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震生
摘要:職高語文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的教學原則,構建教學平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新教學理念,把語文講授課變為語文實踐課;重整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演繹教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讓職高語文課堂活起來。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teachers of Chinese language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s follows: In line with "teaching"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teaching platform, and build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 Turning teaching into practicing ; Re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tressing the contact with the student's life and thought;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 by us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 Only by this can we really make the vocational language class live up.
關鍵詞:和諧實踐課生活化網絡
Key Words: harmony, practice class, lifelike, network
時下,許多職業高中語文教師在感嘆:學生狀態越來越低迷了,語文教學越來越難以開展了!筆者對此論調甚感疑惑。跟普高語文處在素質教育和應試體制的夾縫中艱難前行的情形不同,職高語文基本卸下了應試這一最大的包袱,已經到了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時候了。輕裝上陣的職高語文教學應該比普高語文教學更加充滿活力。作為職高語文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的教學原則,從構建教學平臺,更新教學理念,重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入手,才能真正讓職高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構建教學平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自尊、自重。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應亦師亦友。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學生才會更加投入地學習,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教學效果才能產生質的轉變,學生的創造潛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現和探求,才會有創造,語文課堂才會真正充滿活力。
二、更新教學理念,把語文講授課變為語文實踐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睂W生不是被動的教材的灌輸對象,而是對教材的主動自學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師的職責是因勢利導、暗中相助,而不是大包大攬、越俎代庖。根據職高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競賽課、演講課、鑒賞課、討論課。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們在種種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在語文課前五分鐘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競賽”,內容包括時事點評、詩歌朗誦、講故事、說笑話等形式多樣。類似的競賽也可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只要合理利用,適度調控,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前,先布置學生去查找與課文有關課文故事、作家故事、作品故事、文中人物故事、文中典故等等。一上課就讓學生講這些故事。講得好的,給平時成績加分,平時成績按比例記入期末成績。這樣,學生有動力、有興趣,既熟識了課文,又拓寬了知識視野,還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一舉三得。
三、重整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與思想
生活是藝術的本源,文學源于生活。許多課文的內容是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學生熟視無睹或不理解的,教師要從生活中尋找現實背景,站在學生的角度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過或模擬的生活中自然、放松地學習語文,讓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要讓課堂活躍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傳授知識與訓練能力的時,要有意識地聯系生活實際,變封閉式的教學為開放式的教學,課內外相結合,向學生展示豐富的生活內容,將語文教材內容與時代背景、學生的生活感受等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更真實,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從而在強烈的愿望中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首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相關資料以及有關周瑜的歷史故事,在上課時,讓學生介紹收集到的信息,這樣把歷史生活再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更深刻體會作者的遠大抱負,以對英雄的贊美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這樣,現實文本與歷史生活的結合,加深了學生對該詞的情感理解;同時消除了學生厭學古詩詞的情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演繹教學
當今,網絡教學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發展的堅實可靠的平臺。網絡走進語文課堂,猶如教海中引進了一溪活水,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學得主動、快樂,讓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結合多媒體計算機的特點,有計劃地把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首先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作的時代背景,讓他們充分利用網絡優勢自讀感知文章的美。為了學生讓明白人生道理,放棄一貫說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欣賞于丹講《論語》中的“人生之道”相關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其中的道理,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針對男生對《三國演義》的愛好,特意安排學生看易中天《品三國》,體會“冷暖人生”。作為職高語文教師應善用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注入“時代的活水”,吸引學生,激發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永無止境的科學,也是一門永遠不會完美的藝術。生命,因為活力而更美麗;教學,因為活力而更動人。職業高中語文教學,只有本著“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的原則,語文課堂才能充滿活力,而活力課堂才會魅力四射!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出版社,2005.
[3] 包建新.《語文生活化教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