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
摘要:《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其中許多篇章談到為官之道,對當今黨員干部特別領導干部不無裨益。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且不說它從“做官先做人”的角度給人們提供了道德滋養,單就從政為官的基本要求對當前領導干部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Abstract:The analects ,as the Confucian classic,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human life, embodies the Confucius's political views, ethics, morality and education principle, many chapters of which talk about the way on how to be an good official, can be viewed a great help to the modern officials. As China's "cultural name card", it not only nourishes people from the point of “being a good man first , then being an official”, but also provides the positive value to the modern officals from the point of bas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ials.
關鍵詞: 《論語》領導干部素質借鑒
Key Words: "the analects" ,leading cadre quality, reference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在孔子的哲學觀中最主要的是以“仁”為核心、以“德”為思想來實現國泰民安。古語說得好,“以史為鑒”可曉成敗,“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事為鑒”可辨高下。
一、領導干部要為政以德
第一、良好的修養和德行是干好事業的基礎。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①。古往今來,修身始終是君子常思之念。作為一名領導干部,為官先做人,當官只是一陣子,做人卻是一輩子,沒有高尚的人品做底子,就不能當好一個領導,沒有做人的品德,就沒有做領導的道德,更談不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在孔子看來,為官者以道德來治理政事,即在政務中堅持和遵循一定的政治道德規范,就可以像北極星那樣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自然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
第二、“以身作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③。當領導要有領導的德行,要“其行己也恭”,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上必好之,下必行焉。“行己不恭”,誰還會信服。要“事上也敬”,當然敬不只是對人的敬,更是對事的敬,這就不能敷衍塞責,不能唯命是從了,更不能陽奉陰違。要“養民也惠”,不能讓部下和人民喝西北風。“使民也義”,要事出有因,不能瞎指揮。
第三、用道德教化來引導百姓。為官者只有將其政治統治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上,培養起符合其統治意志的社會道德觀念,依靠人的道德自覺,才是保障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就是說,單靠法律禁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強迫百姓的行為,百姓只會為避免犯罪受罪而被迫遵守法令,并沒有犯罪的羞恥感,但若用道德教化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的行為,百姓就會有了羞恥之心,就會自覺地走上正道。
二、領導干部要作風正派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⑤這是孔子最有名的論從政的名言,做領導的經常引用這句話。這里的“政者”是指執掌權力之人,為政者,官也。“正”,既有公正之意,也有正派之意;既有為官為正,也有為人為正。我以為,孔子論“從政”最推崇的品質就是一個“正”字。
第一、認真扎實。子張問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⑥。孔子講:多聽,可疑的地方先研究,謹慎的說出被公認的道理;多看,把拿不準的事情先擱一下,干那些大家都認可的事情。這不是保守,而是穩健,做個穩健的領導就容易了。
“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⑦這都是對為政者而言的,肯定了為官者“身正”對下屬及百姓的影響和示范作用。正直、誠實、守信是每個人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更是為官者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
第二、要低調做人。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⑧。這就是低調原則,低調原則能培養人的品質,在謙虛中更加堅定,在清醒中更加刻苦,在務實中更加踏實,達到“真雁無聲,真水無香”。
三、領導干部要敬業愛民
第一、為官要先敬其事,后謀其食。孔子說:“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⑨。在這里,“事君”不僅是指事奉君主,也包含有為國盡職的意思。孔子認為,事奉君主或為國家服務,首先要敬守職事,認真工作,而應把領取俸祿的事放在后面。他把那種不思敬業,只為謀求功名利祿的人,稱之為“鄙夫”,也就是見識短淺、品行不端的小人。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職位,那就會為了保官而無所不用其極。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⑩。這可能是孔子的牢騷之言,是對在其位卻不謀其政的不滿和指責,他可能意在強調“在其位,謀其政。”
其次,為官者應該敢于為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1。身居官位者不能疲倦懈怠,在執行政令、處理政事等本職工作中要有忠心。這里都包含著領導者或為政者要忠于職守的意思。
最后,孔子主張“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談的就是勤政為民的問題。孔子指出,各級統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要帶頭、忠實、勤勉,在位不松弛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為民辦事不拖拉,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由此昭示出他的憂國憂民情懷。作為領導干部,只要時刻做到親民、愛民、為民,凡事做在前、苦在前,那么,任何事情都好解決
第二、為官者要先給百姓作出表率。孔子還把為官者的品德作風比作“風”,把百姓的品德作風比作“草”,為官者的品德作風對廣大百姓有著重要的引導和影響作用。正如孔子對季康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這段話,比較深刻地揭示和說明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大眾心理,也說明了領導者的思想作風對廣大群眾所產生的“上行下效”的心理效應。一名優秀的為官者要時時刻刻為百姓樹立榜樣,起到表率和帶頭作用。
四、領導干部要節儉廉潔
第一、廉而不貪。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13。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從“無見小利”的思想觀點出發, 作為從政者,應該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夠把官員個人的榮辱當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當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壞官。
第二、經常自省。孔子早就主張廉潔是為官從政的前提和起碼條件,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4。
領導干部要經常自省,對照黨紀國法檢點自身的言行,戒除貪欲,加強自律,帶頭廉潔從政,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凈凈做事。
第三、作風儉樸。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從政的問題,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15。“五美”的具體內容即是“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把“惠而不費”、“欲而不貪”作為“五美”的重要內容,這其中即包含著節儉、廉潔的意思。其次為官者,在工作實踐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利益方面的矛盾沖突,而當正義與利益發生沖突、不能兩全時,孔子主張要成全“義”而犧牲“利”,甚至為了“義”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他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總之,《論語》看似沒有什么邏輯性,但它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為官難,為好官更難。為官者以德治國,正直行事,處處起到榜樣作用,忠于自己的崗位,為民辦事,節儉廉潔。我想這就是好官,是百姓擁護、愛戴的好官。想要做好這些可能很難,但可以一條一條參照,找到為官的坐標,不斷完善自己。這樣社會更加和諧,百姓更加安居樂業,我們的國家會成為安定、昌盛、禮儀、和諧之邦。
注釋:
①《論語?學而》1.4
②《論語?為政》1.1
③《論語?公治長》5.16
④《論語?為政》2.3
⑤《論語?顏淵》12.17
⑥《論語?為政》2.18
⑦《論語?子路》13.13
⑧《論語?為政》2.13
⑨《論語?衛靈公》15.38
⑩《論語?憲問》14.26
○11《論語?顏淵》12.14
○12《論語?顏淵》12.19
○13《論語?子路》13.17
○14《論語?里仁》4.17
○15《論語?堯曰》20.2
以上均出自楊伯峻《論語注譯》中華書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