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清
摘要:本文對變譯理論體系及其研究狀況進行了分析,然后從變譯理論與建立中國特色譯論、范式轉換視角下的變譯理論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變譯理論;科學翻譯;范式
一、變譯理論體系及其研究狀況
“變譯”一詞早有翻譯學者使用,但所指并非黃忠廉所說的理論體系。胡庚申是在論述英語即席口譯時如何處理漢語口語中常見的詞語重復現象時提出“變譯”的,與“簡譯”相對,同時提出的還有“省譯” 、“對譯”等術語。趙俊華在探討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的問題時也用到了“變譯”這個詞,是作為“引變翻譯”的縮略語使用的。
作為系統理論的變譯理論,其提出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目前也還在發展完善中。主要見于黃忠廉的論文及著作。該理論的提出,首先是來源于翻譯實踐,具體說就是科技翻譯實踐(國外信息開發),同時與文化轉向及功能翻譯理論的發展趨勢相吻合。
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黃忠廉教授無疑屬于“青年翻譯理論家”,這使他既有新的視野(除蘇聯外的更多外國譯論在二十世紀后二十年被大量介紹到中國),又有旺盛的創新能力。從他的著作可以看出,黃忠廉曾做過大量的科技翻譯工作(國外信息開發),這使他可以從非文學翻譯的角度來審視翻譯理論問題,而非文學翻譯。
最早是在1999年的幾篇論文中,黃忠廉呼吁重視變譯的研究。在幾次翻譯研究會上(如1997年北外國際翻譯學術研討會,2001年青島全國譯學學科建設研討會,2003年武漢全國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研討會等)介紹了自己的理論構想,受到了楊自儉等老一輩學者的鼓勵(當然也有很多反對意見)。之后出版了《翻譯變體研究》一書,由于種種原因并未使用“變譯”這一術語。之后在2002年,黃忠廉集中發表了大量論文,在各個外語類核心刊物上明確提出變譯理論并大力推介。該年還出版了《變譯理論》一書。此后黃忠廉對于變譯理論的思考和完善補充一直沒有停止,并于近年總結提煉出了“翻譯變化論”的觀點。
同時,各青年學者及研究生對變譯理論的研究也大量增加。從關聯理論、功能翻譯理論、描寫學派、目的論、信息論、語言適應論、哲學闡釋學、女性主義、新聞傳播學、口譯、翻譯教學、文學變譯、文化變譯、詩歌翻譯、實用文體翻譯、旅游翻譯、影視翻譯、廣告翻譯、新聞翻譯、菜單翻譯等各個角度探討變譯理論的特點及應用,對變譯的忠實性、規定性、譯者主體性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但同時,對變譯理論的質疑之聲一直不斷,除了在學術會議上的反對聲音(“全譯還沒學好,學什么變譯!”外,還有多位學者以論文的形式提出了不同意見。主要有徐朝友的《“變譯理論”的兩大問題》一文,對此黃忠廉予以了回應和解釋。此外王克友反對將編譯、變譯、闡釋等歸結為翻譯,認為應嚴格分開。方夢之則認為“變譯理論”將本來分散的譯文形式串成了有機的整體。
總的來說,變譯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三個特定、一對范疇、七種手段、變與化等。三特定是指變譯的定義:譯者根據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一對范疇指全譯與變譯。七種手段即指變譯定義提到的七種。變化觀是結合變譯理論與錢鐘書“化”的理念研究出來的“變”與“化”的共存觀,包括以變通為核心的變譯觀和以轉化為核心的全譯觀。
二、變譯理論與建立中國特色譯論
在中國譯壇,一直不乏反思中外譯論關系的觀點。從上文中青年學者對變譯理論的研究現狀也可以看出:國外譯論充斥。但凡進行研究,往往首先要從國外搬來一個理論,拿來一個主義。至于其是否完全有道理、是否適合漢語翻譯的實際、研究是否有意義,則一概不論。有鑒于此,不斷有學者呼吁建立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對此,有很多學者予以回應:外國譯論不是引介的太多,而是太少。筆者認為,中國特色譯論與西方譯論應該是并行不悖的關系。但應該有重點的轉移。應該給中國學者提出自己的譯論提供土壤,而變譯理論即是這樣的植根于漢語翻譯實踐、由中國學者提出的原創性研究。
事實上,關注科技翻譯的變譯理論填補了一大空白,因為文學、學術翻譯外其他題材的翻譯一直未得到足夠重視(廖七一),有也多停留在技巧和文字的經驗總結層面,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而變譯理論是中國譯論發展新邁出的一大步。從佛經翻譯的“案本求信”、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傳神”、錢鐘書的“化境”說、張今的“真善美”、劉重德的“信達切”、許淵沖的“優化論”(競賽論)等,中國譯論碩果累累。不過從歷史來看,中國譯論的成果以經驗居多,系統、完整的理論性貢獻乏善可陳。
自董秋斯50年代時提出建立中國的翻譯學以來,理論成果層出不窮。除大量圍繞“信達雅”展開的深入研究外,劉宓慶的《當代翻譯理論》和黃忠廉的《變譯理論》是中國譯論在系統理論層面上最重大的兩項研究成果。二者雖然都有缺陷,但通過詳細的研究論證,提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西方翻譯理論異彩紛呈并被大量譯介到中國的同時,這兩本著作也綻放出了中國特色譯論的奇葩。其實,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楊自儉在中國譯論的構建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基本都為論文形式)。
三、范式轉換視角下的變譯理論
譯界的主流觀點是翻譯理論在20世紀之后先后發生了文藝學派到語言學轉向,到文化轉向,再及哲學模式和其他。以此為參照系對變譯理論作評價,它便因無法歸入一類而不入流了。甚至科學翻譯也根本未被納入翻譯理論主流中。這時中國譯論界文學翻譯研究和非文學翻譯研究之間比例失衡的一個縮影。據《中國新時期翻譯研究考察:1981-2003》一書統計,20余年間的2萬多篇翻譯論文中有關文學翻譯的占一半,專著占近30%。比例遠高于其他方面。
但對于范式轉換這一說法,國內外都有學者提出了反思。認為應注意范式轉換(paradigmturn)與視角轉換(shiftingviewpoint)的區別。
事實上,經歷了20世紀幾次大的范式轉換后,如今新的范式的大轉換已不可期,但視角轉換則應該百花齊放,而且已經進入了這樣的群芳爭艷的階段。變譯理論即為其中一朵。
四、總結
變譯理論力求轉變譯者的思路,脫去枷鎖來跳舞。對上個世紀以來人們“忠實第一、求全責備”的翻譯標準提出了反思。變譯理論就如同作文考試中的詩歌,但遠未達到“詩歌除外”的高度--作文寫作,詩歌除外的原因一來是不好評判,難以制定明確的評判標準,二來是不能保證作者的才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完全發揮出來。因此作文考試要注上“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變譯理論與此很類似。變譯的好壞也不易評判,不容易制定操作性強的明確標準,而且受材料領域等因素影響,譯者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完全發揮,因此在翻譯實踐中,翻譯考試中,變譯并不是參考答案之一。但翻譯中的變譯還達不到寫作中的詩歌除外那個高度———“變譯除外”都不用寫在試卷上,因為大家都知道變譯是除外的。
變譯理論是對傳統譯論的一種解構,指出五四之前的翻譯活動大部分都屬于變譯。五四之后,開眼看世界的國人大增,英文水平高的人也大量增加,人們開始追求全譯,翻譯不準確的地方很容易就成為眾矢之的。變譯理論的核心在于解構全譯理論的主流地位,質疑其合理性,具體地說是解構“信”“、忠實”、“等值”“、等效”。變譯可謂譯界的火柴與菜刀:燒掉全譯的霸主地位,砍掉全譯黑社會的老大。它認為,21世紀信息量劇增的現狀要求我們回歸變譯,再一味追求全譯已不現實,因為全譯難以應對多種翻譯需求。
但總的來說,變譯理論對傳統譯論的這種解構更多的是一種思路上的貢獻,而不可能成為譯論的主流。對于變譯研究成為與全譯平等甚至高于全譯(時代的要求)這種倡議,不可能實現。不過,這并不是說變譯沒有發展前途。變譯在成為傳統譯論的補充這方面有極強的意義,填補了一大空白。變譯理論若將自己放在全譯理論的參照下,將會得到更多的認同和響應。不能將變譯放在與全譯完全相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變譯”與“簡譯”:重復詞語的口譯方法[J].上海科技翻譯,1989(4).
[2]趙俊華.古文變譯推敲[J].東吳教學,1989(6).
[3]黃忠廉.翻譯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5]黃忠廉.翻譯變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田傳茂.加強變譯理論的研究和宣傳[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