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要:勇敢是古希臘的“四主德”之一,是人實現幸福的重要條件。亞里士多德把勇敢界定為戰爭之德,認為適度原則、理性的選擇和崇高的目的是勇敢的重要性質。列舉并分析了了五種類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質即公民的勇敢、經驗的勇敢、激情的勇敢、樂觀的勇敢和無知的勇敢。勇敢作為一種具體的德性是一種追求高尚(高貴)的行為,是一種始終伴隨著承受痛苦的德性。
關鍵字:德性勇敢適度理性高尚
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和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而人生的幸福要具備三個條件即身體、財富和德行,其中他特別強調德行的重要性。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他講到:“一個人要是沒有絲毫勇氣,絲毫節制,絲毫正義,絲毫明哲(智慧),世人絕不稱他為有福(快樂)的人”。因此智慧、勇敢、節制、正義成為人獲得幸福的最主要的品質,也即古希臘的“四主德”。其中勇敢被視為極其重要的德性和人實現幸福的重要條件。
一、勇敢的范圍
勇敢在古希臘時代被看作是人最基本的德性,受到人們廣泛的尊重和稱贊。荷馬史詩特別贊美了在城邦征戰中英勇無畏、知難而進、堅持正義的英雄人物,勇敢幾乎是唯一的重要德性。蘇格拉底將包括勇敢在內的一切美德歸于知識的門下,即掌握了關于危險的智慧就具有了勇敢的品質。柏拉圖將“四主德”之一的勇敢劃歸為武士階層,勇敢的品德只有保衛國家英勇作戰、誓死不渝的武士和軍人才具有。而亞里士多德將勇敢規定為戰爭之德,認為“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對一個高尚(高貴)的死,或敢于面對所有瀕臨死亡的突發危險即戰場上的那些危險的人” [1]。。
雖然勇敢表現出了無恐懼的狀態,但無恐懼并不就是勇敢,勇敢是相對意義上的無恐懼狀態。首先我們對本身是壞的、惡的事物感到恐懼是正確的,如恥辱。其次,對不是由于惡或我們自身原因而產生的壞事物如疾病,不感到恐懼也不是真正的勇敢。因為勇敢作為一種重要的德性包含著選擇,而我們意愿或非意愿的選擇只能是在我們能力以內的事情。再次,對某些事物感到恐懼不是怯懦,是可以理解的如恐懼妻子受辱。對于這些小的危險感到恐懼或不感到恐懼還不能真正展現人的勇敢的品質。死亡作為最可怕的事物,勇敢的人在面對死亡時,即便知道沒有生還的可能性還是會英勇的抵抗著死,這不同于憑借經驗或技能而頑強的尋找生的機會的人。勇敢并非是對一切事物的,而是對最可怕的事物死亡而言的。在面對應該恐懼的事物時而表現出過度的樂觀或信心也不是勇敢。“勇敢是面對著一個高尚的死時所表現出適度的無恐懼和適度的信心的品質”。 [2]
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亞里士多德對勇敢的范圍的界定過于狹隘。這是由于當時古希臘還沒有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數百個城邦之間相互制衡,連年征戰,亞里士多德所處的雅典經常受到斯巴達及其他城邦的攻擊,戰爭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城邦的存亡。而且各城邦都有自己信仰的神、法律、語言、錢幣等,一旦在戰爭中失敗就會淪為戰勝者的奴隸。對戰敗者而言“他們的財產、安全、權利、信仰、神,皆在其中。失之則一切皆失” [3]。所以戰爭中為了城邦、人民的安全而勇往直前,甚至犧牲個人生命的人被贊譽為英雄,他們勇敢的品質也廣受傳頌和稱贊。
二、勇敢的性質
亞里士多德認為“勇敢是恐懼與信心方面的適度” [1],適度原則、理性的選擇和崇高的目的是勇敢的品質和特征。
(一)勇敢具有適度性
“從屬差上說,德性是選擇適度的那種品質”, [1]而且是相對于我們自身的適度。作為具體德性的勇敢也即是一種適度的品質,勇敢的人首先要避開的是兩種極端怯懦和魯莽。怯懦的人、魯莽的人與勇敢的人在面對同樣危險的境況時會選擇不同的對待危險的方式。怯懦的人在面對危險時會表現出過度的恐懼或信心的不足,他們對不該懼怕的事物也懼怕,對該懼怕的事物表現出過度的恐懼,對應當有信心的事物沒有信心。他們在面對危險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失敗,在危險面前猶豫不前,甚至還沒開始行動就想到逃避。魯莽的人在面對危險時總是表現出過度的信心,對不該有信心的事物也充滿信心。這種人在危險來臨前總是無所顧忌的沖在前面,而一旦認識到是真正的危險時便會退卻,他們用外在的虛假的勇敢掩飾了內心真正的怯懦。適度不是數學計算中的絕對意義的適中而是相對意義上的適度,勇敢存在于相對于我們的適度之中。“勇敢的人是出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以及在適當的時間,經受的住所該經受的,也怕所該怕的事物的人。”[1]
(二)勇敢是理智選擇的結果
懂得行為要適度只是實現活動的前提,還必須懂得何為適度以及如何實現適度。明智是靈魂的推理部分的品質,它指導人們選擇正確的實現崇高目的的手段。勇敢是靈魂進行選擇的品質。勇敢的人并不是無所畏懼,對于超出常人承受能力的事物,勇敢的人自然也會感到恐懼。但不同的是,勇敢的人面對巨大的危險時,仍能以理性為指導,以境況所允許的最好的方式去感覺和行動。勇敢是在于所承受的方式和目的,而不是在于承受的可怕事物有多大。如同戰場上的戰士內心也有對死亡這一最可怕事物的恐懼,但在城邦的善的指導下,為了城邦和人民的安全,他們寧愿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勇敢是理智選擇作用的結果”。 [4]
(三)勇敢以高尚的目的為旨歸
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目的論者,他認為勇敢來源于高尚的目的。“一個人甘愿承受數量巨大的痛苦而不愿折損勇敢,是因為選擇了高尚的目的”。在實踐中,目的就是起點,它不是由邏各斯述說的而是德性幫助我們找到的。在古希臘,“高尚”是公民在戰場上冒著隨時會失去“最大的善”的危險依然英勇保衛城邦的愛國精神的最高概括。
三、相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質
我們通過分析勇敢的性質得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但有些品質與勇敢的性質在表現形式上特別相似,如公民(政治強迫)的勇敢、特殊經驗的勇敢、激情的勇敢、樂觀的勇敢以及無知的勇敢。“五種類似勇敢的品質是按照等級的秩序排列的,每一種都優越于它后面的那種勇敢,最接近真正勇敢的是第一種公民的勇敢”。 [1]
(一)公民的勇敢
公民的勇敢最類似于真正的勇敢。因為由公民組成的隊伍能夠在危險的戰爭面前毫不動搖,他們勇猛作戰甚至戰死沙場。柏拉圖把公民的勇敢也即政治的勇敢看做是真正的勇敢。他認為“‘勇敢是一種保持,作為一個勇敢的人,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不管是坦然還是懼怕,都要堅定的按照法律教育所形成的信念去行動毫不動搖” [5]。但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的勇敢還不能稱作是真正的勇敢,因為法律規定怯懦者將受到懲罰,而勇敢的行為將得到榮譽,公民面對這樣的外在脅迫或誘惑不得不被迫選擇“勇敢”。因為期求榮譽或躲避恥辱,而不是基于自愿地理性選擇和對高尚目的追求的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
(二)經驗的勇敢
經驗的勇敢是基于人特殊經驗基礎之上的,對于經驗的勇敢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見解相同。如果危險的境況在人的經驗范圍之內,那么有經驗或技能的人就會表現某種出勇敢的品質。而一旦危險的境況超出人的經驗和技能的范圍顯示出不可控制的局勢,那么具有技能經驗的人首先會選擇逃避。如雇傭軍人在戰場上的勇敢并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經驗的勇敢,面對敵方力量的明顯優勢,職業士兵首先會逃跑。因為他們的“勇敢”依賴于技能、經驗上的優勢,懼怕死亡甚于懼怕恥辱。
(三)激情的勇敢
激情的勇敢具有強大的力量,也似乎是最為自然的勇敢。在這里情感、欲望掩蓋了理性導致了盲目的行動。亞里士多德認為感情激發起來的勇敢再加上理性的選擇、崇高的目的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當頭腦清醒時就會因一時的沖動所為而后悔不已,甚至會付出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