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闡述了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從施工、養護角度、從材料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大體積混凝土的質量,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溫差、施工技術、控制措施
0前言
某高層綜合樓,框支——剪力墻結構,地下2層,地上28層,總長度270米、寬110米,底板厚度0.8~1.2米,地下室建筑面積28000㎡。針對地下室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極易裂縫的難題,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預控措施,保證了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1、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結構決定裂縫
混凝土是一種由粗、細集料、水泥、水和氣體所組成的非均質堆聚結構。砼混合料在不同溫、濕度條件下凝結硬化,并同時產生體積變形。由于砼施工和本身變形、約束等一系列問題,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著眾多的微孔隙、氣穴和微裂縫,正是由于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砼呈現出一些非均質的特性。微裂縫通常是一種無害裂縫,對砼的承重、防滲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產生危害,但在混凝土受到荷載、溫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縫就會不斷的擴展和連通,最終形成肉眼可見的裂縫,即混凝土工程的裂縫。
2、混凝土裂縫的種類分析
2.1按裂縫產生原因分類
2.1.1由外荷載(靜、動荷載)直接應力引起的裂縫和次應力引起的裂縫。
2.1.2由變形變化引起的裂縫:包括結構因溫度濕度變化、收縮、膨脹、不均勻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縫。其特征是結構要求變形,當受到約束和限制時產生內應力,應力超過一定數值后產生裂縫,裂縫出現后變形得到滿足,內應力松弛。這種裂縫寬度大、內應力小,對荷載的影響小,但對耐久性損害大。
2.2按裂縫所處狀態分類
裂縫可分為運動、不穩定、穩定、閉合和愈合等狀態。
對于處于運動和不穩定擴展狀態的裂縫,應考慮加固和補救措施。而對于穩定、閉合、愈合的裂縫則可持久的應用。例如有些防水結構,在0.1MPa水壓下,出現0.1~0.2mm裂縫時,可能開始時有輕微滲漏,但經過一段時間后,裂縫處水化的水泥析出Ca(OH)2,逐漸彌合了裂縫,并與大氣中CO2作用,形成CaCO3結晶,封閉和自愈合裂縫,防止了滲漏的產生,這種裂縫是穩定的,不會影響工程結構的使用和耐久性。
2.3按裂縫寬度
(1)無侵蝕介質、無抗滲要求,結構處于正常狀態下,最大裂縫寬度不得大于0.3mm。
(2)有輕微侵蝕、無抗滲要求時,最大裂縫寬度不得大于0.2mm。
(3)有最重侵蝕和抗滲要求時,不得大于0.1mm。
(4)混凝土有自防水要求時,不得大于0.1mm。
3、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原因分析
3.1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應力產生溫度變形:本案例工程底板為C35混凝土,結構斷面較厚,由于水泥用量大,所發生的水化熱較大,砼結構表面可以自然散熱,而內部熱量無法及時散發出去,產生累積,當內外溫差小于25℃時,其所產生的溫度應力交會小于砼本身的抗體拉強度,不會產生開裂,當溫差超過25℃的限制,便會產生裂縫,該現象多發生在澆筑后1~5天。
3.2混凝土的收縮變形:由于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砼收縮內部限制條件有差異,會形成不規則的深裂縫。本工程的底板鋼筋較密,采用泵送砼,水灰比大,收縮性大,易產生內部裂縫。
3.3混凝土干燥收縮:混凝土中80%水分會蒸發,約20%是水泥的硬化所必需的,砼在硬化過程中表面干縮快,中心干縮慢,因而其表面發生收縮拉應力而出現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則可能產生貫穿裂縫,影響結構的整體性、耐久性、防水性以及正常使用。
4.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
大體積泵送混凝土除應滿足一般混凝土具有的流動性、坍落度、耐久性、經濟性等要求外,還要求混凝土必須具有低水化熱及可泵性。因此,大體積泵送混凝土對原材料要求較嚴,對配合比要求較高。
4.1原材料
4.1.1水泥:使用PO42.5R水泥,其使用情況見表1:
4.1.2粗骨料(碎石):粗骨料采用5~31.5mm連續級配碎石。
4.1.3細骨料(砂):選用細度模數為2.8~3.0的中砂,砂率宜為39%~41%。
4.1.4粉煤灰:混凝土中摻入粉煤灰能替代部分水泥,對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減少混凝土在輸送管中的泌水,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效果顯著。
4.1.5外加劑:本工程采用緩凝高效減水劑,緩凝推遲混凝土水化反應時間,減水是在保證強度的情況下,減少水和灰用量,從而降低了水化熱。
4.2配合比的確定
原材料選定之后,確定主要的技術指標便成了配合比的關鍵,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4.2.1采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在滿足混凝土設計強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
4.2.2采用摻合料減少水泥用量,如摻粉煤灰使混凝土水化熱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釋放,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控制較為有效,同時增加了混凝土的和易性,促進了砼的后期強度。
4.2.3控制坍落度,防止混凝土離淅,降低單方用水量,減少收縮。
4.2.4采用中砂,降低砂率,進一步減少收縮。
4.2.5采用緩凝型高效減水劑,延長終凝時間,減小溫度應力,推遲溫度峰值出現的時間。
4.2.6對骨料進行淋水降溫,在水池中加入冰塊,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溫度。
4.2.7優化配合比,提高骨料含量,減少收縮。
根據以上原則確定的配合比經試驗室與生產線試驗的結果見表2;
經試驗室及生產線試驗,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抗滲結果0.45水膠比可達P8~P10)。
五、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
5.1澆筑方案
5.1.1混凝土澆筑順序
本工程基礎混凝土澆筑從后澆帶開始,自一端向另一端整體推進,采用斜面分層澆筑的方法,每層澆筑斜面厚度約0.5m,兩臺泵機在各自范圍內分層澆筑,上層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時間內連續澆筑,直至底板混凝土全部澆筑完成。
5.1.2控制混凝土溫度和收縮裂縫的技術措施
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和發展,必須從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延緩降溫速率、減少混凝土收縮、采取技術措施,控制有害裂縫。
5.1.3合理選擇混凝土配合比比,并摻加粉煤灰緩凝高效減水劑,水泥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并嚴格控制水泥用量,以達到改善和易性,降低水化熱,補償收縮的目的。
5.1.4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
混凝土在澆筑后,做好砼的保溫保濕工作。緩慢降溫,減小砼溫度應力,及時蓄水養護并遮陽,避免曝曬。采取長時間養護,規定合理的拆模時間,充分發揮砼的“應力松馳作用”。
加強砼溫度監測與管理,隨時控制混凝土內的溫度變化,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基面溫度和底面溫度差均控制在20℃以內,及時調整保溫和養護措施,有效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
5.1.5控制粗細骨料質量:石子、砂子的含泥量不超過1%和3%
5.2測溫孔的布置
測溫點的布置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澆筑的高度,應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間距一般為500~800㎜,平面則應布置在邊緣與中間,測點間距一般為2.5~5m。
在本工程不同部位埋沒測溫孔,用48mm無縫鋼管,底用鋼板堵焊,孔上口用木塞堵嚴。上管底距混凝土板面150㎜,中管底距板底為1/2板厚,下管底距板底面150㎜。
混凝土澆筑后,即向鋼管中注入自來水,測溫在砼澆筑24小時后即開始,每間隔2~3小時測溫一次,采用普通溫度計進行溫度監測。
5.3砼過程控制及技術要求
本工程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為C35、P6,配合比、原材料、外加劑用量及砼的初、終凝時間均經過試驗來確定。
5.3.1砼振搗
澆筑時采用插入式振動棒振搗,振搗時間控制在20~30s,以混凝土開始泛漿和不冒氣泡為宜,并應避免漏振、欠振和過振,振動棒應快插慢拔,振搗時插入下層混凝土表面10cm以下,間距控制在30-40cm,確保兩斜面層間緊密結合。
5.3.2泌水和浮漿處理。
大體積混凝土因采取分層澆筑,上下層施工的間隔時間較長,因此各層易產生泌水層,可安排人工將多余的水份及浮漿排除。
5.3.3混凝土表面處理與養護
本工程采用電動磨光機找平機進行表面提漿找平,以閉合水裂縫,再用鐵抹子人工收壓兩遍,這樣既能排除砼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又能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裂縫,減少內部微裂,增加砼密實度,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在混凝土二次收面后進行覆蓋,保持砼濕潤,砼養護可遵循降溫速率“前期大后期小”的原則,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
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由于預防措施得力到位,澆注完畢至今沒有發現有害裂縫,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六.結束語:
實踐證明,防止大體積砼裂縫,設計是核心、材料是關鍵、施工是重點。通過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要求我們工程技術人員做到科學合理,客觀認真,嚴格把關,采取各種有效的技術控制措施,確保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富文權、韓素芳《混凝土工程裂縫分析與控制》中國鐵道出版社
[2]、朱伯芳《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與溫度控制》中國電力出版社
[3]、趙志縉《新型混凝土及其施工工藝》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耿維恕、鐘炯垣《混凝土及預制混凝土構件的質量控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