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要:民族素質是一個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會能動力量的綜合反映。人的素質是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然而,人的素質又給歷史以巨大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公民的素質。
關鍵詞:中華民族 傳統美德 民族素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已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 民族素質是一個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會能動力量的綜合反映。人的素質是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然而,人的素質又給歷史以巨大的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公民的素質。一個民族的騰飛,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而且表現在人民素質的提高上。
因此,我們應該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發揚、光大,從而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傳統美德教育,提高個人素質,進而提高民族素質。
一、忠心報國,勇赴國難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愛國氣節。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并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勤而好學,不恥下問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困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叭稀笔潜彼未笪暮罋W陽修充分利用時間的一種學習方法,乃馬上,枕上,廁上,爭分奪秒,積少成多,終于在文學上大有作為。 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說明勤學的道理。
三.勤勞儉樸,艱苦奮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崇尚勤儉是與中華民族特定的生存環境有關。黃土地上的人們以其微 弱的小農經濟,經受不起水旱災害,戰火兵的沖擊,只有通過男耕女織的勤勞,節衣縮食的儉約,才能生存下來。同時又與中華民族在世事沉浮的得失中的經驗有關?!皻v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時 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殘民以逞,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云:“奢則不孫,儉則固”,“儉則窮欲,侈則多欲”,“節儉樸素,人之美 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的鮮明的善惡態度。
四、銳意進取,改革創新
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 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于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
被列宇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 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于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于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于創新的一個優秀民族。明清時期中國雖說已走到封建社會的盡頭,八股盛行思想沒落,但仍出現像徐光啟這樣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開闊,敢于破除民族偏見,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習,翻譯《幾何原本》,彌補了中國數學的不 足;學習西方水利機械,寫進了《農政全書》;在修歷時既重視觀察儀器,又注意“會通”,并不盲目崇拜, 表現出洋為中用的博大胸襟。無獨有偶,在清閉關鎖國下,林則徐可謂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 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著手調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啟蒙了思想,開創了新風。之后,魏源的《海國圖志》,嚴復譯的《天演論》等都為啟迪中華民族的智慧,加快歷史的進程作出了貢獻。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 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 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只有將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華,實現繼承和引進的結合,實現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中華民族定會以嶄新的姿態出現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不畏強暴,自強不息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了達到建設新中國的目的,對于什么困難我們共產黨人也是無所畏懼?!碑攤€人,民族,國家處于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 《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笔前l憤立志的最好例子。“臥薪嘗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臥薪嘗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忍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
六.文明禮貌,仁者愛人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范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范為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鬃釉f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一個國家必須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我們要深入挖掘其豐富的內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從而使其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