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我國新破產法首次引入了管理人制度,并賦予了管理人在整個破產程序中的中心地位。管理人是破產法的核心,居于中心地位。而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是破產管理人制度的核心,管理人的選任關系到債權人、債務人等各方利益。我國破產法規定破產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破產管理人向人民法院負責,本文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破產管理人選任制度理論和實踐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完善該制度的措施,以維護債權人的正當權益。
關鍵詞:破產管理人;選任;資格
我國新破產法引入了目前世界通行的破產管理人制度,并賦予了管理人在整個破產程序中的核心地位。破產程序能否公平、公正、高效地進行,破產程序中債權人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實保障,與管理人密切相關。管理人如何選任成為新破產法實施后的核心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雖然我國新破產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管理人的選任制度,但仍存在缺陷。本文從破產管理人的選任主體、方式、資格、選任時間、更換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破產管理人選任制度理論和實踐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該制度的措施,以維護債權人的正當權益。
一、破產管理人的選任主體
破產管理人的選任主要有三種立法模式:一是由法院選任,法院選任為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所采取的選任方式,如法國、日本等國都采取這種做法。法院選任模式的法理基礎在于破產程序是法院主導下的清理債權債務的司法程序,破產具有一般的強制執行性質,國家為保護私權而選任破產管理人,因突出法院在破產程序中的主導地位。破產管理人并非全體債權人的代理人,也不是破產債務人的代理人,所以破產管理人不宜由債權人會議選任。二是由債權人會議選任,如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破產法就實行這種立法模式。三是法院選任與債權人會議選任相結合,這種模式以我國臺灣地區和德國為代表。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22條規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債權人會議認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執行職務或者有其他不能勝任職務情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予以更換。” 但實際上是法院選任,因為制定管理人評定標準的是法院。編制管理人名冊的是法院,從管理人名冊中指定管理人的也是法院:確定管理人的是法院.對管理人進行監督的仍然是法院。法院在整個選任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無可替代的權利。另外.雖然從法律條文上來講,債權人會議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更換管理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是很困難的。按新破產法規定,單個破產債權人不能對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提出更換要求,而必須以債權人會議決議的方式行使異議權。另外,要求債權人會議對“認為管理人依法、公正執行職務或者有其他不能勝任職務情形”舉證也是存在困難。但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在人民法院。完全由法院選任破產管理人,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債權人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不僅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更容易導致司法腐敗現象的出現。以上規定可以看出法院在選任破產管理人時擁有極大的權力。編制管理人名冊的機制,是能否公平、公正選任管理人的基礎。對候選人來說,能否編入管理人名冊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其能否取得管理人市場的準入資格。然而法院對管理人的準入設置限制,由法院確認管理人是否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這與法院的職能不符。另外管理人名冊制定的標準也很模糊,這進一步加大了債權人和利害關系人監督的難度。
破產管理人的選任也不能完全由債權人來決定。完全由債權人選任破產管理人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容易導致效率低下以及大債權人侵害中小債權人的利益。在破產法的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免責制度維護債務人的正當利益,通過和解、重整制度預防破產發生,進而維護社會利益等其他社會調整作用。
二、破產管理人的資格
我國的新破產法改變了舊法的清算組制度,設置了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管理人。破產管理人的任職資格包括積極資格和消極資格。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24條第1款規定:“管理人可以由有關部門、機構的人員組成的清算組或者依法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破產清算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擔任。”該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根據債務人的實際情況,可以在征詢有關社會中介機構的意見后,指定該機構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并取得執業資格的人員擔任管理人。被指定為管理人的社會中介機構及其成員應當具備法律和財務知識,以及企業管理、金融、貿易等相關專業知識。”但是企業破產法沒有對破產管理人設置專門的執業資格。只規定依法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破產清算事務所,具有律師、注冊會計師等專業的執業人員均可以擔任管理人。這種制度的設置明顯是不健全的。消極資格是指哪些人不適合擔任破產管理人。我國企業破產法第24條第3款還規定了破產管理人的消極資格,該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擔任管理人:(1)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2)曾被吊銷相關專業執業證書;(3)與本案有利害關系;(4)人民法院認為不宜擔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但一個對破產管理相關知識非常熟悉的破產管理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那么也不可能維護好各方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
三、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時間
依據法院受理破產案件時間的不同,可以將世界上破產管理人選任時間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破產受理主義,另一種是破產宣告主義。根據我國新破產法第十三條的規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同時指定管理人。從該規定可以看出,我國采用的破產受理主義.由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使債務人財產在破產程序的一開始就處于專門機構的監管之下,防止破產財產的損失,有利于破產程序的進行。但是,受理破產案件的時候法院并未宣告企業破產,債務人尚未完全喪失與處分權.就失去了企業經營權,破產管理人就可以接管債務人的財產。若企業沒有被宣告破產,在受理和宣告期間,企業遭受的損失由誰承擔?
四、完善我國破產管理人選任制度的建議
(一)建立法院選任與債權人會議選任相結合的破產管理人的選任方式
現階段“雙軌制”的選任模式即融法院選任和債權人選任為一體的選任模式成為全球破產法發展的趨勢。既能抑制司法腐敗,又能充分體現債權人的意思自治,我國在設計破產管理人選任制度時應體現出來,立法應盡量避免形成由某一方獨掌破產管理人選任權的局面,合理分配權力,從而符合破產法的立法宗旨。具體來說,人民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在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時,可以由債權人會議確認或另行選任,只有在該當選人不適于擔任該職務時,法院方可不予任命。
(二)建立破產管理人職業化隊伍
首先應建立相關的資格管理和市場準入法律制度。其次建立管理人分級管理及業績考評機制。加強管理人隊伍的管理機制,對中介機構進行分級管理,不同等級或資質的管理人根據債務人企業破產管理的難易程度,選出相應等級的管理人出任。同時,完善對管理人的考評機制,建立管理人的業績檔案。
職業化隊伍參考文獻:..
(三)建立臨時破產管理人制度
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由法院委任的臨時財產管理人對債務人財產接管、占有和處分。臨時財產管理人對法院負責并報告工作,受法院和債權人會議的監督。在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后,法院認為有必要可直接將臨時財產管理人轉變為破產管理人。設立臨時管理人制度體現了對債權人利益的周密保護。一方面防止了債務人在破產案件受理后惡意處分財產,及時對破產財產進行監管;另一方面有利于債權人實現意思自治并對法院選任破產管理人的權力一種制度制約。
[1]陳榮宗.破產法EM].臺灣:三民書局.1994.148.
[2]王欣新,尹正友.破產法論壇(第一輯)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
[4]齊樹潔.破產[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5]葉軍.破產管理人制度理論和實務研究[M].北京:中國商務
出版社.2005.
[6]李曙光.關于新《破產法》起草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政法論
壇,2002(6).
[7]王利民.破產立法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J].法學,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