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信息:周裘,男,漢族,長沙人,1979年10月25日出生,瀟湘電影頻道節目總監,現職稱為三級導演,評二級導演]
瀟湘電影頻道節目總監
摘 要:王扶林是我國著名的第一代電視藝術家,是中國電視劇史上首屈一指的杰出導演。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王扶林以其出神入化的導演藝術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電視劇作品,不僅為廣大電視觀眾提供了高品質的精神食糧,更為中國電視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本文著重從現實主義的古典藝術傾向、宏大的總體中體現出細節、塑造骨肉豐滿的人物形象、追求流暢抒情寫意的畫面四個方面對王扶林的導演藝術談些粗淺的看法,以期為電視劇導演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王扶林電視劇導演藝術
王扶林是中國電視劇史上不容忽視的一位著名導演,他幾乎是與中國的電視劇同步走到了第一代電視劇導演的位置上。從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的誕生,到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與《三國演義》被搬上電視熒屏,王扶林創造了大量不可多得的屛幕經典。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歷練,王扶林在電視劇導演方面的造詣日益深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導演藝術。王扶林以現實主義作為藝術創作的基點,又帶有些許古典主義傾向,在其電視劇作品龐大的整體結構下,巨大的場面中常常會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特別的細節,他還注重塑造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追求流暢抒情寫意的畫面,王扶林以其獨特的電視劇導演藝術賦予其作品獨具一格的藝術品質。
一、現實主義的古典藝術傾向
王扶林的導演藝術中以現實主義作為創作基點,帶有古典主義傾向。王扶林的現實主義風格是對現實主義經典的一種嚴格的審美選擇。他所奉行的一套現實主義原則極為注重對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刻劃與塑造,既與生活真實盡量保持一致,又與現實生活適當地拉開距離,追求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藝術真實。同時,在他的電視劇作品中,能看到的始終是情節化的結構、順序的敘述方法、典型的塑造和意境的追求, 總之,是古典的而非現代的。
王扶林的這種現實主義精神在他導演的現代戲和古代戲中體現同樣鮮明。如《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我們通常視它們的小說文本為現實主義的。而實際上,雖然這兩部作品是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但都包含了一些浪漫主義因素,如《紅樓夢》中的太虛幻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禳星都等。但在拍攝時,王扶林同意作者刪除其中的部分浪漫主義因素。王扶林大膽舍棄那些有關神話、夢境、僧道等圍繞著因果循環的情節,同時又增補大細節,不僅因為“原著中既有極寫悲劇魅力的傳神之筆,又多虛幻縹渺的宿命之說,因之不能不做出剪裁”,而且也因為要“ 使劇情和人物關系合理化”。在相對于小說作品更為現實化的電視劇中,去掉浪漫主義因素后,劇情更貼近歷史生活本身,這樣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還歷史以真實面目,給觀眾提供更符合邏輯的認識價值和教育價值,而且能很好地保持作品的審美和娛樂功能。
二、宏大的總體中體現出細節
王扶林導演的電視劇作品,往往給人一種穩固的感覺,在其龐大的總體結構下,巨大的場面中通常會有一些十分特別的細節。敘述上繁簡得當,同時把重要傳神的地方選擇出來重點進行渲染,能有效地調動電視觀眾的積極性,達到一種和諧的效果。
如《三國演義》中,何進被十常侍騙進內宮,曹操和袁紹為防有詐,帶領重兵將內宮包圍起來。突然,何進的頭顱被人從墻頭拋出,在地上旋轉,副導演用中全景讓曹、袁等人下馬,見頭顱,極度驚訝,而后沖進宮門。王扶林則認為,在此用中全景不足以表現出人物心態的大起大落和節奏的突變,于是改用近景特寫,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同樣,在另一場戲中,丁奉冒雪伐魏,沖入營盤,魏將“ 胡遵乘機上馬奪路而逃”,在這里,副導演只用了兩個全景來加以表現,一個是胡遵的正面全景,另一個是胡遵的背影全景,而王扶林認為,這兩個全景只能對信息加以簡單的傳達,而將胡遵慌張、恐懼以及急中生智從帳后逃走的心態并內有很好地表現出來。從以上兩個例子不難看出,在創作中,王扶林十分注重在宏大的總體中體現出細節,于細膩中表達出真情。
三、塑造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
看過王扶林導演的電視劇,劇中那些立體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無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幾部重頭戲中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足以使王扶林領有了電視劇藝術家的大家風范。
為一部電視劇作品作總體的藝術構思時,在人物塑造方面,王扶林首先會從觀眾的審美趣味和藝術接受水準、現實的社會環境、原著的基本思想傾向以及自身的思想意志與藝術追求四個角度為藝術形象定位,確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從整體上把握人物的精神氣質。
塑造“圓形”人物是王扶林藝術追求的目標。他重點抓住了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追求神似、著意創新和大量運用生活化的細節這幾個方面來塑造“圓形人物”。王扶林在人物塑造中還講究形神兼備、虛實結合。
電視劇人物形象最終是通過屏幕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因而王扶林十分注重追求最佳的屏幕效果。在創作中,他充分而合理地運用電視化手段, 如語言、表演、音樂、造型、舞蹈、美術、服飾、場景、鏡頭的運用等多種表現方式。王扶林高度重視電視化手段在屏幕人物塑造中的作用。他的導演構想每每對電視化手段的各種因素都給予充分關注。王扶林執導的電視劇中的許多人物,由于合理運用了電視化手段而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四、追求流暢抒情寫意的畫面
在王扶林的電視劇導演實踐中,畫面語言是他藝術追求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王扶林在電視劇畫面語言上的藝術追求, 可概括為:畫面可信、敘事流暢、濃墨抒情及輕靈寫意。畫面的可信度只是王扶林作為電視劇導演的一個基本追求。他認為,拍電視劇時運用畫面來展開故事、展示人物,首先要尋求畫面的可信度,在畫面上來不得半點虛假和矯飾,必須踏踏實實,讓生活和人物自然展示,總之決不能讓觀眾對畫面失去信心。
在畫面可信的基礎上,王扶林更加注重并且花了更多心血追求的是盡可能地挖掘畫面語言的無窮潛力,以求得藝術地完成其敘事功能。在電視劇畫面的敘事過程中,王扶林追求的是流暢自然。
王扶林還特別關注畫面的抒情功能。在拍攝《人間芙蓉色》時,王扶林將該劇比作“ 一部90 年代新農村的風俗畫”,“要努力體現的是情景交融和煥然一新的面貌,概括說就兩個字‘情和‘新。”關于“情”,王扶林還做了具體闡釋,其中一點是:“ 情的抒發,要和場景的描繪水乳交融”。
王扶林善于抓住那些看似平常的物象并加以創造性地運用,營造輕靈寫意的電視畫面。如《三國演義》的片頭就是一個空鏡頭:“長江水滾滾東流,綿綿不斷。”這畫面看上去極其簡單,但若將此畫面與歷史聯系起來看,其內涵卻是復雜而豐富的。
在多年的電視劇導演生涯中, 王扶林創下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的幾個第一:導演了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第一次首尾全龍地把《紅樓夢》這樣的鴻篇巨制搬上了屏幕;開創了中國電視劇史上總導演制的先河。因此有人說,通過王扶林,我們可以“ 記敘中國電視界的事”,“折射中國電視劇的嬗變”的歷史。王扶林在電視劇導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人所難以企及的,他對中國電視劇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他獨特的電視劇導演藝術更是值得諸多業界人士探索研究和學習借鑒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白小易.《新語境中的中國電視劇創作》,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218頁
[2]王海潮. 胡玫作品英雄敘事特征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 2010
[3]劉柳. 高希希電視劇成功的研究[D].河北大學 2008
[4]張育華. 中國電視劇敘事話語[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