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蘇漢
摘要:濕地旅游開發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支撐下,從保護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入手,充分發揮濕地綜合功能,探索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對策,以促進濕地建設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文章以張掖市地區濕地旅游開發為例,立足于生態學、經濟學、旅游學、社會學等學科交叉與整合的背景,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調查研究法等方法,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城市旅游產業環境,提高溫地空間景觀質量,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將促進濕地建設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使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協調發展,提升濕地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學地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利于濕地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城市建設。實現濕地綜合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濕地旅游作用 保護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同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機的出現,使人類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而濕地公園在改善生態、涵養城市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開發建設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活密切相關,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可提高人類的生態保護意識,并有效地促進生態旅游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進步及和諧發展。傳統的濕地包括咸水濕地、淡水濕地、潮汐濕地等很多不同的類型。濕地生態旅游研究在中國資源雖處于起步階段,但已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濕地在旅游的區域分配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全國不僅有以濕地為主題的濕地公園,還有數不清的以濕地為主體的旅游景點,發揮好濕地在旅游產業中的優勢,可以很大的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和革新。
研究區域簡介
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位于張掖市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地處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豐富的河流、草本沼澤、濕地草甸等天然濕地資源。所具有的濕地包括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公園內濕地植被豐富,原生態特征園為旅游者提供基本食住,是目前中國與城市相連的規模最大、鳥類和動植最豐富的城市濕地。
從研究內容看,研究重點大多集中在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濕地生態旅游產品的策劃以及濕地生態旅游大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且尤以河口濱海型和湖泊河流型富的旅游資源與獨具區域特色的濕地旅游資源構成了濕地生態旅游地為重點,。針對目前對濕地公園建設方面理論方面且多種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國家級文化中心,具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從保護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入手,分析其發展有多彩的民間文藝和異趣的民間風情,源遠流長的內外部環境,探索促進濕地公園建設以及生態旅游與現代化大都市的融合是香港獨具魅力的文化資源,享持續發展的對策。通過發展濕地生態旅游,充分利用地區各種優勢品牌,使之無可替代的區域文化品牌,從而充分發揮濕地綜合功能優勢,聚集資源優勢,實現濕地保護區內源。植被恢復與保護與水資源良性循環,促使自然資源與新能源資源協調發展,達到濕地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濕地的開發
2.1積極發揮地理優勢
而那些生活在城市快節奏中的人們就是旅游的主體。由于上述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游的地點越來越接近大自然,他們會選擇去鄉村,去田野,去農場,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來放松自己的心情。所以對于旅游地點的選擇也趨于個性化。而擁有大片濕地的原生態旅游景點就成了人們必然的選擇,國內像桂林,云南等自然風景優美的旅游景點每年都是人滿為患,濕地是最原始的地球生態區域,同時也成了各大旅游景點吸引游客的一塊金子招牌。
2.2、開發豐富的自然資源
濕地系統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中國魚產量和水稻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濕地提供的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濕地動植物資源的利用還間接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中國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生產在相當程度上要依賴于濕地提供的自然資源。在旅游景點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產品,加上在旅游景點所產生的附加值,其經濟價值可以預想是相當可觀的。
2.2.1植物資源
水系的沿岸迎水面往往主要栽植護岸擋浪耐水濕的柳樹、水杉、池杉和杞柳、紫穗槐等喬灌林木,包括大量農田,以溝渠路為框架,栽植楊樹林網。濕地資源豐富,為多種水生植物繁衍提供優良生境條件。浮葉水生植物有芡實、野菱、荇菜等;浮水植物有浮萍、紫萍、滿江紅等;沉水植物有孤尾藻、黑藻、金魚藻、茨草、金魚藻等;挺水植物有蘆葦菰、蓮蒲等.,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蘆葦達,蓮藕,等等。
2.2.2魚類、軟體類、環節類
湖水生植物茂盛,魚業資源豐富,在國內常見有鳊、草魚、翹嘴紅、白魚、鯉、鯽、黃鱔、魴、鰻等,銀魚,這些魚種肉質鮮美,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樂此不倦。軟體類有螺、蝸牛、河蚌等;環節類有蚯蚓、水蛭,有些還有藥用價值。
2.2.3飛禽走獸
廣闊眾多的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不僅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物種貯存庫,包括各種飛禽走獸。而濕地系統則為這些生物提高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而這些飛禽走獸除了保持生物多樣性之外,同時可以建立自然地動物園,來人們觀看以此來獲得經濟效益。
2.2.4利用濕地水系發展交通
提供水運,緩解旅游交通帶來的壓力。濕地能夠提供多種能源,水我國沿海多河口港灣,蘊藏著巨大的潮汐能。從濕地中直接采挖泥炭用于燃燒,濕地中的林草作為薪材,是濕地周邊農村中重要的能源來源。濕地有著重要的水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此。
2.2.5環保作用
濕地系統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統,其中的水生物可以對大地的水系統進行凈化,一些微生物也可以起到分解有機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可以為濕地系統中的生物提供食物。
2.3、開發旅游價值
與以往的旅游目的不同,現在很多人旅游的目的變成了放松自己、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享受生活。游客多希望能在山水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寧靜與安詳。因為在一段時間的繁忙工作后,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接近最本真的自然能讓他們的身心得以放松,眼光得以開闊,見聞得以增長,人生得以豐富。在迷人的山水和朋友般的友情中去體會生命力、創造力的迸發,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真、善、美。這種體驗,將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原生態的濕地區無疑成了最好的選擇。
還起到了氣候調節器的作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發揮著積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旅游產業中濕地的上述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對于社會民生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4、發掘自身的文化品牌
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中華長河五千年歷史,可以說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以張掖市為例,張掖市是文化底蘊豐厚而且多種文化融合的城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彩的民間文化和意趣的民間風情,源遠流長的思路文化和黑河文化是其獨具魅力的文化源泉。
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濕地的保護
濕地是一種極易被破壞的自然資源,而且一旦被破壞就很難在恢復,或者要恢復就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和財力,所以在開發濕地旅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可持續的發展,注重對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旅游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游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游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游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3.1加強對游客的宣傳教育
大力提倡不亂丟垃圾,教育游客不要隨便地將包裝紙扔在地上,不要隨意損壞相關的旅游景點的景物。嚴格禁止工廠背地里卻把污水、廢水偷偷地源源不斷地排入濕地的水系,違者處以罰款。通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制定法律強制條文來保護濕地系統。
3.2修建防護措施
在國內很多旅游景點都有一些針對游客的防護設施,比如一些防護柵欄,玻璃防護墻,這樣可以隔絕游客與一些需要特殊保護的文物的近距離接觸,避免游客的破壞,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
結語
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濱海的沙灘、海水是重要的旅游資源,還有不少湖泊因自然景色壯觀秀麗而吸引人們向往,辟為旅游和療養圣地。滇池、太湖、洱海、杭州西湖等都是著名的風景區,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旅游是很多城市的支柱產業,很好的了解濕地在旅游產業中的優勢作用,可以更好的開發旅游資源,保護旅游資源,將旅游資源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產生更大更廣的經濟效益。無論是從人文角度還是從社會經濟角度都是很重要的工作,文章用更全面的視角深刻剖析了這個問題。充分闡述了濕地的旅游經濟,生態及諸多作用。
參考文獻
[1]陰三軍.濕地公約[N].大河報,1999—11—16(16).
[2]郝常偉,邢鐵牛,卓衛華,等.大自然不能沒有健全的“腎”[N].大河報,1999—11—16(16)
[3]刀曹國新,‘我國旅游商品市場的問題及癥結》,北京,‘商業時代》,2005.26,78—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