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亞敏
摘要:誠信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誠信思想提高到一以貫之的地位。《論語》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誠信思想。誠信是為人之本、立國之基、交往之道、誠信的目的在“仁”、誠信貴在踐行、誠信是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然而社會上不誠信的現(xiàn)象很多,大學生不誠信尤為引人關(guān)注,它的產(chǎn)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我們要吸收《論語》誠信的精華思想,采取各種措施來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從而使大學生真正成為有德行和德性的人才,不斷踐行誠信觀,成為社會的主力軍。
關(guān)鍵詞: 《論語》誠信思想內(nèi)涵大學生誠信教育啟示
誠信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誠信思想提高到一以貫之的地位。其中《論語》中,提到“信”的言論多達38次,是僅次于仁、禮、知、道、學、德等概念的第七位,其中36次是做為倫理概念出現(xiàn)的。孔子雖未明言“誠”,但他對“信”的強調(diào)實際上已經(jīng)把“誠”的內(nèi)涵表達了出來。《論語》20篇中就有16篇談到了誠信的問題。由此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
一、《論語》誠信思想的內(nèi)涵
(一)誠與信的關(guān)系
按古代的說文解字,“信”字,由人和言組成,“人言為信”。信就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不說假話、空話和大話;要求人們言必信,行必果;“誠”字,宋代朱熹解釋為“真實無妄之謂”。誠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做到真實可靠,反對欺詐和虛偽。二者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誠與信互為涵養(yǎng),誠中有信,信中有誠。誠是根基,信是枝葉。“誠于心,信于外”,一個人只有首先做到不自欺,忠于自己的本質(zhì),才有可能最終取得他人的信任,得到信譽。
(二)《論語》中誠信思想的內(nèi)容
1、誠信是為人之本
誠信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特征。“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至哉?”?車子沒有安放橫木的輗和軏,如何能行走?同樣,沒有誠信的人怎能在社會立足?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未之學矣”②對待朋友,誠實可信,這也是治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③君子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信,即使有所學,那么也是不牢固的。誠信做為一種道德,是每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2、誠信是立國之基
治國離不開誠信。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提出以“仁”為本,平定紛爭,用朋友間的“信”緩和彼此間的斗爭,并以對民眾的“信”解決當時無人、無道的根本問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④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求去掉一項來治國,那就去兵、去食,唯獨民信不能去。“自古皆由死,民無信不立”④如果政府失信于民,百姓對政府不信任,那么國亡也就不遠了。“言忠信,行篤敬,雖蠻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⑤言語忠厚老實,行為忠厚嚴肅,這是國家對人的基本要求。每一個人都講誠信,那么國家也就一步步地強大起來了。
3、誠信是交往之道
人是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樣離不開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②“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⑥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順、內(nèi)心怨恨表面卻要同他好。”這些都是違背誠實守信的,都是令人不恥的,是不利于社會交往的。
4、誠信是“仁”治之魂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畢生追求的境界。“恭、寬、信、敏、惠”五中品德便是“仁”,并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⑦志士仁人哪怕犧牲也要成全仁德。“仁”者“愛”人。為此,孔子主張:“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⑧治理國家也要信實無欺,達到至高的“仁”。“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⑨孔子把信看做“五德”之一,做到了“信”,也就打到了“仁”。
5、誠信是修身之本
誠信做為一種美德,一種品質(zhì),需要持之以恒地、點點滴滴的在實踐中體現(xiàn)。“言必信,行必果”⑩;“敏于事而慎于行” ○11;“恥其言而過其行”;○12“先行其言而后從之”;○13“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4孔子主張實踐在前,先做到想要說的,待完成后在說出來,在做的過程中做到誠信,做到無愧于心。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jié)合,方能“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6、誠信是經(jīng)濟之根
在《論語》中,孔子很少提及經(jīng)濟活動,只要提及之處必然強調(diào)要做到誠實守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15“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16孔子主張要以合乎道義的方式追求經(jīng)濟利益,要在正常的秩序下求得財富之類。
(三)《論語》中誠信思想的評價
《論語》的誠信思想,是以維護封建的宗法制度和等級觀念為終級目的的,它要屈從于封建的“道”,這是當時社會“三綱五常”的要求。然而任何一種思想的產(chǎn)生都有其社會背景,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性。但孔子的誠信思想對我們現(xiàn)在的為人處事、交往攻略、治國方針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論語》誠信思想對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
誠信做為一種品德,通過人們的言行體現(xiàn)出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當代大學生尤其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多方面的素質(zhì),尤其是誠信品格的培養(yǎng)。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大學生誠信狀況不容樂觀。
(一)當前大學生的誠信問題
大學生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比較高的群體,屬于現(xiàn)代社會的精英,因此理應是個人誠信道德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然而,他們的誠信狀況卻并不樂觀。部分學生學習想走“捷徑”,投機取巧,作業(yè)、論文東拼西湊。與人交往不能以誠待人,虛情假意,承諾不兌現(xiàn),甚至撒謊騙人,經(jīng)濟上做假證明,騙取困難補助和貸款,逃交學費,惡意拖欠銀行貸款等,這些現(xiàn)象都客觀存在著,產(chǎn)生了惡劣的影響。
(二)當前大學生誠信觀缺失的原因
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信用機制不健全、法律不規(guī)范;西方文化對他們“三觀”的沖擊;社會信用評價機制不完善;道德作用的弱化;學校、家長監(jiān)督和引導不利等均導致大學生失信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并且失信成本遠遠低于失信帶來的利益,所以社會上出現(xiàn)一系列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
(三)大學生誠信觀教育的措施
大學生的誠信問題顯然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的關(guān)注熱點,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大學生群體誠信缺失的現(xiàn)狀。
第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誠信環(huán)境
誠信要求“內(nèi)于誠,外于信”,做到不自欺,更不欺人。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條件下,積極做到誠信為人、誠信交友、誠信做事。
首先,重塑精英教師隊伍。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對學生最重要的是進行誠信教育。教師們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注重校園環(huán)境的塑造。學校從辦學理念、規(guī)章制度、學風建設等方面全方位的體現(xiàn)出誠信的理念。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宣傳欄、廣播臺等,表揚表彰誠實守信的學生,批評、懲治不講誠信的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環(huán)境。
再次,建立誠信管理制度。學校要做好大學生誠信記錄,放入大學生檔案中。在誠信記錄重要反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xiàn)、獲獎情況以及家庭經(jīng)濟狀況。建立起完善的誠信評審制度,制定相應的評定標準,如實記錄下來,形成學校信息與社會信息的承接與轉(zhuǎn)換。
最后,重視家庭教育的發(fā)揮。家庭是孩子接觸最早、潛移默化受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不能忽視家庭在培養(yǎng)孩子誠信觀方面的作用。家長要做好模范準備,言傳身教使孩子在無形中受到教育。
第二、建立立體的誠信教育體系
誠信教育的開展應該伴隨著大學生的生活中。立體來看,從入學到畢業(yè),學校應該講誠信教育貫徹始終,使誠信最終成為一種自覺,一種習慣。
首先,入學教育以及輔導員工作。誠信是為人之根本,在入學之初就應該灌輸給學生這種思想,加強誠信教育。此外,輔導員要把誠信教育做到平時,無論是貧困生的評選還是科研獎勵,也無論是考試,還是人際交往,都應該嚴格調(diào)查,重申誠信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講真話。只有把工作做細,才有可能做好。
其次,誠信道德的培育要花樣百出。傳統(tǒng)的誠信教育,僅僅是流于形式,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不僅學生反感,老師也為難,更有甚者,部分老師的做法和教育的內(nèi)容大相徑庭,這就嚴重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誠信做為一種美德,一種品質(zhì),它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為人、處事、人際交往,因為有了誠信的品質(zhì),才更加具有魅力。
最后,加強畢業(yè)生的誠信教育。畢業(yè)生此時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畢業(yè)論文設計;二是畢業(yè)求職問題。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細節(jié),比如論文要自己寫,杜絕抄襲;認真做到簡歷不弄虛作假,認真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履行協(xié)議規(guī)定的義務。只有認真對待,將誠信觀念時刻掛心上,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第三、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的作用
誠信貴在踐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深刻領(lǐng)會到誠信帶給你的魅力。
首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要充分利用平和的課余時間和寒暑假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的人和事,畢竟學校和社會兩個場所還是有一定不同的。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鍛煉,還能深刻的領(lǐng)會誠信的重要性。
其次,樹立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運用榜樣來現(xiàn)身說法,使大家覺得誠信不是那么空洞,不是簡單地說教,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力量。
誠信做為一種品德,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奮力追求的目標。誠信需要人們“言必信,行必果”。當前大學生教育更應該加強誠信教育,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學生受到啟發(fā),改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踐行誠信,真正成為一個有德性和德行的人,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真正發(fā)揮大學生主力軍的作用。
注釋:
①楊伯峻.論語譯注.為政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22頁
②楊伯峻.論語譯注.學而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5頁
③楊伯峻.論語譯注.學而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6頁
④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41頁
⑤楊伯峻.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3頁
⑥楊伯峻.論語譯注.公冶長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57頁
⑦楊伯峻.論語譯注.衛(wèi)靈公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5頁
⑧楊伯峻.論語譯注.學而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4頁
⑨楊伯峻.論語譯注.陽貨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206頁
⑩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7頁
○11楊伯峻.論語譯注.學而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9頁
○12楊伯峻.論語譯注.憲問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74頁
○13楊伯峻.論語譯注.為政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頁
○14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150頁
○15楊伯峻.論語譯注.里仁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39頁
○16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篇.[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80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J].中華書局出版社.2010年7月
[2]杜振吉.關(guān)于誠信建設的倫理學思考—誠信問題研究綜述[A].人大復印報刊資料[C].倫理學研究,2004,(5).
[3]陳平.略論傳統(tǒng)誠信內(nèi)涵與大學生的誠信教育[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3)
[4]鐘念軍.大學生誠信教育芻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6).
[5]周學峰.高校德育應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