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殷春景
論文摘要:扎紙,起源于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中國的扎紙藝術最初起源于喪俗,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扎紙在民間又稱糊紙、紙扎、扎紙馬、扎罩子等,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
關鍵詞:扎紙工藝文化
扎紙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據史料證實,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我國就有了扎紙藝術,而且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扎紙的種類不外乎以下四類:一是神像,如入葬時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靈房、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明器、包括飲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類。諸種紙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藝精湛。
宋代以后出現扎紙用品祭靈,扎紙人紙馬是相當普遍的祭祀活動,遍布全國各民族中,扎紙是綜合塑、扎、繪為一體,是融合各種工藝手段為一體,可稱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民間手工扎紙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前清同治、光緒年間,閆氏先人即扎制出造型精美、形態逼真的扎紙藝術品,也曾引起轟動,很受老百姓喜歡。
扎紙藝術就地取材,用當地產的蘆葦來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再用漿糊貼上紙然后就再用顏料彩繪、最后用彩色剪紙來裝飾。完工的扎紙藝術品栩栩如生,極具觀賞價值。
在前期扎紙工藝品里面,大多取材于古裝戲劇、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據傳說,當年扎紙工藝品有《西游記》、《秦香蓮》、《韓信拜帥》、《收吳漢》、《反五關》、《九里山》、《敬德背鞭》等等。這在當時,確實也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一個亮點,也是廣大農村是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后期扎紙工藝品取材貼合實際,將現代日用品結合起來,仿造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建筑等,以寫實為主,栩栩如生。圖1
每個地區的扎紙藝術有所不同,材料和工藝因地制宜,各有地區鮮明的特色,現就本人所在的南通海門地區為例,粗略介紹本地扎紙藝術的特征。
在海門扎紙被稱之為扎庫,是舉行喪事的必用物品,用來焚化給逝者,寓意為逝者準備陰間所用,小到服裝飾品,大到房屋建筑都可以扎制,造型精美、做工精湛。
扎庫師傅一般會根據客戶需求制作不同規格的扎紙作品,當然也有一套規定的器具。喪事開始時要準備靈位旁的紙人,分童男童女,濃妝艷抹分立兩旁。隨后扎制喪事第二天焚化的器物,都是按照現實中家庭布置,1:2的房屋建筑,內部的家具也根據比例制作,衣物被褥也是紙質,碼在紙質的柜子中,非常寫實。再配置交通工具,汽車、摩托車等。這些扎庫作品在喪事第二天晚上都被焚化,喻示為逝者準備好陰間所用的一切事物,包括焚化的流程都有嚴格規定。
扎庫的過程也是比較精細的,海門地區有著豐富的水系資源,大量生長蘆葦,扎庫師傅首先挑選上好的蘆葦桿晾干、擼直,挑選長度、直徑基本一致的備用。蘆葦桿用來制作扎庫的骨架,因為蘆葦桿質輕、強度合適、易于加工、成本低,所以替代了先前使用的竹篾而被大量使用。
按照扎庫大小對蘆葦桿進行劈分處理,扎制小物件時將其劈成片狀,易于彎曲;而大體積的物件則使用整根蘆葦桿作為骨架,保持強度,有些節點甚至兩三根扎在一起以增加結構強度。骨架扎制的時候扎庫師傅也參考了現代建筑結構,尤其在制作房屋是師傅會扎制橫梁、立柱,以保證整個扎庫房屋的整體性。由于還要放置相應的家具什物,所以對扎紙房屋的結構還是有很高要求,而師傅正是借鑒了建筑結構知識,活學活用,保證了其作品的完整性。
在扎制的時候蘆葦桿之間的連接是用紅色棉線進行纏繞,棉線的顏色包括纏繞的方式也有著一定規范,師傅給出的結論是紅線扎制喻示著吉祥,對逝者體現了極大的敬意。骨架節點彎口一般并不截斷,通常將蘆葦桿捏扁然后彎曲,也可以通過局部加熱的方法進行彎曲,這樣避免了接口過大蒙不上表皮,這也算是在長期的扎紙工作中掌握的一些小竅門小技巧。
骨架扎完后就要進行蒙皮處理,扎庫的蒙皮通常采用白洋紙,紙質平滑結實,有一定的抗撕扯性,這是為了避免扎庫作品在室外受到外力破壞,而且白洋紙也提供了一定的強度,能維持整個扎庫作品的完整性。
圖2
蒙皮的過程中,師傅依據骨架尺寸將白洋紙裁成相應的幾片,然后將其涂上漿糊,邊緣卷到骨架上,技藝純熟的扎紙庫師傅蒙制的表皮非常結實而且光滑,看不到明顯的接縫。扎庫房屋的墻面蒙皮要求比較高,由于面積較大,整個墻面不可能用一張紙蒙好,所以需要將幾張白洋紙粘接在一起,對于接口的要求是無凹凸、無污漬,扎庫師傅 往往都是由上往下作業,一氣呵成,房屋墻面壁直挺拔,極具線條感;而小型物品,比如汽車,往往將其進行拆分,分車門、車身、車頂、車輪逐一的蒙上表皮,然后再一并組裝起來,需要體現弧度的部位還會用細小的蘆葦片制作加強筋,蒙皮繃實,避免出現突兀的折痕
骨架蒙完表皮,扎庫的大致形態告一段落,然后還要在其表面進行裝飾,裝飾分三種:
1.剪紙:扎庫師傅根據需求,將適用的花紋通過剪紙的方法制作出來,如房屋屋頂、屋檐、門窗的窗花等,通過粗獷的表現手段,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2.繪制:對于一些紋樣圖案,扎庫師傅會進行繪制處理,如灶臺上的圖案,家具、柜子的圖形,人物的衣物飾品甚至紙人的五官,都用毛筆進行繪制,顏色種類一般不多,常以黑、紅為主,繪制的圖案極為夸張概括,同樣追求神似。
3.粘貼:對于一般的飾物如花卉、裝飾品,扎庫師傅事先會用皺紋紙進行制作,等整體工作結束后統一粘貼,不過近幾年類似的飾物已經出現成品,毋須單獨制作,購買后就可以處理。
經過以上的步驟,一組完整的扎庫工藝品就呈現在人們眼前,盡管等待它的只是一場喪葬法事,最終被大火焚化,作為一種儀式的物器,逝者家屬會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所以扎庫作品,尤其是純手工扎制的作品價格昂貴,能體現使用者所謂的排場,拋除這些封建思想,扎庫工藝品體現了制作者高超的制作水平和精湛的技藝,更體現了工藝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圖3
當然,隨著制作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扎庫藝術正在逐漸被流水線化的、毫無藝術美感、毫無文化價值的低廉喪葬用品所取代,大量人工制作時間、特殊的用材以及昂貴的價格成為扎庫工藝品最大的缺點,盡管在制作中所體現的藝術價值能夠反映當地的人土風貌而且極具地區特色,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文化遺產,但是在老一輩扎庫師傅逐漸老去,新一代又無人愿意傳承這項技術,更可惜的是它具有某些落后愚昧的消極性而得不到社會重視,扎庫藝術正在現今社會這種急功近利的風氣下被逐漸湮沒,這正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悲哀。
參考文獻:
潘魯生,2009.山東曹縣戲曲紙扎藝術.重慶出版社
左漢中,2010.鳳凰紙扎. 湖南美術出版社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