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翠華
摘要: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園林是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該文提出了濕地園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濕地園林內涵,結合時代要求,總結了濕地園林的創新意義,并以廣州市為例,進一步說明濕地園林在建設城市大園林、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濕地 濕地園林 南沙濕地公園
1濕地與濕地園林
1.1?濕地及其功能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分布廣泛、種類多且類型間的差異顯著。目前一般采用《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即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位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
1.2?濕地園林的產生及其內涵
人類起源于水,在其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中,留下了離不開水的痕跡,近水、親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與自然對話最常用的“語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為園林游樂的內容。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幾乎是“無園不水”,故有人將水喻為園林的靈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隨地作低平”等,都成為了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規律。
濕地園林(Wetland?Landscape?Architecture)即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濕地園林發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
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濕地園林還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城市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兼顧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以景觀(視覺美感)設計為主,再現自然山水,可以說,它們只是濕地造園的一部分。
對城市的濕地區域根據其自然屬性進行的園林綠化,即城市濕地綠化。濕地是城市土地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沒被認識,所以,濕地的園林綠化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伴隨著城市大園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城市濕地綠化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締造優美自然和諧的城市環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大有可為。
2濕地園林的創新意義
2.1?濕地園林新增綠地,提高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
濕地園林可新增綠地。例如,一些視覺質量較差和培植條件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區、灘涂等濕地,以往不被重視,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陸地后再進行園林建設;濕地園林則要求對這些地方根據其自然生態系統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園林建設,這樣既可節省建設資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觀。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全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因為全球生物物種和生態類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減少,保護生物多樣性已上升到保護人類自己、保護地球的戰略高度。濕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也就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2.2?濕地園林是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重建和恢復的一個新途徑
濕地生態因子具有強烈的異質性。例如年內豐水期和枯水期,水位變幅大,而且年際間也不相同,所以濕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濕地約有8.6×106km2(約占地球表面積的6%),其中約56%的濕地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區域。以往人們并沒有認識濕地的重要功能,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全球約80%的濕地資源已喪失或退化,嚴重影響了濕地區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了有關研究和實踐,以保護自然濕地并恢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我國雖然起步晚一些,但發展步伐很快。
濕地生態系統的重建和恢復是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10~11]。對破壞嚴重的濕地,通過園林綠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濕地植被的恢復。在多種重建和恢復方法中,濕地園林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必將受到重視。?治理環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濕地綠化就是一項極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
濕地素有“自然之腎”之稱,濕地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方式凈化各種污染,人們利用濕地這一功能設計出多種人工濕地[11]。人工濕地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和較強的生態功能,在城市景觀水域的設計、控制景觀水域富營養化以及凈化各種城市污水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3?濕地園林豐富了大園林的內容
過去,濕地大多沒有按照其屬性進行園林綠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備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所以其園林綠化對象主要是針對陸地的,而濕地園林直接將濕地與園林建設聯系起來,使大園林明確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中的兩大生態系統(陸地和濕地),也拓展了園林理論的研究范圍。
城市濱水區的復興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這些城市濱水區域的整治和建設,首先需要按照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對建筑和園林進行規劃。從中外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這些地方不僅需要草皮、大樹、彩磚,更需要根據濱水區濕地生態和歷史文化等特點進行園林綠化:種植水生濕生植物,營造濕地生態和人文景觀,充分發揮濱水濕地區特有的生態和景觀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4?濕地園林塑造城市園林綠化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從北到南地跨溫帶、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從西向東地勢逐漸降低,降雨、濕度等自然條件明顯不同,加上城市園林發展的基礎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城市園林應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園手法和園林植物品種相對單調等原因,城市園林綠化的外貌卻有趨同勢態。
3南沙人工濕地
游覽區地處出海口珠江西岸。圍墾公司經過20多年的圍墾和經營中,保持了農耕水養的產業結構,土地原始狀態良好,生態環境得到妥善保護。放養魚蝦蟹,種植蓮藕、香蕉、甘蔗,碧水藍天,滿目青翠。在19東圍約200公頃的游覽核心區,種植有成片的10多個品種的紅樹林、蘆葦,吸引各種鳥類在這方樂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難得一見的鳥類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絲光掠鳥從北方飛來越冬,有24 種上萬只鳥類在此棲息覓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鷺、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等野鴨成群、蒼鷺佇立。以吸引多品種和多數量的飛鳥在公園內覓食、棲息、繁衍,以種植紅樹林維護生態,以種植蘆葦形成一個上千畝的蘆葦蕩,以大面積種植觀賞性荷花,形成壯觀的荷景,以開挖約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宮。在這里游覽,可享受 “曲水蘆葦蕩,鳥息紅樹林, 萬頃荷色美,人鳥樂游悠。”的境意。
結束語
濕地園林是一個全新的園林類型,不論是建園理論,還是應用技術,都還不夠成熟,有待于廣大的園林工作者重視和完善。相信結合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現代生態學理論、時代要求以及歷史文化特點,濕地園林定會成為21世紀風景園林事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當前國內外城市進行生態重建,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保護和利用水生濕生植物及其生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認為,建設濕地園林是城市生態重建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此外,通過濕地園林建設,能緩沖城市硬質景觀的壓力,滿足人們親近、回歸自然的需求。試想人們在緊張生活之余,留戀于水天之間,徜徉在陽光余暉之下,無疑是心曠神怡的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