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虎 陳根祥 陳建新 周苗鋒
蘭溪市地處錢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部邊緣,位于北緯29°5′20″,東經119°13′30″,面積1310平方千米,屬東亞副熱帶季風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6oC,年平均降水1476.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64天,土壤主要有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個土類。本市是本省乃至整個南方棗主區之一。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本市的棗產業現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就其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1 發展現狀
1.1 原有以蜜棗加工為特色棗產業形勢嚴峻
本市棗產業原有品種以加工為主,棗業收入是棗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高糖食品萎縮,以蜜棗加工為特色的南方棗產業因此而面臨嚴峻挑戰。
1.2 鮮食棗產業發展迅速
原因:(1)我國南方棗區由于緯度和海拔的不同,較北方棗區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除個別棗樹品種外,在南方栽培的鮮食棗,其根系活動、生長及萌芽、展葉、開花、掛果等物候表現比北方要早,且鮮棗在南方落葉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大多地區降水較多,無霜期長,極端最高氣溫較北方偏低,極端最低氣溫較北方偏高,這都為鮮棗生產與品質的優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提。(2)優質鮮食棗產品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風味,良好的保健功能而受到市場睛睞,且由于我省經濟發展較快,消費需求大,鮮棗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3)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鮮食棗產業經濟效益可觀,農戶對發展鮮食棗產業具有很大的熱情。
2 存在問題
2.1?品種方面????品種結構欠合理,良種化觀念淡薄(圖一)。一方面,到目前為止,本市的主栽品種基本上以傳統地方品種為主(制干品種產量占90%以上),良莠不齊和品種退化現象嚴重;同時,對專用加工品種又缺乏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解決銷路問題。另一方面,鮮食品種的開發剛剛起步,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還未引起足夠重視。
圖一:棗樹品種構成
2.2?生產方面???? (1)在宏觀上,鮮棗生產的發展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一些地區搭乘“退耕還林”政策班車,很少考慮市場對鮮棗“量”與“質”的需求,不加選擇和不加規范的科學引種程序盲目擴大栽植面積,導致引種試栽失敗以致給棗農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2)由于普遍存在重發展輕管理現象,技術普及力度不夠,致使我市目前鮮棗平均單產很低,還不及規范化管理棗園的三分之一。(3)在加工方面,技術含量偏低,“小而全”和低檔次重復現象嚴重,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和名牌效益。
2.3?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方面????長期以來,在棗業發展中一直存在著重生產、輕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的問題。近幾年來,主栽品種和主導性加工品種類基本沒變,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產品所占份額很小。市場建設更是薄弱環節,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棗樹生產發展的瓶頸。這種瓶頸作用在棗加工品上已經顯示出來,致使局部地區和一些品種滯銷,價格波動很大,棗農和工廠增產不增收。
2.4無公害栽培方面
當前我市尚缺少對棗業無公害化綠色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監督,有關棗區鮮棗果品中各有關指標嚴重超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貿易的發展,這將成為制約剛發展鮮食棗產業又一瓶頸。
3 對策
本市在楊梅、大紅柿、枇杷等大宗水果產業發展較快(表一),而棗產業因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明顯滯后,針對該情況,其對策如下:
(1)因地制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棗樹品種和產品結構
一方面,面向市場,加強傳統制干產品升級和其它多種產品開發,實現產業深層增值,增加效益。如積極深開發目前市場新寵——南棗,其產品每公斤在200元以上。
另一方面,須加強對傳統品種選優、更新,形成制干以及早、中、晚熟鮮食品種的合理配置。如在實際生產中,對一些品種差的低效棗園,應及時通過高接換種進行結構調整。
(2)加強政府引導,為棗產業發展提供軟環境
通過政府制定、配套優惠政策為棗產業發展提供優良環境;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以協會等方式)提高新技術應用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培育企業的發展拓寬市場深層增值,增加效益。
(3)實踐科技創新,為棗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大棗樹生產實用新技術推廣普及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解決病蟲防治、棗樹豐產穩產等重大生產技術難題;形成一定的規?;洜I,并逐步健全產供銷服務體系;實行品牌戰略。
(4)積極推廣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與日俱增 ,無公害化綠色食品已成為市場新寵。因此,應積極研究、推廣無公害化栽培技術,加強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這樣,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棗果的質量,從而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切實增加農戶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本市棗業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本市棗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滿玲. 我國鮮食棗品種資源及分布研究[D].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碩士), 2006,(03) .
[2] 劉孟軍. 國內外棗樹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和建議[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0, (02) .
[3] 趙忠義,于德復,董書穎,盧明革,劉桂英,李春國. 棗樹優良品種引種及選擇試驗[J]. 遼寧林業科技, 2001, (01) .
[4] 劉孟軍. 棗產業發展趨勢與對策[J]. 北京農業, 2007, (28) .
[5] 袁亞宏,高振鵬,史亞歌. 我國紅棗的產業化開發[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S1) .
[6] 余艷鋒,鄧仁根,周開洪,周海波. 中國棗業貿易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 農業展望, 2008, (11) .
[7] 龔宇,邢開成. 認清棗業發展特點 推進產業經濟發展[J]. 農產品加工(學刊), 2005, (Z1) .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