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豐 于超
摘要:景觀設計是現代最為綜合的藝術,它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簡要對景觀設計的內涵作了界定,闡述了現代藝術與景觀設計的關系,并簡述了個別景觀設計大師的作品與他們的思想。
關鍵詞:藝術設計 景觀
設計是一種創新,同時設計又具有藝術性。
什么是景觀設計呢,我們常說景觀設計主要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主要包含了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結合就稱為城市景觀規劃,景觀設計也可以和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就成為室內外空間設計,所以景觀設計也可以說是處理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以景觀為主題的設計組織方式,目的是為了無論是大的空間尺度規劃還是小的空間尺度設計都能以最優化的組合發展。
一現代藝術與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時現代最為綜合的藝術,它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景觀設計是為人的設計,是為改善人類生存空間的設計,是為提高環境質量和生存質量的設計,其目地是為人類設計一個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平衡的空間。
1.1現代藝術與設計
設計的起源從理論上講應該比藝術早,最先的設計里并不含有藝術的成分。作為設計,一般都有使用目的,而藝術卻沒有這一目的。通俗的講,藝術是把事物美的一面展現給世人,其墓地就是要好看。
一般認為,近現代設計和藝術的結合來源于19世紀,當時工業革命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采用更加先進的材料和技術可以生產更為美觀的物品和建筑。大批藝術家投身于各類設計中,開創了近現代設計的新局面。
1.2現代藝術與景觀
在現代藝術和景觀的種種聯系中,形式只是其中的一個層面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觀念上是相通的,大都受到哲學,美學的影響。隨著藝術的景觀化和景觀的藝術化,藝術修養已經成為了景觀設計的必須課。
對于從事景觀行業的設計師來說,景觀設計,更多的偏向于藝術的層面更高一些。為了創造出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是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在這個行業領域里沒有單純設計的存在。
二景觀設計與藝術思潮
景觀就其本身特點而言,就像是一次機遇,一次可以匯集多種語言,并可將這些語言融會貫通的變成美麗和諧的機遇。景觀設計正朝著藝術,表現和純創作的方向發展。
2.1景觀設計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1.1彼得?沃克的思想和作品
彼得?沃克1932年出生于美國加州的帕薩德納,1955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景觀建筑科學學士學位,1956年在伊利諾斯大學進行景觀建筑學研究生課程的學習,1957年獲哈佛大學景觀建筑學碩士學位,同年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佐佐木英夫教授共同創立了SWA景觀設計公司,為美國最著名的景觀設計公司之一。隨后在哈佛大學任景觀建筑學教師,1977—1978年任哈佛城市設計專業代理主任,1978-1981年任哈佛景觀建筑系主任。
沃克的極簡主義景觀在結構上強調集合和秩序,善于應用簡單的幾何母題,如圓、橢圓、方、三角,或這些母題的重復,以及不同幾何系統之間的交叉和重疊。材料上除使用新的工業材料如鋼、玻璃外,還挖掘傳統材質新的魅力。通常所有的自然材料都要被納入嚴謹的集合秩序中,水池、草地、巖石、卵石、沙礫等都以一種人工的形式表達出來,邊緣整齊嚴格,體現出工業時代的特征。種植也是規則的,樹木大多按網格種植,整齊劃一,灌木修剪成綠籬,花卉追求整體的色彩和質地效果,成為嚴謹的幾何構圖的一部分。
沃克的極簡主義景觀并不像它表面看上去那樣簡潔。他使用的材料是豐富的、現代的,有的甚至是昂貴的。
除了應用材料的豐富,還有平面的復雜。將簡單的幾何圖形,采用人工的秩序來組合、變化、復制,去統領自然的材料。
此外,將復雜、浩渺的天地萬物潛存在細微形式中的東方文化對沃克的作品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簡主義的簡潔、單純的形式猶如中國繪畫中的“留白”,追求一種空無的境界,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從而使作品更有某種不可捉磨的空靈感、神秘感。
2.1.2瑪莎?施瓦茨的作品與思想
瑪莎?施瓦茨是一位在公共藝術領域開拓了風景園林新天地的設計師。她是景觀設計師中的另類,是一位充滿批判精神的創新家。
施瓦茨1973年就讀于密執安大學藝術系并獲得學士學位。這時她開始熟悉大地藝術,由此對景觀設計產生了最初的興趣。1974年她轉入密執安大學景觀設計系學習,在這期間遇到了彼得?沃克。由于兩人對藝術與景觀的共同追求,使施瓦茨找到了繼續學習景觀的意義,一年之后她獲得了密執安大學景觀設計碩士學位,并于1977年進入SWA公司,在沃克手下工作。1990年,為了各自事業的發展,施瓦茨建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
首先,從施瓦茨的作品所體現的現代主義的本質精神來看,她把園林看作是建筑印記以外的任何事物——道路、高速公路、停車場,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在我們身邊,并不一定只是劃分完整的一塊土地。
出于敏銳的藝術視角,施瓦茨將后現代主義的藝術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行為藝術等。
施瓦茨的許多作品都是臨時性景觀或部分地使用臨時性材料構建的。這又體現了行為藝術和大地景觀藝術家對她的影響。她將景觀的建造過程看成是景觀藝術的一部分,這種景觀的稍縱即逝,使人將時間要素納入景觀的體驗之中,體現了它特殊的審美價值。
瑪莎?施瓦茨是一位景觀設計領域中的勇敢拓荒者。她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審視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她的作品是體現現代主義本質精神的大眾藝術,是發掘城市細微空間的裝置藝術,是關注基地文脈的后現代景觀藝術,是充滿隱喻、關注人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是享受景觀變化的行為藝術,是城市中鮮艷的花朵,是隨時代跳動的脈搏。
2.1.3彼得?沃克與瑪莎?施瓦茨的比較
施瓦茨一直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沃克的作品。對藝術和景觀的熱情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在不斷探索藝術與景觀結合的道路上并肩前進著。他們同樣受到現代主義藝術的熏陶與極簡主義藝術、大地藝術的影響。
但是兩人的設計思想卻并非完全相同,隨著各自事業的發展,他們的設計風格越來越具有個人特征,風格明顯不同。沃克的作品極力追求一種純凈、高品質的景觀面貌,猶如現代貴族般的高雅與講究。而施瓦茨園林是活潑的、親切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平民景觀。“貴族與平民”也許是一個滑稽的比喻,但它能夠比較貼切地體現出兩人的風格。之所以這么形容,具體來說:沃克的景觀設計雖然是幾何的、注重功能的、現代感的,但是,它主要受極簡主義的影響,在其簡潔、工整構圖的背后是昂貴的材料、精湛的工藝與對細節的苛求,并不是代表現代主義為大眾的基本精神的。而施瓦茨恰恰相反,她的作品雖然絢麗奪目,但卻是廉價的材料,藝術形式是大眾化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像施瓦茨自己說的,她的作品是現代主義的、平民化的。
三結語
如果說,沒有彼得?沃克,瑪莎?施瓦茨,等這樣的設計師,這么致力于將景觀和藝術相結合,在20世紀,景觀設計也許就會更趨向于技術化,而與藝術分道揚鑣。
藝術和設計相融合,難以用清晰的界限劃分,藝術解決的是形式,設計解決的是功能,當設計與藝術這對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面對的兩個領域從根本上走向一直的時候,其所面臨的發展前景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廣泛,對于我們這個人們物質精神需求都在不斷增長的社會而言,就顯的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實現現代藝術的創作思想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ARCHITECT 2006.10
2 凌月秋淺談現代藝術影響下的景觀設計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NO.6
3 席麗莎現代藝術與設計關系研究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8.05
4 劉博新淺談西方現代藝術與景觀設計 藝術與設計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