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帥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水資源短缺直接威脅到群眾的生活、生產。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水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大。作為江南水鄉,近年來豐城市干旱、內澇頻繁發生,向人們敲響警鐘:保護、節約水資源迫在眉睫。農村水源水質保護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謀長遠、謀未來的重要前提,是積極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動實踐。
一、水庫水源保護勢在必行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當前,豐城市不少山塘水庫都面臨著蓄水量減少、水質被嚴重污染、水利用率不高等問題。要解決面臨的這些問題,還豐城人民“一湖清水”,對水庫進行保護已勢在必行。
1、水庫蓄水調洪能力下降。豐城市小型水庫大多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有設計工程標準偏低,加上運行時間較久,絕大部分水庫存在年久失修、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雨季時由于蓄水調洪能力不足,大部分雨水無法蓄存在水庫中,容易造成內澇。而由于雨季蓄水量少,旱季時卻水量不足,造成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缺乏。
2、水庫水質污染不容忽視。從調查情況看,紫云山水庫、潘橋水庫等水庫水質為淺綠色,散發出異味。主要原因是水庫水面多數對外進行承包,承包者為解決養魚餌料問題,大量使用畜禽排泄物以增加水庫的浮游生物數量。據統計,豐城市水庫周邊共有1699個規模化養殖場,每年共產生畜禽糞便269萬噸,其中50%都是直接將未經處理的動物糞便排入水庫用于養殖業,對水庫水質造成嚴重污染。
3、農業生產用水流失浪費嚴重。一是灌溉渠系年久失修。豐城市的灌溉渠道多為土質渠道,倒塌、滲漏嚴重,灌溉保證率為60%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4左右,灌溉效益遠遠未達到設計要求。二是灌溉渠系遭到破壞。如榮塘“萬米渠道”,直接從紫云山水庫引水,流域面積廣,一直承載著榮塘等多個鄉鎮的灌溉重任。但由于村民不斷地在渠道上建房,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流入渠道,影響了渠道暢通。
二、農村生產生活水質令人堪憂
近年來,隨著農村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豐城市農村水環境形勢嚴峻,呈現了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農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的現象。
1、生活垃圾污染。豐城市農戶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源量大面廣,大部分村莊沒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完整的排水系統。村民將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習慣把果蔬枝葉等生活生產中的廢棄物扔在田頭地尾,生活污水也是直接排放到村內外的池塘中,大量污水滲透至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更是對村民的飲用水安全造成隱患。
2、畜禽養殖業污染。大量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專業村,由于布局不盡合理、沒有治理手段、資金不足,使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相對滯后,畜禽養殖業帶來的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趨勢。孫渡街道是豐城市養殖業相對發達的地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該街道85%以上的池塘都對外承包搞立體養殖,推行“豬—沼—漁”的養殖模式,即岸邊養豬、豬糞喂魚、水中放鴨。但由于養殖戶缺乏科學養殖的技術,將豬糞不經發酵直接排入池塘,造成地下和地表水源的污染,導致池塘水質惡化。
三、農村地表水資源日益匱乏
農村地表水主要以池塘蓄水為主,與農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村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池塘漸漸被蠶食,農村地表水資源面臨匱乏的境地。
1、地下水位下降。隨著涵養水源的池塘不斷被農民無序建房所蠶食,村民大多依靠壓水機井采地下水飲用,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以豐城市筱塘鄉筱塘村為例,該村共有2600余人,耕地面積2800余畝。上世紀80年代時舉全村之力從清豐山溪修建了一條長達2600余米引水渠道直達村莊池塘,池水清澈見底。一到夏天,池塘成為村民游泳嬉水的好場所。該村原有大小池塘40余口,其中5畝以上水面的池塘4口,村民可就近在池塘洗衣。但現在,全村僅保留有8口池塘;其中5畝以上水面的池塘全部被農民建房所蠶食,老村支書在陪同調研時,痛心地告訴我們:“原來打壓水機井5米就能夠見水,現在要9米以上。”
2、池塘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池塘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與池塘外的生態系統也進行著能量交換,以達到自我凈化的效果。但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對池塘進行水泥護坡硬化后,導致池塘與外界生態系統形成了一個無法進行能量交換的封閉空間,生態循環被破壞,以前生機勃勃的池塘變成了一潭“死水”,致使池塘水質變壞、變臭。
可喜的是,豐城市委、市政府已深刻地認識到農村水源水質保護的重要性,及時出臺了《豐城市水源水質和水庫水質保護管理辦法》和《豐城市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整治實施意見》等文件,在2010年12月31日以前,該市10座大中型水庫已有9座退出承包,其它山塘水庫已退出211只。筆者認為,要堅持把農村水源水質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最大的民生來謀劃、來落實、來推進,重點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四、措施
(一)在水庫水源的保護上,加大除險加固的力度
豐城市需除險整治的小(二)型水庫點多面廣,要按照“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要求,認真分析險病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除險加固方案,三年內全面完成全市346座小(二)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
1、增強水庫防洪抗災能力。對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做到大壩壩體穩固,降低水庫病險率,提高防洪能力,有效消除水利工程的安全隱患。
2、保障農業灌溉用水。通過對灌溉渠系的整修、改造,暢通水庫至灌溉區的引水渠道,保障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隍城鎮獅子山灌區渠系改造工程。該灌區建于1965年,設計灌溉面積1400畝,渠道全長16.7千米。由于受當時歷史環境和經濟技術條件制約,灌區工程標準低,工程設施配套不全,經過多年的運行,渠道滲漏、渠道邊坡坍塌淤塞嚴重。2009年,豐城市對該灌區進行渠系改造后,從水庫大壩放水至渠道末端由原先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灌渠水利用系數由0.44左右提高到了0.7以上,年節水15.1萬方;改善水田灌溉面積750畝,新增、恢復水田灌溉面積230畝,工程受益人口1000人。
(二)在新農村建設上,啟動池塘建設專項規劃
池塘有五大功能。第一是農業功能:春夏蓄水,秋冬抗旱;第二是副業功能:可以養魚養蝦養鵝養鴨;第三是生活功能:村民可以洗澡洗衣、洗菜淘米;第四是生態功能:可以優化環境,調節氣候。第五是消防功能:池塘水是消防用水的來源。應結合新農村建設,從治理鄉村環境臟、亂、差入手,全面提高對農村水源的保護意識,啟動池塘建設專項規劃。
1、新農村建設做到“一村一塘”。良好的水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保障。要將村組池塘的建設、改造納入村鎮規劃,作為豐城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重點推進。以尚莊街道洪塘村為例,該村對新建牛欄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新建牛欄20間,實現了人畜分離。同時,新挖水溝794米、池塘2.6畝,對老池塘進行了修繕,新砌洗衣臺120米,對池塘周邊進行了綠化,共植樹200余棵,并完成改水54戶、改廁30戶,建成沼氣池38只,有效地避免了豬、牛等動物糞便及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改善了農村水資源遭受污染的狀況。
2、池塘加固維修堅持“修舊如舊”。天然的池塘,在大自然的風吹雨打面前也會出現破損、垮塌。如要對這種池塘進行改造,比如清淤疏浚,加固堤岸,應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以不破壞池塘原有生態系統為準。建議對池塘垮塌部分的加固與維修采用滲透性強的青磚和石灰,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
(三)在山塘水庫養殖上,實行“人放天養”
要加強對水庫養殖污染源的整治,推行“人放天養”,改善生態環境,使水庫水質得到有效保護。
1、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養殖業的管理和規范,堅持預防為主,劃定禁養區、限養區、控制區,達到水庫集雨內的畜禽養殖場全面退出的目標。對水庫承包合同進行一次全面清查,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予以解除,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從事投餌施肥養殖活動,致使水體嚴重污染的,由環保、水利部門會同相關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從嚴處理。
2、加大生態化養殖推行力度。應用畜禽養殖清潔生產技術,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態化”的基本原則,對畜禽糞尿進行綜合處理,促進養殖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生態化。
(四)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上,實行分類管理
加強農村環保宣傳,增強村民科學處理垃圾的意識,使村民真正認識到亂扔垃圾對水源的危害,學會分類處理垃圾。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利用措施,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實現水質狀況逐步提高。
1、有機垃圾入沼氣池。大力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普及農村沼氣,推進農村作物秸稈、生活垃圾、污水、糞便的資源化利用。積極引導農民把沼氣池建設與家庭院舍美化、綠化、凈化結合起來,使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利用,實現清潔能源。
2、可回收垃圾入回收站。加快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對農村生活中的可回收的塑料、書報等可回收垃圾,依托社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實現循環再利用。提倡每村建設一個回收站,逐步建立農村可利用垃圾回收體系,做到對分類后的農村可回收垃圾“應收盡收”。
3、無回收價值的非有機垃圾入焚燒爐。由全市統一設計,鄉鎮統一勘察選址,高質量地建造垃圾焚燒爐,做到“一村一爐”。對不能回收利用的統一進垃圾焚燒爐焚燒,并安排專人負責,定時實施,最終實現農村垃圾集中、統一、規范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