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書倩
摘要:根據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職業發展面向和工作崗位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分析,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習實訓條件建設等方面進行闡述。通過校企合作,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成融教學、實訓、職業資格鑒定為一體的產學合作共贏,行業認可度高,社會輻射力強的品牌專業。
關鍵詞:專業建設;內涵建設;環境藝術設計;工學結合
專業建設的內涵和意義
專業建設是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就業率的基本保證。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教育部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度也日益增大,有利地推動了高職院校的基礎建設和教學內涵建設。教育部、財政部在2006年開始啟動的全國百所示范院校建設項目,進一步推動了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引領高職教育向縱深發展,專業的內涵建設放在了首要位置。
環境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相交融的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涉及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各個領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中不可替代的專業。它涵蓋了室內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等多個方面。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和生存空間的不斷重視,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目前國內已有100多所高校開設環境藝術專業,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性專門人才。要想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更上一個層次,因而在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涉及專業建設的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模式、實驗實訓條件等主要內容上還需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改革和深化,專業內涵建設才會有新的突破。
環境藝術設計品牌專業建設思路和方法
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內涵如上所述,涉及到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團隊和實踐教學條件的建設。提高對專業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專業教學團隊、實踐教學條件等方面切實加強建設,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學建設和改革的首要任務。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人才培養模式影響著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因而加強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和改革是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應首先解決的問題。現階段世界各國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管是德國的“雙元制”還是日本的“三明治”形式或者美國的DRE(校企結合式),其核心就是工學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其產生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模式還存在許多問題。明確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尋找適合行業對專門人才的培養方法和模式是深化專業建設的一個關鍵。
2、根據行業發展趨向來細化專業方向
環境藝術設計屬于實用藝術設計范疇,工作崗位設置多樣化,實際工作任務包含藝術創作、工程管理等多個方面內容,因而采用大基礎(藝術基礎)逐步過渡到小方向(專業方向)的教學方式能夠適應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要想培養出來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順利就業,就必須使專業與職業有機對接。根據行業企業的職業分類和崗位特點,著重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與職業崗位的關系,分析行業企業相關崗位工作內容、專業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以及職業崗位與專業內涵的關系,結合行業的發展趨向細化專業方向,使專業方向與崗位對接,為學生的就業創造良好條件,逐步達到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要求。
3、專業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包括的是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具體課程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反映著人才培養模式,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實現,在建設時應符合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規律,遵循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學習內容和職業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在具體課程的改革中,重點關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點,課程改革不是修補,也不是推翻,而是傳承和發展,需重新定位、重新設置、重構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即是學生體驗環境藝術行業工作流程的實際過程,通過這個學習過程來完成工作崗位點所需的專業知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以“項目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為基礎,實施“項目+主題、實際工作環境、團隊合作、頂崗實習”的教學改革,讓學生進行一個個完整的、綜合性的工作任務。
4、優質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由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以及行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者。在教學活動中,合理調配教學團隊資源是順利開展項目教學的充分保證。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和實際經驗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團隊內職稱、年齡、學歷結構,更重要的是關注專業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環境藝術設計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所屬行業發展迅速,為適應行業發展特性,專任教師應積極參加行業專業研討會,并參與社會實踐。聘請的兼職教師和行業專家需進行多方面篩選和有效管理,他們將項目、最新的施工工藝、設計風格、管理方式和工作要求引入課堂,參與專業課程的全程教學活動,這樣組合的教學團隊才能在項目教學中發揮各自的作用,保證教學質量。
5、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 [1] 而要想保證教學質量,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是基礎。與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的外部環境不太理想。大多數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愿意接受學生實習的企業很少,而政府對職業院校辦學經費的投入也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就只能靠學校主動與外界聯系,利用專業優勢尋找企業支持,建立多個校外實訓基地,讓企業優先錄用對其企業發展有用的人才,使學校和企業形成一種穩定的互惠互利機制,真正達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目的。同時加大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的建設,建立多功能一體化的校內實訓基地,滿足生產性實訓的要求。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引企入校,與企業共建工學結合的具有真實工作場景的校內實訓基地,完善“項目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達到“崗位對接”的教學目的。
結束語
我國高職院校大多有自己的主要服務面向,與行業企業或區域經濟有著較多聯系,要想在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辦學特色才是關鍵所在。學校的特色是靠專業來支撐的,如何使專業更有特色更有發展潛力,不斷深化專業品牌建設至關重要。專業建設的成就不僅對學校的辦學特色產生重大影響,更是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對社會是否有用。面對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還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在交流中逐漸充實,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教育體系,只有擴大交流,奮起直追才能適應歷史的潮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增強專業特色,也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增添新的亮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