一樣的,都具有厚重的歷史沉淀,承載著當地人的記憶,是各自城市的標志性區域,曾經或一直是市民心目中的中心商業區。但如今,經過改造,中央大街繼續著往日的繁華興旺,從商業到旅游、居住都獨領風騷,而天津街卻活力盡失、繁華不復。
(一)歷史比較
1.歷史淵源
1.1哈爾濱中央大街
時間撥回到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當時,清政府被迫同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提出了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建設直達歐洲大陸的中東鐵路計劃。同年6月,中東鐵路在哈爾濱破土動工。因為有數千名中國筑路勞工在這一帶落腳,因此這一帶被稱為“中國大街”。
1925年,中國政府收回了哈爾濱的市政政權,于1928年7月將“中國大街”改稱“中央大街”。1997年,中央大街正式改建成為步行街。
1.2大連天津街
天津街的歷史要追溯到1909年,沙俄采用巴黎放射線形市街形態,按當時國際一流水準建設大連市,現在的天津街就在規劃的商業區內。當時,天津街是大連最繁華的去處,這就奠定了天津街成為大連最繁華的商業區的基礎。
日俄戰爭后,俄國戰敗撤離,日本在俄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建設,把天津街規劃設計為商業區。以零售業為主,主要是日本商店在此經營,還有少量中國商店和俄國商店,形成了大連最繁華的商業區。
2.歷史建筑
2.1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步行街區被稱作“匯百年建筑風格聚世界藝術精華”的中央大街建筑藝術博物館。中央大街現有歐式、仿歐式建筑75棟,各類保護建筑36棟,其中中央大街主街17棟。 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流派的建筑風格,基本都能在這里找到它的標本。
2.2大連天津街
改造前的天津街就留存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建筑形式。日俄統治時期,延存下來的建筑中不乏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風格,也有盛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圓穹頂式格調:有巴洛克風格的三角墻;也有歌特式的尖塔頂;有古老的俄羅斯的”洋蔥頭”;也有簡潔樸素的“日本房”。有很強的建筑美感。
3.歷史地位
3.1哈爾濱中央大街
“沒有到過中央大街,就不能說來過哈爾濱”。 這就是中外游客對哈爾濱中央大街的評價。中央大街的確是來哈爾濱旅游觀光者必到之地。百年積淀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歐陸風情、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構成人們心中永遠迷戀的情結。
3.2大連天津街
百年歷史的積淀讓天津街承擔得起大連的三個“之最”:大連最早的商業街;大連市具有最高知名度的商業街;歷史上最能代表大連形象的窗口。
在大連百年的城市歷史中,天津街始終都是大連市最繁華的商業地帶,是大連中心商業區的發祥地。
歷史比較總結:
從建市歷史來看,19世紀末在現在的哈爾濱地區的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并為以后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大連始建于1899年9月的大連,有112年的歷史。兩個城市的建市發展時間基本相同。
從老建筑來看,最先在兩個城市開疆拓土的都是俄國人。從前面大家看到的兩個大街的老照片可以知道,大街的建設起始時間基本一致,都是殖民地建筑風格,建街時經營業態相同。
從街區地位來看,中央大街和天津街,在各自城市中的地位是一樣的,都具有厚重的歷史沉淀,承載著當地人的記憶,是各自城市的標志性區域,是“最哈爾濱”和“最大連”的城市名片。
(二)改造比較
1.改造理念
1.1哈爾濱中央大街
位置現狀: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建筑層數一般為2-4層、平均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2米左右、建筑面寬一般為20-30米。
改造理念:
(1)制定以人為本的整體保護計劃
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無論是傳統民居、歷史建筑的保護更新,還是交通體系的規劃與建設等都應以人為尺度、以人的需求為原則。
(2 )保持街區整體特色
歷史街區是城市的根基、文化的源泉。歷史街區不但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而且每個歷史街區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是文化遺產中最為寶貴的部分。
(3)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要把歷史街區看成是生命的整體,杜絕大拆大建,走“有機更新”的道路。保護與開發中央大街的直接結果就是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4)引導公眾廣泛參與
歷史街區是公眾生活的載體,所以有機更新的動力也應來自于公眾的力量。
1.2大連天津街
改造理念 :
大連市政府認為,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講,老的天津街在業態分布、物業設置、功能等各方面都與城市發展的腳步不相協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01年10月4日,大連市政府、中山區政府啟動了天津街大規模拆遷改造工程。改造理念就是要高標準地建設以天津街、青泥洼橋、勝利廣場為主體的現代化商業中心區,把其建設成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比肩的商業區的“黃金街”,使大連的商業服務檔次與水準大幅提升,重新塑造與大連現代化國際商都相匹配的商業新形象。要大力招商引資,把天津街打造成現代化的休閑、購物、餐飲一條街,讓天津街的經營業態高端化。
2.改造方式
2.1哈爾濱中央大街 ——政府主導,有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