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旋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工業廠房抽柱改造設計與施工的工程實例,主要介紹了工業建筑抽柱改造設計的施工工序、要求及安全控制方法等。
【關鍵詞】工業建筑;抽柱設計;施工技術
引言
當前,大多數工業企業在考慮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需要對建筑用房進行改造時,一般都會想到通過抽除某些樓層的柱或墻來擴大使用空闖,這種方法就稱為抽柱改造,它在目前的對工業建筑的改造中被應用得最為普遍。
一、工業建筑抽柱改造的環境分析
被改造的工業建筑一般都是既有建筑,具有穩定的承載結構體系。改造將破壞既有傳力結構體系,通過新增結構構件再造承載結構體系。改造建筑現場空間有限,并受到工藝,設備的限制,再造結構體系的幾何尺寸,形狀必須適應環境建造,導致再造后的承載結構體系不能完全滿足新設計結構標準,是非標準結構體系,包括結構形狀、尺寸與支改造建筑實施過程的形狀隨時間變化,最終改造產品是確定性結構體系,可以按現行設計規范設計過程產品是時變性結構體系,必須按實施過程和時間,滿足《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2001)的規定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和必要時的正常使用狀態驗算,其設計驗算結構按時問凍結法,將施工過程時變結構簡化為最危險的幾個狀態的典型結構。
二、工業建筑抽柱改造設計
某工業廠房為兩跨不等高廠房,因生產工藝革新,需要將中列立柱的12 m混凝土托架拓展為18 m跨。由于生產過程的連續性,改造要求少停產、不停產實施。顯然,設計施工方案的原位施工性能至關重要,必須在滿足企業生產工藝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對原結構和生產的影響以及施工方便性,選擇安全經濟的結構設計與施工方案。
由于受現場條件限制,改造期間的工業建筑結構是隨現場環境條件而逐漸變化、逐漸完善的時變結構,因此,廠房結構改造涉及改造最終產品的結構設計和施工過程設計?;诠I建筑改造環境條件,在調查研究現有結構狀況基礎上,本文分析研究了其設計施工技術,提出了原位制作18 m托架,然后抽柱的設計施工方案。下圖2.1為該工業廠房的局部示意圖。
圖2.1 某廠房平面局部示意/mm
(1)抽柱后的18 m托架結構形式選擇
現有12 m通道處,支撐屋架的為12m鋼筋混凝土托架(圖2.2)。原12 m托架不能拆除,所以設計利用原12 m托架改造為18 m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組合托架(圖2.3)。
圖2.2 12 m鋼筋混凝土托架/m
圖2.3 18 m鋼筋混凝土與鋼組合托架/m
(2) 18 m鋼筋混凝土與鋼組合托架設計
設計利用原12 m鋼筋混凝土托架,通過外包鋼的方式形成鋼筋混凝土與鋼組合18 m托架。18m托架理論計算模型為鉸接桿系模型 (圖2.3)。但由于該改造結構為型鋼與原鋼筋混凝土結構組合,支座制作現場實施,由此帶來模型的不確定性,為控制由于模型不確定性帶來的巨大風險,其設計采用最不利準則:設計模型=MAX{模型1,模型2,……模型n}。
三、施工工序要求與控制
3.1 施工工序要求
施工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依次進行基礎加固。柱間支撐移位、柱擴截面加固、托換粱施工、柱切除等工序施工。托換梁施工是本工程的難點。由于托換梁是后加的,需待托換梁施工并能夠完全承載時方可切除。施工托換梁時,梁縱筋、吊筋及預應力束均須穿過帶抽立柱。由于穿孔鋼筋較多,如一次性鉆孔將對帶抽立柱處截面造成較大的削弱。所以,在施工時采用分批跳躍穿孔植筋的方法,即按設計鋼筋位置在柱側面定位后,按每批3—4根進行穿孔植筋。鉆孔時應跳孔進行,并立即穿過鋼筋,鋼筋穿孔后用植筋膠灌實,待植筋膠養護期滿后再進行下一批植筋。托換梁縱筋穿過帶抽立柱,兩端鉆孔植筋干相鄰的加固柱中。如果三根柱上相應的鋼筋孔位不在一條直線上,則只能采用三根柱分別植筋并焊接的方法,必然影響托換梁的受力性能。本工程對鋼筋孔進行了精確定位,實現了梁底縱筋連續無焊接。體外預應力施工要求比較高,施工時應嚴格遵守預應力張拉安全操作規程。此外該加固改造工程尚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粱上鉆孔采用取芯鉆孔,孔徑為60mm;
(2)粱上鉆孔時應先測出粱內鋼筋的位置,這樣可以避免割斷鋼筋;
(3)張拉采用一端逐根張拉,群錨體系,張拉時應注意在粱兩側均勻張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偏心;
(4)工工序應該為先張拉鋼絞線,然后再抽掉柱子。
3.2 抽柱改造施工控制
該工業廠房的建筑抽柱改造施工要嚴格按照施工工序要求,控制結構安全。
1、施工過程
(1)根據廠房改造的需要,首先要加固丙01線、丙04線立柱。
(2)做施工不完整托架及03線屋架臨時支桿,如下圖3.1所示。
圖3.1制作不完整的18m托架
(3)截丙03上柱,完善托架,成帶臨時支桿托架,如下圖3.2所示。
圖3.2 帶支桿的18m托架
(4)卸載拆除臨時支桿,18 m托架承受荷載(圖3.3)。
(5)拆除吊車梁后截丙03下柱。
(6)安裝18m鋼吊車梁。
圖3.3 承載的18m托架
3.2 施工過程設計
施工過程設計計算模型如圖3.4。采用前述設計施工方法,該項目施工完成后實測18m托架最大變形2mm,小于理論值5.9mm,達到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要求。一年來的使用表明,該工業建筑抽柱改造效果較好。
圖3.4 施工過程計算模型
四、結束語
工業建筑抽柱改造是集設計與施工一體的工程技術,需要從最終建筑產品設計和施工過程設計兩個角度進行控制。在利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選擇可行的設計、施工方案。工業建筑抽柱改造施工過程是時變結構,選擇最不利的結構狀態、最不利荷載組合控制;工業建筑抽柱改造最終建筑產品設計,考慮現場制作的非標準支座類型,選擇最大荷載效應的結構模型分析。
參考文獻
[1]朱伯龍,劉祖華.建筑改造工程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光遠.變結構力學[J].土木工程學報,2000,33(6).
[3]申躍奎等.某重型工業廠房的抽柱改造設計.建筑結構,2005,35(10).
注:文章內所有公式及圖表請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