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本文以工業建筑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式對工業建筑更深一層次的要求,對其在防火、防腐、防爆三方面性能提升的有效設計措施入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與闡述,并據此論證了做好這一工作在提高工業建筑安全性能與推動工業建筑相關職能與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發揮過程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工業建筑防火防爆防腐
從理論上來說,工業建筑是指為人民從事各類生產與經濟活動提供場所支持的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統稱??梢哉f,在市場經濟發展體制下一個國家要想獲取長效、穩定的發展空間與動力,就需要對工業建筑不斷進行健全與完善。在這其中由火、腐、爆現象引起的經濟財產與人身安全損失問題是當前相關工作人員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據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工業建筑的防火、防腐、防爆措施進行了詳細研究。
一、工業建筑中提高防火性能的有效措施
工業建筑,尤其是石油化工企業的建筑,受到其生產裝置、產品與設備特有的危險性因素影響,一旦發生火災現象往往會產生泄露、爆炸等連鎖信息,由此帶來的各方面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為此,我們應當將防火性能的提升作為工業建筑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工業建筑防火間距的合理設計。合理的防火間距能夠在火災險情發生或及時對火勢的蔓延與擴散進行組織,為消防滅火與相關工作人員的緊急疏散提供充足的場地。一般而言,它需要根據工業建筑所處區域內風力風速、建筑外墻材料燃燒能力、室內可燃物種類與數量以及消防設施安裝等情況綜合設計。
(二)工業建筑管線敷設的合理施工。工業建筑在各種可燃氣體觀點敷設的過程中,除必須要滿足企業正常生產運行與管道敷設技術基本要求以外,還需要參照下表(見表1)有關地下敷設管線與工業建筑間的水平距離承受限制,對管道敷設進行優化處理。
表1:地下管線與工業建筑間的水平凈距(單位:m)
(三)工業建筑中消防通道的合理規劃。在工業建筑中引入消防通道的設計與規劃觀念,能夠使建筑物在遭遇火災險情時,消防救火車輛能夠在第一時間到達救火現場,將火災險情控制、撲滅。這要求工廠、倉庫等工業建筑在建筑外圍規劃設計出一條環形形狀的消防通道,并且將這一車道的水平寬度控制在3.5m及其以上。與此同時整個環形消防車道應該有不低于兩處的交叉入口與其他車道聯通,以保證消防車輛順利行進。
二、工業建筑中提高防腐性能的有效措施
在工業建筑設計與規劃過程中,這種建筑物或建筑物結構在腐蝕性介質的傳遞作用小受侵蝕傳染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不僅使得整個工業建筑的投產質量大打折扣,同時也造成其使用年限加速折舊。因此,在不斷提高防腐性能也應成為當前工業建筑在設計與使用過程中值得加以關注的重要問題。據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首先,相關人員需要對企業工程運行中涉及到的含有較高腐蝕性介質的化學成分、濃度、溫度及其作用范圍進行清點,準確衡量出工業建筑遭受到的腐蝕性質,并在此基礎上對于工業建筑的基本結構與防腐措施作出初步判斷。
(二)其次,要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對防腐構造與防腐材料作出合理選用。一方面,對于室內工業建筑而言,防腐材料不僅滿足耐腐蝕的基本原則要求,還應綜合工程要求的耐高低溫、強度等因素綜合考量。另一方面,對于室外建筑而言,防腐材料還需要特別關注到其耐紫外線與耐老化的性能。
三、工業建筑中提高防爆性能的有效措施
一般來說,工業建筑在生產與儲存的過程中,往往因生產經營需要存在大量的可燃氣體、蒸汽以及粉塵等物質,若因使用或存放不當而發生與空氣的混合、接觸,當形成一定混合濃度時就會引發爆炸。據此,筆者認為在工業建筑中要想提高其防爆性能,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首先,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工業建筑中具有爆炸可能性的廠房與倉庫進行合理評估,在對其進行建筑結構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盡量采取單層建筑,并配備多個應急安全出口。
其次,屋頂需要盡可能多的采用泄壓輕質易碎屋頂頂蓋,加大泄壓面
積,使工業建筑在爆炸過程中產生的氣體與熱量能夠及時、高效的得到排放,以此降低室內有限空間所承受的爆炸壓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工業生產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式推動下,做好工業建筑的防火、防腐、防爆工作對與工業生產企業穩定高效的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認識到在工業建筑中不斷對這三防性能加以提升和進一步完善已成為當前所有工作的中心與基礎,具有長效、深遠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 殷小標.工業建筑防腐蝕工程設計. [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1.(02).
[2] 何俊奎.郭義峰.張繼月.杜軍.石巖.賈鶴林.劉波.孫運勝.黃志雄.劉少輝.淺談工業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J].四川建材.2007.(05).
[3] 荊雷.現代工業建筑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設計. [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0).
[4] 李志峰.朱貴森.李喜玲.城市高層建筑火災隱患存在的原因和撲救對策. [J].安防科技.2010.(05).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