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域是港口城市重要的資源,但目前由于城市迅速擴展、用地空間日益緊張等原因,眾多港口城市對海域進行大面積圍填海,對海域資源利用粗放。本文針對海域資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提出城市相對科學的用海策略。
【關鍵詞】:港口城市用海策略
1城市發展的向海性
1.1城市定位凸顯向海性
港口城市基本均因港而起、因港而興、因港而強的發展脈絡。港口與海洋成就了眾多城市,如新加坡、陸特丹、橫濱、我國東部一系列沿海城市等。港口城市均在向海謀求發展,城市職能由普通“港口、工業、旅游”城市到“航運中心、外向型經濟中心”等轉變,體現了港口與海洋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
1.2產業發展戰略呈現出明顯的向海發展
港口城市均在圍繞港口大力發展沿海經濟。浦東新區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一軸三帶”的產業發展格局,其中“一帶”濱江沿海發展帶,是全市沿長江和東海岸線的重要區段。以外高橋海港、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南匯新城為核心,重點發展與航運中心建設有關的航運、貿易、物流功能,旅游休閑產業及重裝備、航空等先進制造業,是浦東新一輪發展的產業延伸區域、功能輻射區域和戰略承載區域。天津濱海新區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目標,成為港口城市標志區和新型消費熱點區。發揮海港、空港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和內陸無水港建設,提升國際航運和國際物流功能,成為高度開放的世界一流大港和中國北方大型航空樞紐港。依托海港物流區、中心商務商業區、濱海旅游區等,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現代化港口城市標志區和重要的區域服務中心。
1.3濱海地區成為主導城市空間格局的中心
眾多港口城市形成了以沿海地區為主導的城市格局,并且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仍在加強。天津提出發展中心漁港、濱海旅游區、東疆港區、海河外灘四大游艇俱樂部,建設海上休閑總部。未來新區中心于家堡位于濱海地區。浦東新區中心陸家嘴既濱海又濱江。大連正在通過搬遷改造,打造東港城市CBD,將城市中心進一步向濱海區遷移。
2國內圍填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2.1國內圍填海趨勢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圍海造地約12000km2,過去50年全國圍海造地的速度每年約為200km2。圍海造地不僅緩解了我國土地資源緊缺矛盾,拓展了幾千萬人口的生存空間,同時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年沿海城市填海熱潮更是如火如荼。唐山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城市發展重心向曹妃甸南移,曹妃甸需填海建設的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1]上海臨港新城開發中,總計需要填海20萬畝,即133.3平方公里,僅填海所耗費的成本就高達400億元。[2]青島膠州灣面積從1928到2003年減少200平方公里,早期用于養殖,后納入規劃用于城市建設用地。[3]大連在用海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填海規模控制在350平方公里。
2.2圍填海帶來的問題
圍海造地帶來的問題主要有:自然納潮空間區域大大縮小,灘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的空間,加大了潮災的隱患。如膠州灣納潮量由1935年的11.8億立方米減少至現在的7億多立方米,減少約三分之一[3];生物多樣性下降,不少棲息地動物和植物滅絕,生物物種遷徙,尤其在河口相當一段空間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變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河床淤積,影響泄洪安全;海灘和沙壩消失,海浪對沿海地區的沖擊會進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現象會更加突出。
3城市用海策略
3.1正確把握發展階段,科學調控用海尺度
縱觀日本、荷蘭等國家的用海史,有成功的一面,但幾乎均包括對海域環境的破壞后再修復,沿海城市應避免走先破壞、后修復的道路。城市未來圍填海應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于不同時期,做好不同的用海預留。海域利用應本著開發與保護、集約節約利用的原則,充分體現土地經濟、區位經濟。在海域主體功能區劃的框架下,特別是工業岸線和港口岸線,應科學合理盡其用。提高單位面積的用海收益和圍填海門檻,忌大面積、無序圍填海。在圍填海時,應以人工島式、自岸線向外延伸為主;在布局上,工程項目內部大多采用水道分割,不進行整體、大面積連片填海;在岸線形態上,采用曲折的岸線,少采用截彎取直的岸線形態。
3.2建立全市海域分區管理機制,編制科學的用海規劃
城市應實行海域分區管理,形成科學有序的海洋開發利用秩序。
從城市全局角度制定沿海地區發展的總體規劃,首先劃定用海區域和保護區域。用海區域中,首先制定岸線和灘涂利用控制計劃,提出受損生態系統修復和恢復方案。其次,在用海區域中劃定一些重點發展地區,明確整體功能定位。對重點發展地區,如一些布置有產業帶的較大海灣,做系統的總體空間規劃,包括相互銜接的城市總體規劃、海灣發展規劃和海洋功能規劃等。這一層次的規劃把一個地區的海岸劃分成若干個基本功能岸段,并明確岸線及其臨近海域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其引導下,圍填海項目會根據自身用途選擇對應的基本功能岸段,進行空間布局。對于基本功能岸段內的圍填海項目進行平面規劃,設計項目的布局與形態。在其指導下,進行海岸形態與功能布局設計,實現項目對海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與其他項目之間的功能協調。
3.3加強論證,嚴格審批,采用相對影響較小的圍填海方式
圍填海時,應論證海底海岸的地貌變化,論證工程區潮流、沿岸流質量及毗鄰海域生物棲息地的演化以及生物量的損失,論證海底地質構造和地層穩定性。
在進行圍填海時,采用多突堤式、人工島式、區塊組團式等對海域影響相對較小的方式。
多突堤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使用自然岸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新形成土地的人工岸線。除海域條件不適合的地區外,可修建多個向海里突出的海堤,再向堤兩邊填海。這樣填出來的陸地是一個樹枝狀的半島,增加了海岸線的長度。
人工島式的圍填海造地,通過橋梁和隧道的方式連接人工島與陸地,可以獲得與延伸式圍填海造地同樣便利的交通條件,在海域條件適合的地區,采用人工島式圍填海造地應作為首選方式。人工島式圍填海便于避開生態敏感區,在一定程度上能維持水體交換和海洋生態系統,為海洋生物活動留下通道和空間,對海洋環境影響相對較少。
區塊組團式圍填海造地方式適于面積較大、用途多樣性的圍填海造地項目,即:根據用途需要,必須利用岸線的部分,采取多突堤式圍填海方式,可以不利用岸線的部分,采取人工島式的圍填海方式。將多突堤式圍填海和人工島式圍填海合理組合,可以實現上述兩種圍填海方式的優勢互補。
4、結語
海域資源是濱海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城市在利用海域資源時,應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科學規劃,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留有余地。
參考文獻:
[1]曹妃甸等地土地資源利用的啟示,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810/2008100613354277.htm;
[2] 上海市建設“臨港新城”相當于再造5個“澳門,http://city.finance.sina.com.cn/city/2006-10-30/75951.html;
[3]見證今昔膠州灣,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04/24/content_8358558.htm;
祝翔凌(1979——)女,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體規劃研究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